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人說的可都是唐朝話 方言源於唐朝

2021-02-23 晉江新聞網


晉江新聞網 微信號ijjnews_com晉江市唯一官方新聞網站,打造晉江最本土的信息源。一號在手,輕鬆掌握最鮮活的晉江動態。


  這兩天,2015年央視春晚的兩大福建元素被福建網友熱傳。一個是遭眾多福建網友吐槽的「蝦油味」普通話,還有一個就是正能量滿滿的見義勇為道德模範張輝。一下子成了「熱點話題」,福州人民有心聲要表達。

  春晚小品節目《小棉襖》的表演中,演員臺詞中穿插了「蝦油味」發音的普通話表演。演員高曉攀扮演的是一個福州人,滿口不標準的普通話引得臺下一片笑聲。在臺詞中提到「胡建」和「胡州」時,不少在電視機前觀看春晚的福州網友就已經開始發微博,自嘲福州終於上春晚了。可大家更覺得委屈,紛紛吐槽說自己普通話很標準。

  網友「老榕」發帖稱,「胡建人」都覺得節目臺詞是模仿廣東話發音,而廣東人都認為這不知道哪裡話。網友「閒情漫記」發帖說,福建人的普通話未必不行,哪怕福州人到了北京,除了少些京味兒,普通話不比其他省份差。

  福建大學語文研究協會秘書長、福建省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廖建國介紹,福州人說話有著自己的「蝦油味」,老一輩的福州人確實存在f和h、n和l發音不標準的問題,但這些普通話的發音是古人世代傳下來的古漢語發音特點,是古漢語發展留存下來的活化石,有助於研究當地母語及古漢語發展和演變。而小品節目的表現形式只是一種文化時髦現象,表演者更像是模仿廣東地域的普通話語調和發音。網友對此表示,古漢語的蝦油味,你們不懂。

  □相關資料

  福建方言源於唐朝官方語言


  閩語就像活化石。閩語的形態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時候你會覺得福建人說話簡直就是在說古漢語: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臉叫面……

  以閩南語為例,它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精髓,尤其是唐宋時期的語音、詞彙,而且它曾經還是唐朝通用的官方語言,這是國內外語言學者普遍認同的觀點。

  閩南語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和發音。據學者考證,唐朝「安史之亂」時期,部分中原人為了避難,逃到閩南一帶定居,唐朝官話在當地推廣開來。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原地區的語言產生了翻天覆地的異變,而閩南地帶一直保持著相對封閉的狀態,當地普遍使用的唐朝官話並沒有發生太多變化,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現在的閩南語。而福建其他地區方言的情況也與此類似,保留了自古傳承下來的特色發音。例如古漢語中的「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消亡,現在只有在方言中才能聽到。

  (來源:海峽都市報 記者 林新榕)

相關焦點

  • 夢回唐朝:張炬、劉義軍
    唐朝樂隊顛峰時期的建制主   唱:丁武            貝斯手:張炬吉他手:劉義軍        鼓    手:趙年《夢回唐朝》專輯裡首首精品,二十多年過去了,從青蔥少年到阿扎西,還是讓我百聽不厭,該如何是好,每個樂隊似乎都難以超越自己第一張專輯的高度。
  • 《聶隱娘》:電影動人唐朝風物更動人
    《刺客聶隱娘》同其它描寫唐朝的電影畫面完全不一樣,仿如博物館裡的中國山水畫,都被侯孝賢在大銀幕上呈現給了觀眾。
  • 看武媚娘傳奇:唐朝女人真穿這麼少?
    其實有很多人也和範冰冰的想法一樣,認為唐代婦女穿著時尚、衣著暴露。但事實情況呢?範冰冰說的大致不錯,當時的上流婦女們都穿著暴露。但請注意,是上流社會的婦女們,普通民眾的穿著還是保守的。這點與現代有點相似,至少低胸露背的服裝太貴,估計普通女子也買不起!
  • 燕舞高歌,夢回唐朝!重慶《麗人行》快閃燃爆西安
    一顰 一笑一步美到讓人挪不開眼用舞姿邀請西安市民到重慶「行千裡 致廣大」現場有多精彩?富有盛唐特色的人物神情及藝術韻律,描繪出唐朝宮娥閒適浪漫的女子氣質。。來自遼寧的遊客王女士說,淡淡美人妝,偏偏麗人行,讓人一看到就忍不住跟著節奏起舞起來。
  • 揭秘:唐朝中晚期藩鎮割據到底有多亂?
    說到唐朝的話,我們能夠想到其鼎盛時期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但是,歷代封建王朝都逃不出盛極必衰的規律。
  • 臺北故宮推出「墜馬髻」頸枕:一秒變唐朝仕女
    你可能看過故宮典藏《唐人宮樂圖》,裡頭奏樂的仕女個個梳著墜馬髻,但你一定沒有看過頸枕版的。
  • 舌尖上的唐朝:風靡長安城的「進口」美食
    胡餅在唐朝時有了更明顯的變化, 不復最初傳入時的簡陋,佐料由胡麻變為「髓脂」、「蜜」。雖然仍有最初傳入時的胡麻餅,但出現了以羊肉為焰的胡餅,《唐語林》中記載道:「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布於胡餅,隔中以椒鼓,潤以穌,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胡餅這類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常見了,甚至在人們居住的坊間就有賣胡餅的店鋪。
  • 《大唐女兒行》許凱夢回唐朝再演痴情男,網友:這個女主不太認識
    相信最近很多小夥伴都在關注由許凱主演的《招搖》吧?深情小奶狗的人設,再一次圈了不少的迷妹粉,相比《延禧攻略》中的其他演員,不得不說,許凱絕對是目前混得最風生水起的那一個!這邊,《招搖》還在繼續,那邊,於正就已經為許凱安排上了新劇了,這一次,仍然是古裝題材的電視劇,名為《大唐女兒行》,故事背景被放在了盛唐時期,許凱將夢回唐朝,再一次塑造一個痴情男的角色。
  • 福州話即將消亡!100個人裡只有13人能說好家鄉話,人數全國倒數...
    另一邊與他們倆形成鮮明對比的哎喲卻默不作聲一句話不說因為他不會說福州話可他卻是個地道的福州人『你還會說你家鄉的方言嗎?』現在的社會,說普通話是理所當然,說外語變成時尚潮流,而那些記憶中的家鄉話漸漸被遺棄。當開口說都變成一種奢望,那福州話離「消亡」也不遠了。
  • 【方言】臨汾方言:找不到wifi密碼,這位臨汾人說「你寧寧的!」
    點完餐後,小賈發現有很多wifi,信號都很好,於是就問服務員:「你們這裡的wifi密碼是多少?」      服務員說:「我也不知道。」      小賈:「不是寫著本店覆蓋wifi麼,你怎麼不知道?」      服務員聽到後,怯懦且詭異地笑著說:「其他很多店的wifi都能覆蓋到這裡,可我都不知道密碼。」
  • 給你喜歡的「小小方言發音人」 投一票吧!(內含選手複賽視頻)
    「小小方言發音人」選拔賽終於將迎來總決賽!    「揚州新聞廣播」公眾微信號和官方微博將分批推出決賽選手視頻和圖片,供投票網友參考。我是來自機關一幼的一名小男生,看我長得如此帥氣,大家別以為我就一偶像派,告訴你們,我說揚州童謠、唱揚州小調,一路殺進決賽,那可是全憑實力,當然啦,嘿嘿,主要看氣質!大家好!我叫馬宸馭,來自機關第一幼兒園。我是一個愛說、愛笑,活潑開朗的小男生,小朋友們都說我是快樂發言人。哈哈,我就是要傳播快樂,帶動身邊小朋友一起說揚州話;傳遞最美的揚州聲音,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小方言發音人!
  • 開漳聖王《龍湖集》河洛話吟唱晚會
    本場晚會共演出了十多個節目,其中有雲霄紙話、河洛話吟唱、雲霄白話演唱(四管齊)、舞蹈等,豐富多彩,引人入勝。 據了解,河洛話即古代河南話,是閩南人(閩南民系、福佬民系)的母語。漳州的河洛話源頭在中原河南洛陽地區(黃河、洛水流域),是唐朝時期陳政、陳元光所率開漳將士傳播入閩的,後跟隨眾多開漳將士後裔陸續自閩南播遷至臺灣、東南亞及海外等地。不管是原汁原味的「河洛話、河佬話」,或者在福建紮根的「閩南話、福佬話」,還是傳播至臺灣的「臺灣話」以及東南亞、海外的「唐人話」,都與中原話、河洛話一脈相承。
  • 打麻將為什麼說不要胡第一把?原因都在這裡了
    經常打麻將的牌友們對於「寧挨千刀剮,不胡頭一把」這句話都應該很熟悉,但你知道為什麼要這麼說嗎?這句話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下面就一起了解一下吧!一種普遍的說法是,如果胡了第一局,那麼接下來牌運就會很差,十局九輸。這個說法小編家鄉這邊也有類似的順口溜「胡頭盤,拉牛賣」,意思也就是說如果第一局胡了,後面肯定會輸得慘不忍睹,也就是提前把好牌運透支走了的意思。
  • 【 廣東話 勁揪】 馬來西亞人學粵語粗口!網民瘋狂「教學」
    最近在馬來西亞的facebook上流傳一個熱話,當地人突然對某些廣東話…應該說是「廣東話對話」時的字詞好感興趣,例如如何零活運用器官與動詞簡直就是一門學問
  • 小學生手繪72幅熊貓漫畫,只為讓更多人認識家鄉方言
    在四川,有一種指路叫「抵攏倒拐」,有一種酸味叫「遛酸」,有一種青蛙叫「切貓兒」,有一種奮鬥叫「雄起」······這些可以說都是四川人的必備生活用語
  • 釜山方言:跟著《請回答1988》學韓語
    釜山方言是慶尚道方言的代表,保留有很多古代新羅語的成分。釜山方言在語氣上感覺和日語很接近。與釜山人交談,其獨特的口音,開始會給人吵架的錯覺。(請參考東北話:你瞅啥?瞅你咋的!)說什麼了?的表達如下首爾話:뭐라고 했어?
  • 為什麼上海人講方言被認為排外,而廣東和四川人,卻可以講方言
    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變遷,我國的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顯著的變化便是衣食住行等方面了,不過細心的夥伴應該不難發現,如今我國幾乎很少有方言交流的了,人們日常交流都是用普通話的。這其實也跟我國的發展有關,近些年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的提升,一些發展好的大城市,也會迎來大量的外地打工者。
  • 不會說英文的人,在方言禱告中說出一口流利的英文!
    那天聊了很多,當我們打算結束回家時,利亞姐突然說:我們一起來為程棋禱告吧!  然後大家就開始為我禱告。在禱告中,我看見眼前一片光明,主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但我就是進不去,我聽見自己口中一直說著我進不去,我進不去。我感受到我的雙手緊握旁邊牽手禱告的人,心裡有極大的掙扎。
  • 說一句紹興方言:「趁落」
    說一句紹興方言:「趁落」文/蔡朝陽 1990年代中期,師範中文系剛畢業,去中學教書,從一個普通話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