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樣學京都」,可知長安的胡餅最為出名,胡餅餅樣大都仿製京城做法,可見製作的考究;
「面脆油香」,胡餅的口感、味道躍然紙上,更何況這還是新出爐的胡餅,可以想像這胡餅更為香脆;前邊寫胡餅的誘人之處是詩人自己白描,詩人後邊又以楊大使酷愛吃胡餅為佐證,胡餅的美味躍然紙上。
胡餅在唐朝時有了更明顯的變化, 不復最初傳入時的簡陋,佐料由胡麻變為「髓脂」、「蜜」。雖然仍有最初傳入時的胡麻餅,但出現了以羊肉為焰的胡餅,《唐語林》中記載道:「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布於胡餅,隔中以椒鼓,潤以穌,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
胡餅這類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常見了,甚至在人們居住的坊間就有賣胡餅的店鋪。
饆饠
「饆饠」一詞來自波斯,有時也作畢羅,是一種包有餡心的面制點心。
因為饆饠在宋以後的典籍中逐漸消失,後人對這種食物知之不詳,有人認為它是一種麵食,有人認為它是米飯。
早在南北朝,「饆饠」就傳入了中國。唐人增編的南北朝一本名為《玉篇》的字書中載有:「饆饠,餠屬。用麫為之,中有餡。」
到了唐代,美食「饆饠」風靡長安。晚唐段成式在《酉陽雜俎》提到,當時長安城中有許多饆饠店,人們會客喜歡在饆饠店一坐。
關於饆饠,《資瑕集》是這樣說的:「畢羅者,蕃中畢氏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
《太白陰經》卷五《宴設音樂篇》記述軍隊進食時:「饆饠一人一枚,一萬二千五百枚。」同時還指明了饆饠的用料:「一鬥面作了八十個。」這說明饆饠應該是一種麵食。
「邀入長興裡鍾錄店常所過處郎君與客食饆饠計二斤,何不計值而去也?」由此可知饆饠是論斤賣的,這樣就不可能是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