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核電站事故,人們想到最多的是1986年發生在蘇聯車諾比和2011年發生在日本福島的核事故,其實在這兩起著名的核電站事故發生之前,美國也曾發生過一起嚴重的核電站事故,這就是三裡島核電站事故。
三裡島核電站,紅圈內為反應堆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三裡島核電站第2組反應堆的操作室裡,紅燈閃亮,汽笛報警,渦輪機停轉,堆芯壓力和溫度驟然升高, 2小時後,大量放射性物質溢出。在三裡島事件中,從最初清洗設備的工作人員的過失開始,到反應堆徹底毀壞,整個過程只用了120秒。6天以後,堆芯溫度才開始下降,蒸氣泡消失——引起氫爆炸的威脅才終於消除。100噸鈾燃料雖然沒有熔化,但有60%的鈾棒受到損壞,反應堆最終陷於癱瘓。此次事故被定為核事故的第5級。(核事故共7個級別,級別越高,危害越大,車諾比和福島核事故為7級)
工作人員清理洩露現場
三哩島核洩漏事故是核能史上第一次反應堆堆芯融毀的事故,此事故的嚴重後果反映在經濟上,公共安全及周圍居民的健康上則沒有不良影響。究其原因在於圍阻體發揮了重要作用,凸顯了其作為核電站最後一道安全防線的重要作用。在整個事件中,人員的操作錯誤和機械故障是主要的原因,因此核電站運行人員的培訓、面對緊急事件的處理能力、控制系統的人性化設計等細節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著重要影響。雖然此事故並沒有證明西方國家的核電站事故會造成人畜傷亡及公共危害,但也大幅提高核電站安全設施的建造成本,以免事故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但提高安全係數後的核電站造價昂貴,因此核電站興建數量大減,直到21世紀初的化石燃料價格大漲及全球暖化效應顯現後,各國才開始重啟核能計劃。
美國總統卡特在事後視察發生事故的核電站
潮科學是由著名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教授聯合建立的青少年研學實踐平臺。更多介紹請點擊上圖。更多精彩請關注我們
本文圖片搜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