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鳥我是外行。我曾經對攝影圈裡的「打鳥族」產生過困惑:投入6位數購買攝影器材,攜帶幾十公斤重的行囊跋山涉水、千辛萬苦地去拍鳥,說句東北話,每次都累得跟「癟犢子」似的,圖個啥呀?
10年前我突然領受了一項任務——新華社要對國外報導中國盤錦黑嘴鷗的保護。國家通訊社要求記者得是雜家,拿起筆來能寫文章,拿起相機就會拍照,不管你個人喜好如何,也不管你是否擅長,有了任務就必須完成。經盤錦市主管環保副市長的特許,我攜帶一頂帳篷,一隻800毫米的「大炮」,隻身一人進入了盤錦溼地黑嘴鷗保護區。鑽進帳篷,透過800毫米的超長焦鏡頭,幾乎是零距離地進入了黑嘴鷗的世界。看著這些黑腦袋,白眼圈的小精靈上下翻飛、打鬧嬉戲,覓食,孵化的生活場景,頓覺天地合一,此時的人才真正融入了自然,這下才明白,原來「打鳥」過程也是其樂無窮啊!
黑嘴鷗,種群數量稀少,屬全球瀕危鳥類。從國際鳥類學家1871年在中國的廈門發現兩枚黑嘴鷗鳥蛋起,一個多世紀以來,黑嘴鷗就成功躲過了全世界鳥類學家的搜尋追蹤,沒人知道這種鳥類的棲息地,生活習性和繁殖規律。直到1989年5月,在中國境內遼寧省的盤錦地區,偶然有人認出,一種被世代當地人稱之為「大黑頭」的海鳥就是黑嘴鷗。消息一經傳出,立即震驚了世界,鳥類學家們蜂擁而至,當年就發現了1559隻成年黑嘴鷗及310個鳥巢,黑嘴鷗的秘密才大白於天下。據專家當時估算,盤錦地區黑嘴鷗的數量應佔世界總量的70%以上。近年來,由於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及地方政府的大力保護,盤錦溼地黑嘴鷗的數量已經上升到數千隻之多。
我把帳篷設置在距離黑嘴鷗的窩只有30米左右,帶上吃的喝的,在帳篷裡一呆就是七八個小時。
黑嘴鷗屬中型水鳥,體長31-39釐米。頭、嘴為黑色,眼睛周圍有星月形白色斑,腳為紅色。
每年的4至5月是黑嘴鷗的繁殖期 。
黑嘴鷗一般產蛋數量很少,每窩僅1至3枚。
顧影自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