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在澳大利亞,大多數時候是自駕遊——女兒開車。在布裡斯班租車,一路開到雪梨,中途住了幾夜。原以為澳大利亞的道路是靠左行,車的駕駛室靠右,會很不習慣。但稍微開一會兒便習慣了,而且感覺比國內開車還輕鬆方便。因為大家都很守規則。
我不敢說所有司機都守規矩,但至少那幾天我沒有看到任何車搶紅燈,或隨意變道,更無人超速,也沒有人按喇叭——幾天中,從來沒有聽見任何車按過喇叭,據說在澳大利亞開車,按喇叭是最沒有教養的行為,也是對人最大的不尊重。因為大家都守規則,無論在市區,還是在高速公路上,開車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在商場,在機場,只要在電動扶梯上,所有人都一律靠左站著,而空出右邊作為應急道;在馬路上,只要司機看到行人在旁邊有過馬路的趨勢,一般都會停下來,讓行人先過……這樣的現象,讓我分不清是規則,還是習慣。也許二者相輔相成。
人與人之間彼此的信任,也時不時讓我有一種意外的溫馨。在租車行取車時,我們用手機把車的前後左右照了個遍,免得以後「扯不清」。到了目的地,我們以為也要「驗車」,結果人家看都不看,就讓我們走了。雖然我知道,如果他們發現車有損傷會在我們的信用卡裡扣除相關費用,但你根本不用擔心人家會冤枉你,會訛你。不會的,那是一個誠信社會。
在雪梨,我把酒店房卡丟了。如果在國內,結帳時至少得扣點工本費之類,但人家依然是微微一笑,表示沒關係。居然就「放」我們走了。說到「結帳」,對澳大利亞所有酒店的客人來說,就僅僅是到總臺交房卡而已,從來沒有「查房」一說。
大學同學給我說了一件她的親歷的事。她買了一個電飯煲,用了大半年發現有問題,因為還在一年保修期內,她便去找店家看怎麼修一下,按在國內的慣例,保修得有發票之類,她卻找不到了。但她還是抱著試試的心情拿著電飯煲找到了商家。商家看了看電飯煲,說給你換個新的吧!還說,這個款式的電飯煲已經降價了,去年賣75元一個,現在只賣50元了,便退了我這同學20元。而且,根本沒提「發票」一事。
我聽了不是特別驚訝,因為我在美國也遇到過這樣的「好運氣」。只是,這樣的「好事」為什麼在中國就遇不到呢?說起在澳大利亞遇到的這些暖心的人和事,我的同學說:「這些我其實不願意給更多人說,或許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尊或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