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事件 | 英國女孩的成人直播

2021-02-26 狐看世界

在英國,有這麼一群女孩,在網上開直播,有的免費是為了打廣告,有的收費1分鐘5歐元
專業的A片演員,Red

對於為什麼要做這行,她是這麼說的:「我最初的事想做跟法律有關的工作,但中途加入了色情行業,因為我覺得很喜歡這個職業」

Red有很多粉絲,主要是在Facebook和Twitter上

她會在自己的照片上打廣告,讓粉絲去專門的網站找她

Red認為自己做的事情也是一份正當職業,但周圍的人卻不這麼認為,她們會把Red貼上妓女的標籤,還會給Red寄一些匿名的恐嚇郵件,但Red不以為然

每天Red會在電腦前直播,她說經過做色情直播的人很多,只是專業的A片演員做直播的不多

Red還會在網上賣一些自己穿過的性感內衣,幾件小衣服80歐元左右

大學生,Chessie

Chessie講自己做這行,跟錢無關,跟性無關。大學的專業不喜歡,但又沒法轉去表演系,於是做了AV。因為自己雖然很想做演員,很也很實際,所以決定去做AV,因為和表演最接近

Chessie一般喜歡演比較虐的犯罪戲,因為覺得這樣會對演技比較有提升

但Chessie也講,自己沒有和家人說自己在做什麼,但會和朋友說,只是朋友沒有以前多了
Chessie會定期整容,說只是想讓自己變得更漂亮一點兒,和現在的職業無關。但Chessie也說,現在青少年演員越來越多了

固定直播間

在英國,會有和多人付費觀看,這是1分鐘5歐元的直播

老闆和記者講,這裡很隱私,很專業,同時也很安全。但是在採訪即將結束的時候,老闆也說,會有一些人透過窗戶偷偷看,甚至會跟蹤

在英國,這些女孩稱為cam girl,很多網友說那麼多錢去看網路上的女孩,比如走出家門去交往一個真實存在的女孩

也有人說,不管怎樣,正常女孩都不會去做這種事情的

國內之前封殺的很多直播軟體,也是走這種擦邊球,尤其是青少年,不論國內國外,這種直播都是越來越低齡化

歡迎打賞~Ash表示感謝~麼麼噠

相關焦點

  • 4名未成年黑人女孩在超市直播殺人,15歲女孩哭喊求饒仍被捅傷致死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25日報導,當地時間周六(1月23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名15歲女孩在一家沃爾瑪超市內被另外4名年齡在12歲到14歲之間的女孩合夥襲擊並被捅死。                                                       據悉,這4名不滿15歲的少女不僅直播了她們的殺人過程,還在捅完受害者後開著汽車逃之夭夭,並一邊大喊著:「我們只是捅了那個婊子的心臟一刀!我們才不在乎呢!」
  • 海外公司設立流程:英國
    Rosie Zhao目前任職於國內知名網際網路公司,專職海外財稅工作。
  • 【海外時事】19歲少女網絡直播自殺,震驚全法!
    據《巴黎人報》報導,本周二,一名19歲的年輕少女在法國社交軟體「Periscope」上直播自殺全過程。
  • 真實事件!英國雙胞胎女孩車禍喪生,一年後卻這樣回到父母身邊
    英國赫克瑟姆一對夫婦,約翰和佛羅倫斯誕下兩個女兒,一家過著幸福的生活。不過還好兩人並未放棄養兒育女,隔年佛羅倫斯懷孕了,並於10月4日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孩,命名為吉莉安和珍妮佛。夫妻倆發現,兩人雖為同卵雙胞胎,但身上卻有著不同的胎記。珍妮佛腰上有個與去世的賈桂琳同樣的胎記,而她前額上的另個胎記,也和賈桂琳頭上的傷疤一模一樣。
  • 章文性侵事件:強姦那些女孩的,不僅僅是人渣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素媛,林奕含真的就在我們周邊,禽獸化成人的樣子,正在吃人。那些被性侵的女孩,後來怎麼樣了?韓國電影《素媛》,是由真實案件改編,看的人無不捶胸頓足,紛紛表示自己「不會再看第二遍」。那個女孩現在如何了,眾說紛紜,有人說她自殺了。那位強姦犯現在如何了?事實是,他快要出獄了。施虐者付出了輕微的代價,小女孩的人生提前毀滅了。
  • 英國開啟對海外購房者徵稅!草案要點(中英文)都在這兒……
    徵收額度為1個百分點,適用於過去12個月在英國居住少於6個月的海外買家。什麼是海外買家(non-UK resident homebuyers)? 草案裡說:海外買家,即非英國居民從買完房,完成交易那天算起,12個月內,你沒有在英國住夠183天,即半年以上,那麼你就被定義為海外買家。
  • 英國又搞事?中方回應,將考慮不承認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肇慶稱自市端稱自州區每歌手演員作家天【肇慶稱自稱自稱稱自自胡曉峰死全家】在後臺看到粉絲肇慶稱自胡曉峰,小學就讀於肇慶市第一小學,初中就讀於肇慶市第六中學,高中稱自就讀於肇慶市實驗中學,從高中開稱自始到處詐騙,稱自稱自己稱自父母車禍身亡,只能在表哥家生活,以此騙取愛心人士的捐款。
  • 海外華人十大新聞事件:所羅門撤僑 李安獲奧斯卡獎
    這一年,在海外的華人世界中發生了許多的事情。華人導演李安一舉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陳馮富珍當選為世衛組織總幹事……華人憑藉自身的才智和努力,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而這些成就的背後是一個日益引起世人關注的中國。但同時世界依舊是不太平的,華人仍然隨時會遇到危險或不公正待遇:美國強制遣返中國孕婦導致流產令人扼腕,加拿大雙博士跳橋自殺令新移民感到前途渺茫。
  • 海外華人看奧運 中文直播連結
    看了幾天裡約奧運,現在把親身測試的直播連結分享給大家。首先不推薦BBC的直播連結。
  • 【今日頭條】英國媒體報導 IU《zeze》引發質疑事件
    英國guardian報導IU《zeze》引發質疑事件英guardian「IU《zeze》質疑」海外也舌戰
  • 超市直播殺人:15歲女孩哭喊求饒,行兇者12-14歲
    美國4名女孩直播在超市捅死15歲的女孩。
  • 2017春晚直播海外在線觀看最佳方案:YouTube/FACEBOOK: CCTV官方直播頻道
    從2015開始CCTV春節聯歡晚會開始通過國外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Faebook上同步直播, 由於伺服器在國外的原因, 視頻信號流暢清晰,是海外看春晚的不二選擇。 詳情如下:每年春節,央視春晚是全球華人最熟悉的陪伴、最熱鬧的聯歡;在海外,看春晚也是與家人共慶佳節的橋梁。北京時間1月27日20:00,中央電視臺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將如約而至!
  • 就是所謂「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這是一個因歷史因素形成,只針對香港居民頒發的英國護照。    1987年之前,所有香港人都持有一個叫「英國屬土公民護照」的東西,簡稱BDTC,以此作為身份證明。    「英國屬土公民護照」和「英國護照」有什麼區別?    「英國屬土公民護照」是英國給自己海外殖民地人民頒發的護照,不算是大英帝國的公民。
  • 英國成人玩具市場價值已達£3億!
    成年人玩具市場規模正在逐漸擴大,僅英國的成人玩具市場價值就達3億英鎊!據了解,2015年,全球玩偶和玩具生產總值約400億美元,比2014年多了37億美元(10%)。2007年到2015年,每年均有+7.5%的增長。按實物計算,玩偶和玩具生產達520萬噸,同比增長26%。
  • 禁播令發酵:國內直播網站將部分海外遊戲列入禁播名單
    此辦法一出,也是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引起了熱議,堪稱是直播最嚴新規。在gamelook看來,辦法落實之後,受此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各大遊戲直播平臺,包括主機、Steam、獨立遊戲直播都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B站則於今日正式發布了《關於禁止直播血腥暴力遊戲的公告》,其中時下直播熱門的遊戲《H1Z1》、《黎明殺機》以及《上古捲軸》《求生之路》等遊戲全部列入禁止直播的名單。同時gamelook也將該名單中海外遊戲產品在鬥魚等視頻網站上進行了搜索,同樣未找到相應的遊戲直播房間,這說明這份黑名單並不是B站專屬、而是全網禁播。
  • 英國外交官勇救落水女孩,外交部:大讚!
    當天上午10點過,一位女孩在景區河灘邊上遊玩時,不慎失足滑落水中。危急時刻,一位外國老人跳進河中展開救援,並在岸上遊客的協助之下,順利將女孩救上岸,轉危為安。在不斷的點讚聲中,救人老人的身份也傳開了。原來,老人來自英國,是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總領事史雲森(Stephen Ellison)。今年61歲的他是一位運動達人,熱愛滑雪和騎行,去年還獲得了北京國際鐵人三項賽年齡組的冠軍。
  • 海外華人留學生如何看春晚?內附各大直播渠道連接
    但對於海外留學生來講,春晚比在國內看的時候好看多了,我們看的不是節目而是一抹鄉愁和喜氣。為了讓大家都能在除夕那天看到央視春晚的直播,小編在這裡給家推薦幾個比較靠譜的觀看渠道。(如果好用,記得給小編加餃子~)如果你的家裡有電視,且購買了含有CCTV-4國際頻道的package,那看春晚直播就非常方便了,保證不卡還清晰。
  • 加拿大女孩誣賴華人群體始末及2016年Youtube事件回顧
    與此同時,該事件在社交媒體發酵,成為了上周末全世界的頭條新聞。包括多倫多市長、加拿大總理在內的各路政客紛紛予以譴責。2018年1月16日 多倫多警方公布調查結果根據警方掌握的證據來看,此事並未發生,純屬子虛烏有。為何會鬧出這麼一場烏龍?
  • 英國切達奶酪暢銷海外,生產商緊盯中國市場 !
    英國切達奶酪起源於倫敦西部風景秀麗的切達村,距離倫敦約3小時的車程。切達村周邊的切達峽谷有許多洞穴,自12世紀以來,人們就在這些洞穴裡製作奶酪。儘管目前世界上銷售的大部分切達奶酪都是批量生產的,這裡的奶酪公司大部分都是通過手工製作,保留切達奶酪傳統的味道。
  • 英國政治家:香港事件凸顯英國媒體的虛偽
    近日,英國政治家喬治·加洛韋在俄羅斯「今日俄羅斯」網站上撰文稱,在中國香港發生的事件凸顯了英國媒體和英國人的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