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章榮村:傳承紅色文化,託起村民富與美

2021-02-27 喜遷居房屋拆遷網

近年來,龜湖鎮章榮自然村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充分依託當地特色資源,融入紅色文化元素,將環境整治、文化傳承、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著力打造「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村莊。

 

走進龜湖鎮合興村章榮自然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花繁葉茂、生機勃勃的景象,錯落有致的房屋、寬敞乾淨的街道,充滿歡聲笑語的農家小院,讓人流連忘返。

  

近年來,章榮自然村為扭轉「最髒村」面貌,緊緊圍繞農村垃圾處理、村道整潔、廁所革命、汙水處理等工作,不斷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用實踐的彩筆描繪出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以前我們村房前屋後『髒亂差』,通過這幾年黨員幹部帶頭、全村村民參與,把『髒亂差』整治得很乾淨,拆除了旱廁60多座、雞鴨棚舍100多處,同時我們村家家戶戶也種了花花草草,改變了村居環境,也推動了美麗鄉愁村創建。」龜湖鎮合興村融合發展中心副主任胡國幟說。

  

在提升人居環境的同時,章榮自然村聚焦產業業態,大力鼓勵村民培育種植金絲皇菊、魚腥草等,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目前全村已種植8畝荷花,40畝金絲皇菊、10畝魚腥草等。

  

與此同時,章榮自然村依託村莊獨特資源優勢和歷史文化基礎,利用古民居、閒置農房,建設文化記憶堂、文化展館,結合碗窯文化、農耕文化和紅色元素等,拓展展覽觀光、製作體驗、民宿、藥膳農家等項目。章榮村是泰順縣最早的紅色根據地之一,這裡有霞鼎泰縣泰南區委茶坪坑黨支部舊址,在這裡可以體驗到原汁原味的紅色教育,紅軍食堂、耕讀體驗館等紅色文化能讓人感受不一樣的紅色革命老區。

下一步,章榮村將緊緊圍繞紅色文旅這個核心,抓住「教育、實踐」兩個關鍵詞,以3A級景區村莊建設為抓手,融入國學、鄉土等傳統文化,種植蘭花、油茶、野菜野果等特色農產品,建設耕讀體驗館、鄉村博物館、鄉土動物園等設施,不斷完善紅色教育、國學傳播、鄉土體驗等功能,實現一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旅、文旅有機結合,村民、集體雙雙致富。

相關焦點

  • 泰順章榮村:傳承紅色文化,託起村民富與美
    近年來,龜湖鎮章榮自然村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充分依託當地特色資源,融入紅色文化元素,將環境整治、文化傳承、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著力打造「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村莊。  走進龜湖鎮合興村章榮自然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花繁葉茂、生機勃勃的景象,錯落有致的房屋、寬敞乾淨的街道,充滿歡聲笑語的農家小院,讓人流連忘返。
  • 2019暑期三下鄉(十)傳承紅色薪火,共築健康心靈,青春助力鄉村行
    8月19日至21日,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航海系「青春夢馬」實踐隊在黃崑崙老師的帶領下,赴三明市中村鄉、南坑村開展「傳承紅色薪火,共築健康心靈,青春助力鄉村行」社會實踐活動。傳承紅色薪火,感受紅色文化。實踐隊首先來到三明市人民英雄紀念碑,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隊員們紛紛表示:要繼承弘揚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 中華英雄精神傳承文化研究會走進全國紅色中華第一小學
    中華英雄精神傳承文化研究會成員於2020.10.30日走進全國紅色中華第一小學--山西祁縣古縣鎮張名學校王成原型蔣慶泉:中華英雄精神傳承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主席),中華英雄精神傳承文化研究會第一紅色小學名譽校長
  • 《紅脈新徵》之《紅色傳承》(下集)
    通遼廣播電視臺社教中心節目部主題系列專題片《紅脈新徵》,共為三部分:《紅色故事》、《紅色傳承》、《紅色精神》
  • 綠十字 「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路徑和方法
    有什麼樣的鄉村建設目標和模式,就有什麼樣的鄉村建設路徑和方法。而修復鄉村生態、培育新型農民、改造鄉村組織和倡導三方合作,則是實現「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新農村建設目標有效路徑和重要方法。培育新型農民,既是中國鄉村建設的傳統,也是實現「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重要路徑。所以,在「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新農村建設中,應立足新知識、培育新農民,實現農民文化層次的提升;立足新技術,培育新農民,實現農民生存能力的轉型,立足新生活,培訓新農民,實現農民道德信仰的重組;立足新觀念,培育新農民,實現農民判斷能力的嬗變;立足新視野,培育新幹部,實現幹部思維方式的轉變。
  • 村民食堂烹出農村婚宴新風尚
    推進移風易俗難在革新,重在堅持,關鍵是尋求社會共識,找到最大公約數,讓大家都認同新觀念並形成行為規矩。文|邊建軍  前幾天,武強縣郭家院村的一位親戚結婚,我驅車前往,親戚在村民食堂為兒子舉辦宴會。再加上村班子成員義務管理,辦一次事,能省下以往一半多的費用,乾淨又衛生,深受村民喜愛。」親戚告訴我。  郭家院村從2012年就針對婚喪喜慶事大操大辦歪風推出了村民食堂這一新生事物。它猶如一股清新之風,迅速吹散了束縛人們多年的舊觀念,更吹淨了人們大操大辦的盲目攀比心。這為開展移風易俗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 龍川第一個自然村新農村建設基金會成立!
    >一直以來,廣大外出鄉賢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投身家鄉新農村建設在廣大外出鄉賢的大力支持下,10月3日上午,黃布鎮金魚村金星自然村新農村建設基金會正式揭牌成立,成為龍川第一個自然村級的新農村建設基金會。
  • 【精彩】廣東新聞聯播關注新興這臺農村春晚!整臺節目都由天堂村民自編、自導、自演!
    天堂鎮全力扶持新上市公司廣東通力定造股份有限公司增資擴產和產能升級項目建設,2017年累計完成投資3億1116萬元。同時大力扶持特色農業蓬勃發展,重點打造新特色水稻產業「美微紫米」品牌,2017年,鎮內紫米種植面積近2000畝,合作農戶超過350戶。
  • 【紅色傳承】六都鄉舉辦「誦讀紅色家書 牢記初心使命」主題朗誦比賽
    這是跨越時空的傳承!這是再續信仰的前行!        為了加強全鄉黨員幹部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引導他們從紅色家書中汲取營養、感受力量,6月22日,六都鄉以「誦讀紅色家書  牢記初心使命」為主題的朗誦比賽在鄉四樓會議室舉辦,來自鄉機關黨支部、各村黨支部、各站所黨支部共27名選手參加比賽。
  • 活力支部 | 「一家親」團支部開展「傳承紅色基因 砥礪初心使命」主題活動
    日前,「一家親」團支部組織40餘名青年志願者來到爾王莊鎮馮家莊村黨史館開展「傳承紅色基因 砥礪初心使命」主題活動。村黨史館共分五部分:村黨史和寶坻區黨史、建國初期基層黨建發展史、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展史、各階段對黨組織實施的紀律要求和規定的執行落實、反腐倡廉對違規違紀幹部的處理。
  • 重溫登頂珠峰 傳承紅色基因丨長沙市文旅廣電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側記
    《半條棉被》再現了我黨人民至上的為民情懷,深植於心的紅色文化。兩部影片給觀影的青少年做了紅色文化的最好傳承,看完電影大家紛紛表示,我們不應該忘記過去革命前輩的艱辛付出,「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在現代社會,我們也要為國家的建設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次活動,是長沙市文旅廣電局結合單位職能,發揮優勢,精準滿足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一次創新。
  • 富淞捐贈愛心音響,傳承紅色精神
    為傳承革命精神,弘揚紅色文化。2019年6月25日,重慶富淞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七一建黨節來臨之際,向江津陳獨秀舊居捐贈愛心音響設備。
  • 李方村:彝家文化新寨
    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打造過程中,李方村始終堅持生態和文化先行、保護與發展並重的理念,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以提升人居環境為重點。實施了村間道路硬化改造、特色民居提升改造、路燈安裝、景觀樹木移植、人畜分離畜牧小區建設等項目,強化村內美化亮化,建設清潔家園。在「大鑼笙」文化傳承保護場所建設方面,以尊重傳統傳承文化為重點。實施了大鑼笙祭祀廣場、傳習廣場、表演廣場等項目。
  • 妙皇山定村:村民種果發財捐13萬建「五穀」文化廣場
    為了把五穀節的傳統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同時也為了響應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山定村群眾決心建一個五穀文化廣場。從2017年12月開始,大家就在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廣場選址上大幹起來,很快完成了土地平整。
  • 韃靼斯坦共和國領導人和經貿代表團來鄆城傳遞紅色文化博物館進行文化交流
    >   7月14日,鄆城傳遞紅色文化博物館迎來了一批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客人,由俄羅斯聯邦韃靼斯坦共和國青年文化部部長葉卡捷琳娜博士率領的藝術和韃靼斯坦共和國青年聯盟副主席阿德爾.扎廖耶夫代表團,以及經貿代表團一行十餘人,在參加紀念中俄友好70周年菏澤經貿藝術文化交流會期間專門安排行程,前來鄆城傳遞紅色文化博物館進行文化藝術交流。
  • 中垾鎮小聯圩村:新風文化禮堂引領鄉村文明新風尚
    受村民交口稱讚的小聯圩村新風文化禮堂就位於小聯圩村委會內,此前是一處閒置平房,2015年小聯圩村委會決定將此處閒置平房打造成推進移風易俗和樹立鄉風文明的新平臺,並於當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這也是巢湖市建成最早的新風文化禮堂。9月24日上午,小編走進小聯圩村新風文化禮堂時,小聯圩村黨總支書記祝業飛正和幾名村民在整理桌椅、設置電子屏新封面。
  • 市旗旅遊系統聯合開展紅色教育主題黨日活動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黨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管理,有效發揮黨組織在服務工作大局、凝聚工作力量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 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武鳴區教育局舉行講紅色故事及演講比賽活動
    為進一步激發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切實發揮黨建帶團建促隊建的作用,自今年9月份以來,武鳴區教育局黨組組織開展了「2020年武鳴區中小學生『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講故事、演講比賽」活動,在經過初賽、複賽、決賽層層競選後,比賽活動取得圓滿成功。10月28日上午,活動的總決賽在標營新區小學舉行,城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李茂叄出席活動並致辭。
  • 別看不起農村人:瘟疫面前,農村成為最舒服的避難所!
    十多年前,社會似乎對農村出身的人一直有偏見,城裡人瞧不起農村人,「鄉巴佬」成為那個年代農村人的代名詞。那個年代,農村經濟落後。鄉村到城鎮沒有水泥公路,村民趕集不得不步行兩三個小時。鄉下沒有自來水、沒有天然氣、沒有網絡、沒有空調、沒有像城市那樣的洗手間與淋浴設施,生活特別艱苦。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在農村生活,也看不起農村人。
  • 汕尾市將重點打造螺河山海生態碧道、黃江紅色文化碧道、烏坎福佬古香碧道、濱海藍色港灣碧道等4條特色碧道.....
    高標準建設水碧岸美的萬裡碧道,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廣東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記者從市水務局獲悉,《汕尾市碧道建設總體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已於近日印發實施。根據《規劃》,我市將按照「三年見雛形、六年顯成效、十年新跨越」的目標要求,穩步推進碧道建設,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到2035年底,我市將建成不少於731公裡的碧道,屆時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全面呈現,碧道成為汕尾轉型升級、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根據《規劃》,我市碧道建設為汕尾市全域的河流水系,總河道長度2314公裡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