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人的貼牌帝國:不生產,只掛牌,年賺13億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作者:張霞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傳統企業轉型電商一直是個難題,南極人卻靠著「秘籍」賺的盆滿缽滿。

2019年,天貓「雙十一狂歡節」戰報顯示,南極人成為15個銷售額破10億元的品牌之一,銷售額逾15億元。據南極電商(002127.SZ,前身為南極人)此前發布的2019年年報,公司在各電商渠道可統計的含未付款成交總額(GMV)達305.59億元,同比增長48.92%。

它憑什麼這麼賺錢?

不生產商品,只做吊牌的搬運工

提及南極人,80後們大都印象頗深。南極人創立於1997年,以「更薄、更暖、更舒適」為噱頭,從保暖內衣市場出道。隨後幾年,它憑藉葛優的廣告詞「南極人,不怕冷」火遍全國,靠在各大衛視砸下巨額廣告而家喻戶曉,與恆源祥、北極絨、俞兆林並稱國民四大保暖內衣品牌。

圖源:南極人廣告視頻截圖

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南極人的業務早就從單一的保暖內衣擴展到了全品類。

搜索天貓可發現,南極人的產品從蠶絲被、棉服、童裝到電推剪、捲髮器、兒童車、紙尿褲……無所不包。據介紹,其標籤已經出現在母嬰、服裝、廚品、鞋類、床品、家電等9大品類的55大類目產品線中。除了旗艦店外,它還有官方店、企業店、專賣店、直銷店、自營店、工廠店等等。

圖源:淘寶截圖

南極人靠什麼壯大到了如此地步?答案有些出人意料——現階段市面上掛著「南極人」品牌的商品,沒有一件是它製造的——這家公司已經徹底關停了所有的產品生產線,沒有一家工廠,沒有一個工人。

據《南方周末》報導,保暖內衣的紅利期結束於2008年左右。彼時,因品牌同質化嚴重,紡織行業面臨著諸如產品單一、款式老化、供應鏈過剩等問題。身處其中的南極人,產品價格不斷被壓低。為扭轉困境,其創始人張玉祥將企業轉型為「品牌授權」模式,推出了「NGTT」南極人共同體商業模式。

南極人的蓬勃發展,得益於「品牌授權」與「電商」的化學反應。2013年之後,天貓店鋪採用邀請制,申請渠道收窄。沒有品牌資源的電商只能求助於品牌方的授權。

2015年,南極人乾脆放棄了實體零售和直銷,將全副精力投入到品牌授權上。同年12月,南極人借殼新民科技上市,更名為南極電商。

品牌授權到底有多賺錢,從其財報中可窺一二。 南極電商在2012-2014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34億元、2.79億元、2.74億元,實現淨利潤分別為3181萬元、8008.99萬元、6650.09萬元。而借殼上市後的2015年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3.8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9.81%,公司營業利潤1.9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6.51%;公司淨利潤1.7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9.1%。

圖源:同花順截圖

從1998年至2015年,南極電商品牌綜合服務費的收入和毛利額分別增加了6.51倍和8.08倍。到了2017年,它以96.46%的毛利率成為A股電商的毛利之王。

這一數據在去年同樣驚人。據其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收為39.07億元,淨利潤12.06億元。其中,與品牌授權相關的營收為13.05億。報告期內公司合作供應商總數為1113家,其中主要合作供應商約500家;合作經銷商總數為4513家,授權店鋪5800家。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其品牌綜合服務業務毛利率高達93.36%,這意味著南極電商的利潤幾乎都來自「貼牌」。

脫穎而出

南極人並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國外,品牌授權經營的歷史頗為悠久。其中,最為有名的莫過於迪士尼。2019年,迪士尼全球授權商品和服務的收入為2928億美元,其中企業品牌授權全年的授權商品及服務收入為601億美元,位居「全球授權商Top 150」榜單第1。

在國內同行業中,完全放棄工廠、轉而實施品牌授權戰略的企業,南極人也並非第一家。

早在1991年,恆源祥就開始探索聯合體模式。位於無錫藕塘的絨線廠最先拿到恆源祥的授權,它生產的絨線使用恆源祥的標誌,利潤分恆源祥一半。到2007年,恆源祥已經發展了近百家上遊工廠和兩萬多個下遊經銷網點,當年營業額3億,其中收取的商標使用費就高達2.66億,佔到了公司收入的80%以上。

南極人的創始人張玉祥坦言,其貼牌路線,「基本參照恆源祥模式」。

而南極人之所以能夠在同行業的「貼牌大戰」中脫穎而出,得益於其激情擴張的野心。據《南方周末》報導,2013年保暖內衣掀起線上價格戰,正常情況下工廠出廠價50元的保暖內衣,南極人經銷商不得不以19.9元包郵的價格出售。依靠低價,南極人迅速搶佔了市場並把守住了流量入口。2015年,南極人發力家紡市場,幾乎採用了同樣的路數。

在品類拓展與延伸上,南極人也比恆源祥更加開放。 2015年,公司僅有「南極人」一個品牌,且品牌旗下只有20個一級類目,129個二級類目。 自2016年起,公司品類大幅擴張,「南極人」品牌一、二級類目相比2015年度分別增加37和191個。2016年收購的「卡帝樂鱷魚」品牌為公司新增一級類目10個,二級類目184個。2017年,公司完成對時間互聯的收購後,增加了移動網際網路營銷業務。 至2018年,公司進一步擴大了童裝、運動戶外、孕產用品和居家布藝等品類。目前,南極電商的自有可授權品牌包括:南極人、南極人+、南極人Home、卡帝樂鱷魚、精典泰迪等。

圖源:南極人官網截圖

授權門檻方面,南極人「一降再降」。2018年底,《南方周末》曾報導南極人的「包銷」制度,即一旦獲得授權就要完成銷量。例如2018年一家南極人男裝專賣店銷售目標達600萬元,一旦獲得授權就需要完成銷量,並繳納相應數額的標費,否則就算違約。而且在2018年前後,想要拿到南極人授權的經銷商,在正式籤合同前,想要進駐天貓店的商家還得先繳納一筆10萬元的保證金。

網傳的南極人電商授權申請表格

但現在,南極人的標費已經下降不少。據無冕財經報導,南極人夏裝標牌的價格為1.5元/套,冬裝的價格為2元/套。若按2000套標來算,品牌授權方最多只需要支付4000元,此外也沒有保底銷售目標。

頻登「黑榜」,危機降至?

萬物皆可「南極人」,也讓其陷入品牌價值不斷消耗的惡性循環。

目前,與「南極人」有關的投訴貼,諸如「沒有logo」、「賣假貨」、「質量差」等,在聚投訴、黑貓投訴上比比皆是。7月6日,商標為「南極人」的彩棉和服三件套、嬰幼兒內衣被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存在繩帶不合格問題。而據《南方周末》統計,僅2018年,南極人就上了14次國家質監部門及地方消費者協會的不合格產品黑名單,涉及蠶絲被、內衣、棉服、童裝、電推剪、捲髮器、按摩棒等產品。

圖源: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

據媒體報導,因平臺方對商家的進駐要求越來越高,南極電商已經無法再提供京東和淘寶的品牌授權。目前,南極電商正試圖轉移平臺,並逐步收緊自身的授權品類。

除了產品質量問題,南極電商許多店鋪還存在經營者、地址多次變更的情況,直接或間接控股的公司也有27家已經註銷。其中,更名、更址、或變更經營者的店鋪,大都有一個共同點——即2019年的GMV(成交總額)暴增。

例如,淘寶銷量排名第七的「南極人杜尚專賣店」,背後的經營者是,南通慧道紡織品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原名為「上海杜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1月,公司註冊地由上海變更為南通,名稱亦隨之變更。「南極人杜尚專賣店」 2018隻有8500萬GMV,到了2019年,GMV就達到了4.89億元。

「南極人微昊專賣店」這家店鋪的經營者為南通碩舟家紡有限公司,該公司在2020年1月之前由「上海微昊實業有限公司」更名而來,註冊地址也從上海變更到南通。南極人微昊專賣店,2018年GMV2900萬,到2019年,GMV飆升至2.82億元。

這難免讓人質疑南極電商數據的真實與可靠。

此外,南極電商對外投資的鱸鄉小貸在2014年12月到2018年12月間,存在20次被執行記錄,分別被蘇州市姑蘇區人民法院、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面對質疑和現狀,南極電商試圖重新講述自己的商業故事。今年1月2日,南極電商在回復深交所的公告中稱,南極電商計劃打造的零售店參考了Costco等零售商的經驗,計劃用線下零售店提升線上品牌的口碑。

圖源:同花順南極電商2020一季報截圖

前景似乎並不樂觀。今年,在電商平臺業績普遍上漲的一季度,南極電商的營收同比下降18.51%。一季度數據發布之後,2020年5月,南極電商審計部負責人鄔嘉峰請辭。

參考資料:

1.羅歡歡:《南極人、恆源祥、北極絨:不負責生產,只負責賣牌》(《南方周末》)

2.胡慧茵:《「賣吊牌」年掙13億,南極人「神話」危險?》(無冕財經)

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靠品牌授權發家的「南極人」為何屢被監管點名》(中國財經網)

4.《砍掉生產線賣吊牌年賺5億 南極人要小心這個隱患》(每日經濟新聞)

5.《只賣牌子,不賣產品:南極人還能買嗎?》(商業大咖研究院)

相關焦點

  • 中國真正的貼牌巨頭,沒有工廠沒有門店,僅靠「搬運」年賺40億
    或許在說到貼牌廠商之際,絕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小米,畢竟在依附於供應鏈的技術之上,小米手機只需要自家品牌logo貼上便以小米手機的名號售賣。可實際上,小米手機並非是所謂的貼牌手機,至少小米公司還擁有MIUI這一底層更新的作業系統。
  • 貼牌創收13億 南極人瘋狂透支品牌
    加上經銷商品牌授權業務,南極電商的貼牌業務營收高達13.05億元。從股價上看,數月來,南極電商始終處於上揚狀態。據Wind數據顯示,自4月1日至7月10日的67日內,南極電商股價漲幅達106.59%。持續增長的業績、一片飄紅的股價,與之鮮明對比的卻是屢曝質量問題的貼牌商品,南極電商一本萬利的生意還能贏多久?
  • 三無產品搖身一變南極人,一年血賺13億
    不,你還是想多了。南極人早已經砍掉了它所有自營工廠和銷售環節,變成了一個純粹的賣吊牌公司,也就是惡名遠揚的貼牌大廠。根據2019財報數據顯示,南極人合作供應商數量有1113家,合作經銷商有4513家,授權店鋪5800家。光是品牌授權,2019年就給這個公司賺了13億,佔據整家公司營收的33.2%。
  • 南極人瘋狂透支品牌:賣「貼牌」創收13億 被市場監管部門點名
    7月6日,商標為「南極人」的彩棉和服三件套、嬰幼兒內衣被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了存在繩帶不合格的問題,商標授權人為南極人(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加上經銷商品牌授權業務,南極電商的貼牌業務營收高達13.05億元。  從股價上看,數月來,南極電商始終處於上揚狀態。據Wind數據顯示,自4月1日至7月10日的67日內,南極電商股價漲幅達106.59%。
  • 貼牌宇宙「南極人」如何坑消費者的錢?
    戰線拉得這麼長,莫非南極人真的想學雷軍自組生態鏈? 不,你還是想多了。 南極人早已經砍掉了它所有自營工廠和銷售環節,變成了一個純粹的賣吊牌公司,也就是惡名遠揚的貼牌大廠。 根據2019財報數據顯示,南極人合作供應商數量有1113家,合作經銷商有4513家,授權店鋪5800家。
  • 「天使」與「惡魔」同體,南極人的貼牌生意是長久之計嗎?
    1998年,上海南極人紡織品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採取自營模式,產銷一體化,那個依靠保暖內衣發家、由劉德華代言而家喻戶曉的「南極人」品牌正式創立。2008年,值南極人十周年之際,公司打破原有格局,開啟品牌授權商業模式。這一年,南極人砍掉了所有的生產線和銷售端,賣掉經營十多年的所有工廠,只保留「南極人」這個品牌,並推出了「NGTT」南極人共同體商業模式。
  • 又一品牌早變「貼牌貨」,一年狂賺12億,多少人交過「智商稅」?
    以前人們買東西可能只追求價格,如今買東西追求更多的可能是品牌。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購買一些品牌生產的商品,質量才能有保證。 而南極人是最有資格來回答這一問題的,現在市面上售賣的南極人,沒有一個是從南極人工廠出來的,因為南極人旗下0工廠。 成立於1997年的南極人,其實最早是以生產內衣為主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品牌卻逐漸「變了味」。以前只是生產內衣,後來旗下的產品包括內衣、母嬰、汽車配飾、保溫杯以及家電等多種品類。簡單點來說,任何你能想到的領域都能看到南極人的身影。
  • 這個企業早已不生產產品,大家買的都是貼牌,有些人被蒙了十幾年
    在各大電商平臺上,南極人的官方店,企業店,專賣店,直銷店,自營店,工廠店,也是讓人眼花繚亂。雖然這裡面絕大多數產品都不是南極人自己生產,大多數都是貼牌的,但這並不妨礙南極人營業收入的增長,比如最近兩年南極人的營業收入都保持高速增長,其中2018年營業收入33.5億,2019年營業收入39.1億,利潤達到12.06億,同比增長高達36%。
  • 停產12年仍年賺13億,「賣標狂人」不再賣吊牌?
    但當二者只能選其一時,相信有部分企業會選擇後者,比如南極人。南極人創立於1997年,是中國首創保暖內衣概念的品牌,憑一句「南極人不怕冷」的廣告語迅速佔領市場。曾先後聘請葛優、徐帆、劉德華、袁詠儀、海清等一線明星作為代言人,在4月內創下了1個億銷售額的記錄。
  • 南極人一本萬利的貼牌生意:一年創收13億,15元內衣貼吊牌賣到59元
    加上經銷商品牌授權業務,南極電商的貼牌業務營收高達13.05億元。 從股價上看,數月來,南極電商始終處於上揚狀態。據Wind數據顯示,自4月1日至7月10日的67日內,南極電商股價漲幅達106.59%。 持續增長的業績、一片飄紅的股價,與之鮮明對比的卻是屢曝質量問題的貼牌商品,南極電商一本萬利的生意還能贏多久?
  • 「忽悠」了國人12年,一年狂賺13億,竟然只有吊牌是真的?
    首先,這個品牌被稱為「南極人」。據報導,南極人每年光靠「賣吊牌」就能狂賺13個億。受騙了這麼多年的消費者,終於看到了自己的真面目,紛紛感覺受到了欺騙。南極人發布2019年年度報告,在2020年7月。年度報告顯示,約有32%的營業收入來自品牌綜合服務,總額達12.4億美元。此外,還有經銷商品牌授權業務近1.7%所佔份額,總額也在0.6億元以上。
  • 100元淘寶「權威質檢」,賣吊牌賺5億!南極人,不值得地球人信賴
    其實,南極人已經不賣秋衣秋褲了,全憑「刷臉」。1「保暖內衣行業開創者」的自宮南極人成立於1997年,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內衣企業之一,首創保暖內衣產品,當年300萬元起家,4個月就創下了1個億的銷售額。2008年,南極人大刀闊斧改革轉型,把生產端和銷售段的自營環節全部砍掉,經營了十幾年的所有工廠全部被賣掉。南極人變成了「南極電商」,從此之後不再自己生產,只專心於品牌建設,提供增值服務,徹底走上了品牌授權的商業模式。
  • 魚爪網告訴您賣商標一年賺13億,南極人憑什麼這麼暴利?
    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顯示,在95後的購物車裡,華為、小米和南極人成為他們心中的前三。很多人都在想:What?南極人這個貼牌大戶是怎麼做到的?於是南極人開始涉足其他品類,羽絨服、床上用品、休閒服等都有它的身影。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紡織廠大批破產,此時的南極人已經名聲大噪,當然不能就此倒下,於是南極人做起了品牌授權。之所以說南極人是賣吊牌第一人,是因為它搞授權完全反套路。一般來說,品牌授權都是圍繞著自己的主營業務,南極人偏不。南極人的授權品類從服裝、家紡偏到了電器,甚至還有食品領域,可謂是「萬物皆可南極人」。
  • 恆源祥、南極人不生產只銷售吊牌,還有幾分可信度
    一、改模式贏收入南極人和恆源祥,在70後與80後的知名度比較高,這兩個品牌是老少通殺的國貨品牌,這兩個品牌也是在消費者心目中成功樹立起品牌形象,成為消費者喜愛的的產品。不僅實現了品牌與利潤雙豐收,還依然以強勢的勁頭發展壯大,從最開始的每年15個億,也開始逐年上漲。
  • 靠著貼牌國外公司混的風生水起,南極人照貓畫虎卻被釘在恥辱柱上
    貼牌這個詞在普通老百姓眼中顯然是很陌生的,作為一個在外貿領域混跡10多年的老司機,今天來給大家聊聊什麼是貼牌,然後再給大家講講中國某個大牌公司,利用自己早年積攢下來的人設不思進取來消耗自己的品牌價值。貼牌代工最早是從歐美傳入我國的,英文簡稱OEM,最具代表性的公司,蘋果,阿迪達斯,耐克,這些公司沒有自己的工廠,只有自己的設計團隊或者只掌握該產品的核心科技,把最繁重低附加值的生產加工環節交給了中國的某個工廠,這在珠三角地區非常常見,而且不只是這些國際知名公司,很多國外的小經銷商也是自己設計一個LOGO傳到國內工廠,貼在中國的產品上就成了自己的產品。
  • 「騙了」中國消費者12年,原廠早已停產,靠賣吊牌年賺13億
    但有一個品牌,原廠早已停產,靠賣吊牌就賺了10多億,「騙了」中國消費者12年,它就是南極人。 然而現在,南極人似乎「變了味」,我們可以在電商平臺上看到,除了保暖內衣,還有玻璃杯、母嬰用品等各種商品也都打著南極人的品牌,難道南極人現在的業務這麼廣泛了嗎? 事實上,南極人很早就很開始轉型了,和常見的業務擴張轉型不一樣,南極人為了挽救不斷下滑的業績,把所有工廠賣掉,開始「賣吊牌」。
  • 貼牌企業問題不斷,品牌方電商監控勢在必行
    一切的轉折點都源於2008年的搖身一變最初的10幾年,南極人一直是生產和銷售一體,擁有自己的工廠和銷售渠道,長期以來都保持著自產自銷。但是2008年,南極人「轉型」了。它不再生產和銷售服裝,主營業務也已經更改為經銷商品牌授權服務,收取品牌綜合授權服務費和經銷商品牌授權費等。
  • 不賣產品年入十幾億,吊牌搬運工南極人,為什麼這麼神奇?
    內褲、乳膠枕墊、口罩、電熱毯、內衣、電水壺、紙尿褲和洗腳桶……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南極人不涉及的產品。一家什麼產品都有的保暖內衣公司已經很神奇了。更神奇的是,什麼產品都有的南極人,其實什麼產品都不生產,就連保暖內衣都不生產。所有產品都是合作公司生產的,南極人只負責品牌授權,簡單說,就是賣吊牌。
  • 同樣是貼牌,為什麼「恆源祥」和「南極人」的口碑差別這麼大
    像我們這種剛畢業的「貧民窟女孩」就一般會選擇「恆源祥」和「南極人」這兩個牌子非常的響亮又實惠,價格又便宜。這兩個品牌一開始本來都是正兒八經地在做產品,通過產品質量積累了信譽和口碑。但是隨著電商時代的到來,其實這兩個品牌的商標都已經授權給很多代理商了,所以質量是非常難以保證的,大家買時一定要擦亮眼睛。
  • 「貼牌大廠」南極人口碑撲街,股價卻漲幅133%秒殺茅臺,啥情況
    今年4月,南極人發布了其2019年年度報告,其中品牌授權相關營收合計約13億,因而被稱為靠賣商標,一年收入13億。奇葩操作,卻收穫高額收益。吊牌生意開始據悉,2008年起,南極人就開始了這種品牌授權的商業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