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女士說,背脊中間經常疼痛,有時上面一點,有時下面一點,但大多時候在偏中間的位置,有一兩年了,很頑固,這幾天連前胸羶中穴附近也有點痛。
背脊中間不適,三焦定位是中焦,涉及的經絡是督脈和太陽經;前面中間不適,涉及的經絡是任脈。
症在中間,患者為女性,按男左女右取穴,在其右手掌部後溪穴附近刺入一針,然後問其背後不適有何變化?周女士說,那些不適好像不見了。
取後溪穴,是該穴既屬於太陽經,也是督脈八脈交會穴。以手掌為整體劃分三焦,後溪穴區域可以視為中焦。
我繼續問她,胸口那地方還痛嗎?周女士仔細體會了一下說,也不痛了。
後溪穴這一針,怎麼對前胸不適也起作用?前胸中間是任脈,後溪是督脈交會穴,這樣既可以理解為任脈與督脈前後倒換,又可以理解為前病後治。
黃帝內針總則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其原理就是陰病治陽、陽病治陰。左右、上下是一對陰陽,前後也是一對陰陽,前病自然也可以後治。
這樣想明白了,那麼背脊疼痛的對治方法就活了很多。
比如可以後病前治,此例不取督脈後溪穴,直接取前面任脈交會穴列缺穴是不是也可以?
當然,這裡不適區域還涉及太陽經,如果用針後症狀改善不明顯,還可以在太陽經取穴。
既然不適區域涉及太陽經,那取前面少陰經是否可行?這樣既是太陽經與少陰經表裡倒換,也可以視為後病前治。
如果背部不適區域比較大,從後背對應到前面來看,還涉及陽明經甚至太陰經,那麼在陽明經、太陰經上用針取穴可不可以?
學用黃帝內針,不要盯著穴位和經絡,重要的是理解並把握陰陽。
張三針筆記
三生萬物 針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