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代】
當徐小明高產武打影視劇時代正好撞上改革開放,80年代充滿了改變與革新的氣息,為心所痴,為心厭惡,每個人都在追尋與勇闖。
三十餘年過去,這個時代留下了許多精彩的故事傳奇,而對於後來者而言,當時的歌曲是其中一個側面。徐小明豐富的影視作品,留下了諸如《萬裡長城永不倒》《大號是中華》《再向虎山行》《霍東閣》等豐富的歌曲,「愛國、仁義、勇敢」是它們共同的註腳。今天淺談《再向虎山行》。
【再向虎山行】
《再向虎山行》(以下簡稱「虎」)為同名電視劇主題曲,1983年發行,由關聖佑作曲,盧國沾作詞,曲因劇名,劇使曲興。隨著電視劇走進千家萬戶,這首主題曲也被時人熟知,非常流行。
△左 專輯《再向虎山行》封面
右 年輕時的徐小明
【共同點】
說共同點。
一是《虎》與其他武俠劇主題曲類似,將交響管樂運用到曲中,突出爵士鼓、定音鼓、圓號、長號等樂器,多在同一八度齊奏,恢宏大氣,在劇中,當容滄海與人打鬥終了見分曉時,主旋律切入,非常應景,激動人心。
二是應運歌曲四二拍的節奏而妥善譜詞,按照「強弱強弱」的規律,歌詞也是「長短長短」,如「生、敢、輕、範」長,「平、勇、怎、會、就」短,頓挫起伏,張弛間見氣勢。正歌伴奏主中低音鼓點與提琴,全憑歌手直抒胸臆,徑吐義憤。
【不同點】
說不同點。
一是不同於黎小田、顧嘉輝的武俠曲,關聖佑的曲風更擅長於使用冷音與變調。說冷音,張南雁所唱《武則天》《空谷足音》及羅嘉良所唱《秦始皇》都有體現;說變調,《虎》的插曲《留步!啊!留步!》與《虎》是一樣的,在過門處從G調都變到了E調,簡單講,就是《虎》中從「但莫問此去哪時還」開始變調,到「明知要去此際不平凡」轉回原調。當武俠曲中添入冷音與變調,就更容易融入一些「驚厥、詭譎、睥睨、陰謀」的元素。在《虎》中的正歌與副歌使人聽來有劍走偏鋒,狹路獨行的感覺,是將一種正氣與果決融合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端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在變調後的過門,反而是一段中華五音小調旋律,像是臨別時,說盡大義後的絮絮叮囑與未來展望,「分離難說短暫,日後大家再見面」都是俠之柔情,及至「回贈一雙虎眼」再次調轉情緒,前後呼應。以上即是《虎》與其他武俠歌曲最大的不同點。
二是盧國沾經典的「帶入效應」手法。《萬裡長城永不倒》《大號是中華》的歌詞,更像是一場煽動性的演說,或者是一場策動的口號詞。然而盧國沾作詞《虎》不同,它更像是再向虎山的英雄的自述,詞作者走進了勇者的內心,由他之口說出強烈的心聲與願望,「為心所痴,為心厭惡」「何必勸我不要招麻煩,明知我要闖關」等都是極具個人主觀的意思表達。通過一場自述,歌曲完成了從暢談壯志到鼓舞人心。聽者被帶入到歌曲中,或是送行者,或是同行者,或是效仿者,既然有英雄在前偏向虎山行,何不做追隨之人,你我何妨,同去同伏虎!?
80年代已經過去,國家內外交困的時代也過去更久,然而《虎》以其優秀的詞作、特色的曲作及層次多樣的編曲及豐富的情緒意義,具有非常的鼓舞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