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橋要塌了,要塌了,要塌了……」一首充滿悲劇色彩的民謠唱說著倫敦橋的滄桑歷史。 這首童謠幾乎傳遍了全世界,但它唱的卻絕非玩笑。當年那古老的倫敦橋London Bridge,的確是要塌了,於是英國人決定賣掉這個橋。
故事是這樣的:
倫敦橋是泰晤士河上資格最老的橋,公元965年建成。它原是一座木橋,兩個世紀後改為石橋,是當年溝通泰晤士河南北兩岸的唯一通道。歲月滄桑,倫敦橋難逃蒼老的命運,逐漸顯露了頹敗的跡象,對日益繁重的交通,已不勝重荷,於是,便流傳了這樣一首充滿悲劇色彩的民謠。但老謀深算的英國人,並沒有眼睜睜地看著倫敦橋倒塌,而是把它變為無價寶。他們大力宣傳倫敦橋的歷史華彩,把廢橋作為古董,賣給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哈瓦蘇湖城地產商。商人把古橋的構件逐一編號拆卸,用巨輪運至美國,再按原樣在哈瓦蘇湖上把它重新砌築起來,周圍點綴以英式房舍,成為一個別開生面的旅遊點——「小倫敦」。美國地產商讓英國人賺了錢,自己也並不吃虧,由於「古董橋」的吸引,遊客不絕,該城的地產隨之而大大升值,全城百姓都在不同程度上受惠於「古董橋」而富裕起來。
倫敦橋就這樣上演了一出「悲喜劇」。
爸爸媽媽可以跟寶寶以視頻裡的方式做遊戲,像不像我們小時後的撈魚遊戲,說到my fair lady就撈住一條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