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跨學科小組近日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主張新的全球管理,以確保對基因編輯的潛在益處和風險進行評估。他們認為,這些技術很複雜,需要逐個開展仔細而明智的審核。
在非洲西部的布吉納法索,政府正考慮用轉基因蚊子來消滅瘧疾。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楠塔基特島,官員們正利用基因編輯這種工具來對抗萊姆病。同時,科學家還利用基因技術讓珊瑚適應不斷變化的海洋環境。
一方面,人們對基因編輯技術帶來的突破感到驚嘆。另一方面,人們也對基因編輯的生物釋放到環境中的潛在後果以及缺乏管理監督而深感擔憂。
一個由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跨學科小組近日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主張新的全球管理,以確保對基因編輯的潛在益處和風險進行評估。他們認為,這些技術很複雜,需要逐個開展仔細而明智的審核。
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耶魯大學的副研究員Natalie Kofler說:「這種技術現在面臨的最大風險是不確定性。比如在布吉納法索,它被吹捧為消滅瘧疾的良方,但這些技術也有可能永遠改變物種的基因組成,甚至導致某些物種滅絕。」
在這篇文章中,來自不同機構和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提議組建一個新的全球協調機構。它有權召集社區、開發人員、政府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以確保對所有建議進行仔細審核。該組織將對各種決策進行中立的監督,並整合各種專業知識和世界觀。
他們特別關注CRISPR基因編輯及其他相關技術,比如在種群中傳播遺傳變化的基因驅動(gene drive)技術。這些技術有望消除對公共衛生或生態系統的威脅,但潛在的副作用卻知之甚少,如有害的突變和新型的耐受。
「許多人建議將基因編輯的生物釋放到野外,甚至驅動它們進入本地的野生種群,以解決各種環境問題,」耶魯大學生物圈研究所所長Oswald Schmitz談道。「目前需要正規的保障措施,確保這些出於善意的技術不會在全球範圍內傳播,破壞生態系統。」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James Collins教授表示:「瘧疾或寨卡病毒等傳染病對社區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當人們考慮是否開發這些技術並將其釋放到環境中時,這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同時,在風險評估方面,人們應當儘可能做到最好的工作和最好的分析。」
「我們應當謹慎考慮釋放這些生物的更大影響,這真的很重要,」他補充說。「我們必須依靠背景知識來指導我們推進這些重要的研究領域,同時我們需要以謹慎、明智和透明的方式來做到這一點,這同樣至關重要。」
原文標題:
Editing nature: Local roots of global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