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Adv.》:海洋微纖維汙染,這鍋塑料不背

2021-02-15 高分子科技

長期以來,汙染海洋的大部分微纖維被認為是塑料,但新研究指出,實際上它們很多是棉花和羊毛這類的天然纖維,而且我們不知道這些纖維是否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巨大的健康風險。

在一般的磨損和洗滌過程中,紡織微纖維很容易從衣服上脫落,在空氣中飄散,或沿著排水溝進入水道。例如,一次聚酯纖維衣物的機洗就會釋放出50萬根紡織微纖維。以往的海洋調查傾向於將所有微纖維都算作塑料纖維,其依據的假設是,棉花和羊毛這樣的天然纖維生物降解速度太快,無法在海洋環境中持久存在。

《科學進展》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南非開普敦大學的Peter Ryan和同事使用一種名為紅外光譜的技術,分析了從大西洋、印度洋、南大洋和地中海採集的916份海水樣本中的微纖維,這些微纖維平均長度為1毫米。他們一共分析了2000根微纖維,發現只有8%是聚酯或尼龍這樣的塑料纖維。其餘的是天然纖維,包括棉花(佔總量的50%)、羊毛(佔12%)以及其他如蠶絲、大麻和亞麻等。

研究小組這一發現令人驚訝,因為如今幾乎三分之二的紡織品都是合成的。Ryan說,天然纖維的降解速度可能比之前認為的要慢,目前漂浮在海洋中的大多數棉纖維和羊毛纖維都是前幾十年的汙染,當時它們是最常見的服裝紡織品原料。

Ryan說,天然纖維用於製作服裝時,通常會被染色並塗上阻燃劑等化學物質,這可能會降低其生物降解性。例如,之前在一艘133年前的沉船中發現了一件完整的染色棉馬甲。

儘管研究發現的塑料微纖維比預期的要少,但天然微纖維可能會給海洋生物帶來同樣的健康風險。已經有證據表明螃蟹和浮遊動物因攝入塑料微纖維而受到傷害,但天然微纖維汙染對海洋野生動物的影響尚未作過調查。

Ryan說:「我們應該努力減少從衣服進入環境中的微纖維數量,不管它們是不是塑料,因為它們很可能在環境中持續存在很長時間。」

相關焦點

  • 海洋汙染太嚴重!逼得萬米深海洋生物吃塑料!
    據報導,近日,科學家在海洋最深處生物的胃裡第一次發現了塑料纖維。
  • 你對海洋汙染知道多少?海洋塑料垃圾裡位居榜首的竟然是它!
    你對海洋汙染知道多少?各種形式的塑料產品在生活裡出現。 你認為哪種類型的碎料垃圾最常見的?塑膠袋?
  • 海洋減塑青年行動 不做被塑料淹沒的世代
    學員們思考「我們能為海洋減塑做什麼?」,積極尋求海洋塑料汙染解決方案,並走上街頭,以挨家挨戶拜訪、訪談、行動劇、創意短片的方式,告訴大家,「我們不要成為被塑料淹沒的世代!」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胡介申提出個有趣的看法:2000年後,考古學家會說:這是個塑料時代。過去的石器、青銅器時代,留下的考古證據都是堅韌不易被腐朽的物質——塑料,絕對具備這樣的條件。
  • 可惡的塑料吸管,傷害了多少海洋生物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規定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近日,麥當勞、星巴克、喜茶率先換裝,將吸管換成了直飲杯蓋。咖啡巨頭星巴克宣布,將在兩年內逐步淘汰塑料吸管,到2020年底,全球28,000家門店都將完全禁用塑料吸管。
  • 海洋汙染英文表達:外國人說「一次性塑料」英文不是「single-use plastic」,那是?
    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次性的塑料垃圾,那麼地球汙染的問題就不會像現在這麼嚴重。一次性塑料用品對人類造成了什麼影響?一起用英文來了解塑料對海洋所造成的汙染。disposable plastic 就是「一次性的塑料產品」,包括塑料吸管、塑料杯、塑料碗、塑膠袋等屬於一次性塑料產品。例句:①First and foremost, it is imperative for us to ban the free use of disposable plastic bags.首先,我們急需禁止免費使用一次性塑膠袋。
  • 海洋汙染有多嚴重?他們用「藝術行動」為海洋發聲......
    海洋已然變成了人類藏汙納垢的巨大垃圾場,你永遠想像不到,看似美麗平靜的水面之下,都藏著些什麼。最近,有一批藝術家和攝影師就另闢蹊徑,將這些垃圾「變廢為寶」 ,做成了雕塑、繪畫,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喚起更多人對海洋汙染的關注。
  • 疫情嚴重汙染海洋,義大利海域口罩數量比水母還多
    疫情到來,人們不得不用口罩和手套來保護自己,但由於夏季的到來,沙灘的開放,海洋的汙染也日趨嚴重。義大利合作社(Fedagripesca-Confcooperative)對海上丟棄的口罩手套發出警報,這些塑料使海洋汙染嚴重,最終影響義大利漁民捕撈,甚至對海洋動植物產生影響。大多數一次性口罩由聚酯和聚丙烯製成,並經過化學處理。
  • 不可忽視的海洋汙染
    2007年起我國開始了海洋垃圾包括塑料垃圾的常規監測。2016年起,我國開始對近海微塑料進行監測。2017年7月,我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啟航。本次北極科學考察是我國首次執行北極業務化觀測任務,微塑料首次被加入監測項目。這也意味著我國將微塑料監測拓展至亞北極和北極海域。
  • 海洋汙染
    海洋汙染(marine pollution)通常是指人類改變了海洋原來的狀態,使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 買這樣一副眼鏡可以支持「24個足球場」面積海洋的塑料垃圾清理工作!
    歐洲海洋公益組織 The Ocean Cleanup 近日推出由海洋回收塑料製成的太陽眼鏡,並展示如何通過創造由回收塑料製成的產品,為環保清理工作提供資金
  • 當全世界都在呼籲停止海洋汙染時,這裡卻需要「汙染」來拯救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
  • 日本《東京新聞》出版「巨大沙灘報紙」,呼籲大家正視海洋汙染
    ▲ 賽博 | 點擊圖片獲取更多信息日本的《東京新聞》在 5 月 30 日出版了一份篆刻在沙灘之上的特殊報紙,當日發表的社論是《漂浮在海洋中的塑料作為沿海區域的千葉縣作為這一次活動的代表發聲:「拒絕保持沉默地忍受海洋汙染」。在全球每天使用的 800 萬噸塑料最終被傾倒在河流和海洋之中,海龜、海鳥、海豹和魚類等近 700 種動物因為海洋汙染而受到生命威脅,海洋生物的數量正不斷在減少甚至消失滅絕。
  • 檳榔:這鍋我不背!
    檳榔表示很冤枉:這個鍋我不背!駕駛人這才承認自己酒後駕駛機動車的事實。民警對駕駛人做出罰款1500元、駕駛證記12分,並暫扣駕駛證6個月的行政處罰。
  • 發布會參考(下)丨海洋廢棄物「來自於海洋、傾倒於海洋」 與「海洋垃圾」截然不同 不可混為一談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海洋廢棄物2018年的傾倒量為20067萬立方米,相比於2017年的15771萬立方米,增長約27.24%。個別媒體在報導時,將海洋廢棄物(Waste)等同於海洋垃圾(Trash),錯誤地將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總量當作是海洋垃圾的入海總量,這是概念混淆。
  • 塑料微粒汙染嚇人!全球人均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
    報導援引研究報告稱,這些塑料微粒直徑小於5毫米,主要來自人造衣服纖維、牙膏中的微珠,或者更大的塑料碎片。當這些含塑料微粒的物體被丟棄並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時,會逐漸分解成更小的塑料碎片,隨即進入河流和海洋,被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吃掉,並最終成為人類食物鏈的一部分。
  • 關於海洋垃圾
    2015 年,阿迪達斯和海洋環保組織 Parley for the Oceans合作,推出了幾乎完全由海洋塑料垃圾為原材料的環保概念鞋UltraBOOST Uncaged Parley,並利用相同的材料為皇家馬德裡和拜仁慕尼黑製作了隊服。
  • 海洋塑料回收瓶、可降解垃圾袋,「地球日」我們在行動!
    全球的塑料汙染正在呈上升趨勢。從塑膠袋到破碎漁具,它們漂浮在海上,形成巨大的垃圾島。100年前的人們因製造出了便捷、廉價的塑料而欣喜若狂;100年後的今天,人們因塑料的無法降解、對生存環境帶來的極大威脅而惶恐不知所措。英國《衛報》評出了「人類最糟糕的發明」,塑膠袋「榮獲」了這一稱號。
  • 人類胎盤首現微塑料顆粒,嬰兒可能被汙染
    該研究小組在進行研究過程中,為了保證人類胎盤不被外界的塑料環境汙染,在實驗室中建立了無塑料環境,並且在為捐贈胎盤的孕婦接生過程中,醫生和助產士全程使用無塑產品。在過去,科學家們已經從人體其他部位發現微塑料顆粒,比如:科學家們在人類大便中檢測出了多種微塑料顆粒。但是在胎盤之中檢測出微塑料顆粒還是首次,這是因為胎盤系統相對於腸道而言比較封閉,微塑料顆粒很難進入到這裡。而現如今從人體胎盤之中發現了微塑料顆粒,意味著塑料汙染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
  • 流入海洋的15.6億口罩, 需要450年才能降解;新的汙染正在進行時……
    隨著疫苗的到來,新冠肺炎可能會被治癒,但過去這一年全球估計有15.6億隻口罩流入海洋中,而這些口罩需要至少450年才能被降解。用完就丟的醫療級口罩對環境的傷害逐漸湧現。根據海洋保護組織OceansAsia最新發表的報告指出,流入海洋的15.6億隻口罩需要450年才能逐漸轉變成微塑料,對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口罩上的橡皮筋也會給野生動物帶來危險。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建議丟棄口罩前,剪掉口罩上的橡皮筋。
  • 國際刑警組織:犯罪組織染指「洋垃圾」貿易,加重塑料汙染
    (圖片來源:中新社)2018年,8百萬噸垃圾被倒進海洋據法國《世界報》(Le Monde)援引法新社消息稱,8月27日,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在一份報告中揭露稱,近年來,向亞洲出口塑料垃圾持續增長,犯罪組織已經滲入到該產業鏈中,並將原本打算回收的垃圾進行焚燒或傾銷野外從而造成環境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