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 | 袁明:悼念傅高義先生

2021-02-20 北京大學燕京學堂

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袁明2月3日在《環球時報》上發表文章,悼念已故好友傅高義先生。現將原文轉載如下:

袁明:悼念傅高義先生

傅高義先生的突然離世,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前他一直在與王緝思教授聯繫,希望中美兩國的學者,能夠在中美關係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呼籲中美兩國加強合作,妥善處理分歧。為此他還起草了一份倡議書。這是他留下的一份遺願,也是留給我們的一份作業。

我初識傅高義先生,是在1983年深秋。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項子明先生應邀訪問哈佛大學,我擔任陪同翻譯。當時正值中美兩國人文交流中斷多年後又一次蓄勢待發,哈佛大學非常重視,專門在項子明先生到達那一天掛出了中國國旗。北大已故的丁石孫校長當時也正在哈佛做訪問學者。他在回憶錄中也專門提及這件事。

訪問的日程排的很滿。在拜訪了資深中國研究人士費正清先生(John K. Fairbank)以後,我們被告知要臨時再加一場會見。傅高義先生在他的家裡接待我們。他張開雙臂,連連用中文說「歡迎、歡迎。」當時他的中文還很不熟練,但是他那真誠的微笑卻代替了所有的語言。

這次見面成為我們37年友誼與合作的開始。

個人的合作離不開時代。同時,兩國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也始終承擔著先驅的使命。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合作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一旦時機成熟,知識能量可以在跨文化的環境中集聚迸發,這對推動社會前進、促進人類文明發展,意義重大。

傅高義先生對兩國人文交流所作的巨大貢獻,可以寫成一本書。本文篇幅受限,我僅舉其中一點例子。

1998年春天,傅高義先生應邀來參加北京大學百年慶典。我們討論了很多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他向我提出醞釀很久的一個合作研究計劃,即以1972—1989這一時段為例,做一個歷史學、政治學的跨學科研究,評估一下在歷史洪流中,中、美、日三國如何努力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局面。這就是後來的「哈-北-東」項目。「哈」即哈佛,「北」指北大,「東」是東京大學。我和東京大學的田中明彥教授配合傅高義先生,組織了1999年在東京、2000年在哈佛的兩次學術討論會,並在2002年出版了「中美日關係 1972--1989」一書。在該書序言中,傅高義提出了一系列問題:「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合作模式在經歷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動蕩不安後,還有多少被保留了下來?沒有了1972-1992年的特殊條件,當時那種積極合作的精神還能不能在新的世紀裡發揚光大?」

2001年初,美國小布希政府上臺。華盛頓政治中出現了不少針對中國的「新保守主義」雜音。為了及時溝通情況,促進了解,儘量多做正向努力,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組織了一個陣容強大的訪華團,基辛格、佩裡、芮效儉、傅高義、李侃如、蘭普頓等等都參加了。訪華團除了見到了中國領導人之外,還特地來到北京大學,與北大青年學生舉行了兩個半小時的座談。傅高義在評論美國的公眾輿論對華態度時指出:「對於我們在歷史上打交道不多的國家,美國公眾是特別容易走極端的,非常容易從一個極端跳向另外一個極端。這在對華關係中體現得特別明顯。」

傅高義先生以一己一生的努力,來糾正這種偏離。正如他在畢10年之功寫出「鄧小平時代」中所說:「我深知如果中國人和西方人能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係,世界的未來會變得更好,而這又要求雙方達成更深的理解。」

傅高義先生博學、睿智、通達、包容。他的跨文化能力,包括語言能力,都非常人所及。有時我甚至會覺得他有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家們的品格特徵,那是人類精神的某種遺傳。同時他也有一種中國的「古君子之風」:謙虛、好學、樂於幫扶、善待友人。

2015年,傅高義85歲了。深秋季節,他又一次來到中國,為他的兩本新書收集資料。在一次去西南地區旅行途中,舊疾發作,他不得不到當地一個基層醫院就醫。回到北京之後他才告訴我那一段殊不尋常的經歷。為了減少為他診治的中國年輕醫生的顧慮和壓力,他打開手機上了「百度」,和醫生們一起查資料,討論病情,做手術前的準備。他這樣說:「我信任他們。」信任,他以自己的生命健康相託。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何等基本,又何等珍貴。傅高義先生留下的這份精神遺產,以全部生命寫就,並將在中美人文交流中繼續鼓勵我們前行。

相關焦點

  • 【世傅】傅高義逝世,享年90歲.哀悼銘記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在21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稱,據報導,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去世,享年90歲。中方對此有何評論?汪文斌(資料圖)對此,發言人汪文斌回應道,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方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於他的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
  • "中國先生」傅高義生前最後一次談中美關係(英文視頻)
    傅高義1930年7月生,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社會學家、漢學研究學者,也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他精通中文和日文。撰有《鄧小平時代》《日本新中產階級》等著作。來源: 波士頓中文網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0月14日晚 7:30至 9:00傅高義就他對中、美、日三國關係的研究和了解,談論了他對當前時局的看法。這也是他生前最後一次談論中國。
  • 【文明辦喪】 深切悼念林府安丹先生千古
    林安丹先生於1962年3月18日出生,婚後生育二女一男,勤勞善良、含辛茹苦撫養子女成人立業,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生活的哲理。他用畢生的精力和辛勤的汗水營造了他們美滿的家庭,留給子女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 美國要將環球時報列「外國使團」 胡錫進飆英文怒吼
    《華爾街日報》5日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國務院正準備將中國媒體《環球時報》也列為「外國使團」。對此,環時總編輯胡錫進9日發文抗議,直呼「I can't breathe」(我不能呼吸了)。「我不能呼吸」這句話是美國「黑人之死」事件主角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膝蓋鎖喉時的求救聲。隨後,在美多州爆發的抗議活動中,「我不能呼吸」成為示威者的口號。
  • 這句話,寶礦力水特日本母公司向環球時報強調了5次
    11日,針對寶礦力水特香港分公司撤回在TVB投放廣告一事,其製造商日本大冢製藥株式會社公關部長西岡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電話採訪時5次強調,「這不是日本總公司發出的指令」!網絡盛傳截圖顯示,寶礦力水特香港分公司職員在臉書上回復網友時稱,「鑑於當前形勢,我們上周已經做出了從TVB撤回廣告的決定」。
  • 紐約時報丨早日康復,總統先生!
    目睹川普先生藐視基本的公共衛生指導意見和他自己政府專家的建議何以令人極其沮喪?這是原因之一。每當他拒絕佩戴口罩或遵守社交距離指導意見,他都不僅將自己,也將整個美國置於危險之中。 川普先生的病情將使政府最高層陷入混亂。即便沒有病入膏肓,總統也無法履行許多職責,直到感染他人的威脅過去。
  • 【悼念詩詞彙總】悼念朱志東
    ---- 七律  悼念朱志東文/邵桂香中元駕鶴寂無聲,利祿功名從不爭。做事真誠朋輩贊,為人忠厚大家榮。 悼志東兄文/張治國投筆停杯掩舊文,先生一去渺如雲。王家河裡山花寂,春去秋來不見君。- 《七律.悼念文友朱志東》文/尹榮惠微信群中乍響雷,驚聞好友棄塵埃。慈容體胖心存愛,勤筆情真憶渭煤。
  • 迅傑教練技術平臺董事長倪衛東先生受邀出席2016中國環球小姐總決賽!
    2016環球小姐中國區總決賽冠軍夜圓滿落幕,新晉2016中國環球小姐(2016 Miss Universe China)也最終塵埃落定,來自上海的9號佳麗李珍穎一路過關斬將,勇奪桂冠!11號任帥和6號韓楚雲分獲亞軍和季軍!
  • 環宇為家,社創有您——悼念社會創新領路人錢為家先生
    2016年5月16日,錢為家先生因病故去。
  • 毆打中國海洋大學校友、環球時報記者付國豪!香港機場遇襲案判了,他們罪名成立!
    據香港「星島網」報導,2019年8月13日,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付國豪在香港國際機場被暴力示威者包圍襲擊和捆綁。
  • 明天英文版《環球時報》,將報導我們紀念MJ的活動!
    《環球時報》的推文。請大家去推特上轉發: https://twitter.com/globaltimesnews/status/1141690040034029568最後感謝《環球時報》及其記者對我們的一貫支持!
  • 沉痛悼念何啟繁先生及夫人
    ~何姨沒幾天,今天下午,又傳來噩耗,何啟繁先生~我親愛的叔叔離我們而去, 享年93歲。                                          2020年11月3日懷念何啟繁先生及夫人:
  • 紫砂壺大師許四海病逝 好友趙本山沉痛悼念
    趙本山與許四海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封面新聞6月5日報導 6月5日17時,封面新聞記者從上海獲悉:當代著名工藝美術大師、上海傳奇壺藝大師許四海先生,今天凌晨6:06分,因突患心臟病搶救無效,在上海去世許澤鋒說,我們將遵照父親生前追求簡樸自然的生活態度,謹擇於百佛園家中蓮花閣內設置簡堂悼念。一直喜愛中國傳統民族藝術的趙本山,與許四海是多年好朋友。趙本山十分喜愛許四海的制壺傳統藝術,兩人交集多年。今天下午5點, 許四海先生去世,趙本山表示沉痛悼念。「太可惜了!許四海先生的制壺藝術造詣,在中國是一流的。」趙本山如實說。
  • 2020環球趨勢大會,11月26日等你來
    「2020環球趨勢大會」將於2020年11月26日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樓和北京萬達文華酒店舉行。小編帶你開啟他的倒計時:四三二一。這裡有,四大話題:1、《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正式實施第一年,地方政府作出了哪些努力?收穫了哪些經驗?又發現了哪些問題?
  • 紐約時報被華春瑩嘲諷後,發了這么篇文章
    因為它提到了.《環球時報》直言不諱的官方報紙《環球時報》將華春瑩的回應描述為能夠施展神力的術士。「Hua Chunying fired three shots,」 the newspaper said in Chinese.
  • 一本新書詳述美國核廢料對太平洋島嶼造成的損害後,民眾憤怒情緒高漲 | 環球時報英文版
    此文發表於環球時報英文版《Global Times》2020年10月27日2020年8月4日黃昏時分在日本西部的廣島看到的原子彈圓頂,因為廣島市紀念美國原子彈轟炸75周年。圖片來源:美聯社在一本新書披露了美國如何用有毒化學廢料毒害太平洋各島嶼,這些有毒化學廢料幾十年來危害了當地居民的生命,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後,公眾的憤怒情緒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