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周歡樂又溫馨的投票,本報「漢味年菜大排行」出爐了!武漢人飯桌上的不老傳說、經典中的經典「排骨藕湯」高票勇奪第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藕片夾肉——炸藕夾名列第二。腊味家族則因其毫無違和感的百搭做法,順利拿下三四名。其餘排名靠後的年飯菜餚,紛紛表示會在下一年度的年菜排名爭奪戰中,努力讓大家吃出水平、吃出風格,為武漢人過好安樂祥和的春節假期,做出自己的貢獻。
湖北人有句俗話,叫做「無湯不成席」。武漢人不僅拿排骨藕湯招待客人,更從簡單的做法中變化出各式各樣的私人風味,滋養家人脾胃。裡面除了藕的粉糯、肉的鮮香,更盛滿了家人般的殷殷關懷。
網友「簡安然」提到,大年三十媽媽是這樣煨藕湯的:「待到年三十做年夜飯,媽媽先將煨湯專用的砂罐取出……然後將剁好的排骨洗乾淨,加上切成厚片的生薑,和著冷水放入罐中。約莫半個小時後,湯煮沸了,屋子裡就可以聞到排骨的香味;這時,再將爐子火力調小,倒入大塊酥鬆散爛,湯水浮漲起一層誘人的甘美粉色,一鍋鮮美的排骨藕湯便完全的藕和鹽,用溫火讓它慢慢地一點一點地熬,等到湯裡的排骨已經煨得到火候了。」
離家在外的武漢人,是最「欠」這樣一碗湯的。回家團聚,是這碗湯的最大意義。
每年春節,總可以聽到年味一年不如一年的感嘆。其他不論,單從吃的這個角度看,的確如此。
網友「晶晶睡在上世紀」說,小時候一家人吃年飯,奶奶會自己做饅頭。於是她也跟著和面捏造型,不論做出個什麼「四不像」,最後都會開開心心地吃掉。那時的背景音是菜刀在砧板上切切切,是大蒸鍋在爐火上咕咕咕,是小夥伴們一起喧鬧,是爸爸殺雞時的驚叫……但是現在,做年飯的參與感沒有了,想吃什麼去超市買就好,年飯的記憶就只剩下購物快感。
年飯的菜餚從一年一次到隨時吃到,從無比珍貴到司空見慣,這是生活越來越好的必然。其實看看「漢味年菜排行榜」,人們愛吃的如今早都成了家常菜,不必把好吃的東西省下來留待過節,這才是正常的狀態吧。
年飯滿足感、隆重感的淡去,或許也在提醒我們,把年味的寄託從口腹之慾上轉移到心理和精神上的享受上去。
年飯桌上的遺憾也不是沒有,那就是做菜的手藝、做菜的意願正在流失。人們一面貪圖方便,一面又在為失去的傳統美味嘆息不已。
母親一方是老武漢的「Loopt」覺得,他最懷念的年飯是外婆做的特色扣肉。不過因為老人上了年紀,已經很久沒有做過這道菜了,家裡人也沒有人會做,這讓他覺得十分遺憾。
假如要模仿「舌尖上的中國」來拍一部「舌尖上的年飯」,傳承和變遷無疑是最關鍵的兩個主題詞,從一盤菜餚的做法,到年俗的衰落與復興。而這正好也是春節作為一個時間節點的深刻含義——它既提醒我們要去面對無數新鮮的東西,也令我們在懷舊中不忘那些生活中沉澱下來的真切感受。
本文來源:武漢晚報
註: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whwb823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