日本《讀賣新聞》8月2日刊發報導稱,優秀的歷史培育出來的多種多樣的語言是中國的寶貴財富,支撐著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報導摘編如下:
在中國,除了標準普通話,還有很多極具代表性的方言,比如粵語。廣東地區和廣東籍海外華僑共計約1.2億人在使用這種方言。而在臺灣地區和福建地區通用的閩南語也有7000萬人使用。中國農村地區素有「十裡不同音」之說。在中國遼闊的國土上,生活著56個民族。他們孕育出了中國語言的寶庫。
通過方言的魅力可以再次發現中國之美。
為了能夠讓人們交流無障礙,中國在1955年推出了以北京等北方官話為基礎的普通話制度。
有人指出,由於兒童們不說方言,四川方言已經有很多詞彙和發音變質。
有中國學者表示:「如果小孩子之間不說方言,那方言在20到30年之內就會急速退化。」該學者認為,國家應該建立一種制度,在學校有意識地同時使用方言和普通話。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目前存世的共有7000種語言,其中有2500種面臨消亡危機,僅中國境內就有100多種。
優秀的歷史培育出來的多種多樣的語言,也是中國的寶貴財富,支撐著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如果就此消亡,令人扼腕。
微信編輯 | 孫之冰
微信審核 | 田欣
致無可替代的你:
在看是了解 點讚是態度 分享是美德
點亮星標不走散
獨一無二的參考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