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體育創新性發展和鄉村振興

2021-01-09 中國體育報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歷史上體育運動豐富而多彩。民俗體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表現形式,與儒釋道玄、政治倫理、農兵醫藝、日用百工等相互聯繫、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絢爛多姿的中國文化整體,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整理研究和保護傳承。」「推動休閒生活與傳統文化融合發展,培育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傳統休閒文化。發展傳統體育,搶救瀕危傳統體育項目,把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全民健身工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大多孕育產生於農耕時代,綿綿與時俱進、代代傳承至今並植根於廣大的農村社區。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鄉村振興和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以復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途徑,繁榮農村農民文化生活,促進農民身心健康、發展民俗體育產業、實現鄉村振興發展。

民俗體育項目是濃縮了的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其既有哲學內涵、道德理念,又能強身健體、愉悅身心,在鄉村民間廣為流傳。在健康中國成為國家戰略和全民健身蔚然成風的氛圍裡,在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和文化傳承廣泛推進的過程中,民俗體育文化熱潮湧動、日益繁榮。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富有生命力的民俗體育項目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承方式,在其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其傳承弘揚、復興發展直接彰顯了鄉村文化繁榮、群眾健康素養、精神價值追求和群眾道德風尚。在新時代的中國,各地發揮區域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優勢,以其為抓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健康中國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民俗體育文化創新性發展和鄉村振興,需要打出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生態的組合拳,是繁榮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的重要戰略抓手和風貌體現。不久前,孫春蘭副總理在國家體育總局調研時強調,全民健身戰略是關係全體中國人的幸福工程,要開展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全民健身賽事和傳統體育活動。傳統體育文化內容豐富多樣、表現形式靈活、深受農民喜愛,如傳統武術、導引養生、舞龍舞獅、健身氣功,如放風箏、賽龍舟、扭秧歌、踩高蹺等等,它們大多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見證了東方文明形成和獨特發展,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

與此同時,從鄉村文化現狀來看,文化產品設計和文化服務供給存在著不足和錯位,鄉村文化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一方面,在許多鄉村,村民們盼農閒也怕農閒,他們閒下來卻感覺到娛樂運動、文化消遣項目貧乏,這體現出適合農民和農民創新的文化供給不足;另一方面,農民工大量外流,農村人口年齡呈現中間青壯年小、老齡和少齡兩頭大的啞鈴結構,我們的文化供給存在對於不同年齡段農民文化需求某種程度上的錯位。就富有生命力和真正接地氣而言,傳統體育文化以其內容的本土性和適合性,表現形式的多樣性、靈活性,項目活動的趣味性、健身性,群眾參與的自發性、廣泛性,早已經成為了男女老少鹹宜、生產生活合一、富有文化內涵和融入公共理念的文化重器,成為農民群眾休閒娛樂、強身健體、增進和諧和精神面貌改變的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手段方法和載體途徑。

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是農耕生產力的產物。當今工業化和智能化時代的生產力決定並反映這一時代水平的體育文化與之一脈相承又風格風貌迥異。曾經服務於傳統社會的民俗體育文化,我們如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其脫胎換骨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滋養土壤和共融一體,是新時代文化發展的重大課題。我們應該因地制宜、挖掘整理民俗體育項目的歷史文化價值,提煉精選一批凸顯文化特色的經典性元素和標誌性符號,堅持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我們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各項任務落實到農村、企業、社區、機關、學校等城鄉基層;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我們以此為要求,充分發揮民俗體育文化哲理理念的接受性、娛樂身心的健身性、文化繁榮的載體性、鄉村振興的價值性等。通過強化實踐養成,注重典型示範,開展文化培育,精心設計開展多樣化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

民俗體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立足於鄉村農民群眾的現實性需求和價值性滿足。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並引領群眾的創造精神,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在這一原則立場基礎之上,多措並舉、持之以恆,使民俗體育項目涅槃重生,使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俗體育文化產品更加豐富,讓廣大鄉村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作者為河北體育學院武術系 梁捍東)

相關焦點

  • 堅持綠色發展 促進鄉村振興
    作為全國首批生態建設與保護示範區和全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範區,重慶市南川區將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鮮明綠色導向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以田園美鑄就生活美。千百年來,鄉村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和社會文明進步的本源。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題中之義。
  • 鄉村振興的「楊凌答卷」
    「十三五」以來,特別是去年以來,楊凌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指導下,緊盯「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引領示範區」目標定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步伐邁出了實質性步伐,繪就了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大美畫卷。
  • 創新|鎮平:發展「能人經濟」 助力鄉村振興
    為破解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發展瓶頸制約,培育一支留得住、能戰鬥、帶不走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鎮平縣找準能人事業和縣域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大力發展能人經濟,培育發揮本土人才在創業致富、推動發展方面的示範帶動作用,鼓勵外出人才返鄉創業,引導各類人才助力鄉村振興。
  • 建設美麗鄉村體現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各地要高度重視,迅速行動起來,把黨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落細落小、落到實處。鄉村美麗往往是鄉村振興的代名詞,鄉村美麗了,鄉村振興也就到了一個新階段。
  • 清水縣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
    清水縣科學技術局立足全縣科技工作實際,緊扣「五個振興」要求,緊盯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鄉村振興科技工作管理。
  • 關於撥付第三批2019年度杭州市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資金指導性任務...
    關於撥付第三批2019年度杭州市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資金指導性任務項目資金的公示發布日期:2020-12-09 信息來源:錢塘新區官網根據《關於下達2019年度杭州市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資金第一批指導性任務清單的通知》(杭農〔2019〕37號)、《關於下達2019年度杭州市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資金指導性任務項目建設計劃的通知
  • 「敏行致遠——鄉村振興文化行」大型公益文化活動即將啟動
    為全方位助推鄉村振興,9月25日,由廣東省非物質文化保護促進會、中共番禺區委宣傳部、番禺區科技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指導、廣州番發集團公司、番禺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第二屆嶺南水色旅遊文化節暨「鄉村振興文化行」新聞發布會在廣州番禺召開。
  • 【鄉村振興】「黨建引領 特色發展 城鄉聯動」句容激活鄉村振興新...
    近年來,華陽街道轉變思路,將工作重心從發展城市經濟轉變到鄉村振興工作中來,按照黨建引領、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城鄉聯動、以城哺鄉的原則,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奏響「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合奏曲」。
  • 山東金融業創新發展農業供應鏈融資 為鄉村振興「貸」來源頭活水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7日訊 山東金融機構創新發放新型職業農民貸款等金融產品,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上下遊支持力度,發展農業供應鏈融資,為鄉村振興「貸」來源頭活水。一大早,蘭陵農商銀行的工作人員來到蘭陵縣鴻強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新建成的種植大棚,了解棚體建設和種植情況。經過多年發展,鴻強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已經發展成為蘭陵縣育苗種植行業裡的佼佼者,負責人朱虹企便盤算著擴大合作社生產規模,但缺乏有效資金成為「攔路虎」。他告訴記者,訂單接連不斷,種子、基質原料等資金投入量大,出現資金缺口,想要申請貸款,又面臨擔保等難題。
  • 泰山區邱家店鎮埠陽莊村用民俗「名片」振興美麗鄉村
    埠陽莊村風景優美、交通便利、民風淳樸,發展民俗旅遊尤為合適。走進村莊,一塊寫著「中國埠陽」的牌坊大門首先映入眼帘,這四個字也成為了埠陽莊村的金字招牌。村內道路乾淨整潔,村民或在家門口閒話家常,或在中心公園健身散步,一派溫馨景象。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埠陽莊村很早就開始接待外國遊客,旅遊產業起步較早。
  • 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意義
    文化鑄魂  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頂層設計,是改革開放40餘年來探索鄉村建設規律的必然結果,具有創新性的實踐意義。  實現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創舉,沒有現成、可照抄照搬的經驗。
  • 理論研究|王躍文:傳承發展農耕文明 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文化作為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以以其先導性、戰略性,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激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
  • 【鄉村振興進行時】專家為古田縣鶴塘鎮產業發展支招
    全村注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在重視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打造香菇生產基地,大力發展水果產業,擁有油柰、水蜜桃等水果特產。 調研人員通過深入實地考察調研後,與當地村幹部就如何保護挖掘紅色資源、促進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等問題進行了第二次的探討交流,在座談交流中專家提出建議意見。 1、堅持規劃引領推進鄉村振興。
  • 2019環邢臺自行車賽CCTV-5直播,讓體育賽事促進鄉村振興
    9月2日中午11時2019「邢臺扁鵲杯」環邢臺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第一賽段鳴槍開賽在13:00——14:30的央視直播畫面中除了選手們矯健的身姿更有咱們邢臺縣的青山綠水當速度與激情穿越邢襄古鎮抱香谷時體育賽事促進鄉村振興的畫面
  • 弘揚革命老區精神 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本報訊(記者 費玉瓊 王道)9月22日,中國老促會副會長楊槧、湖南省政法委原常務副書記彭對喜、重慶市老促會會長王昌渠等一行來黔江參觀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情況。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姚登惠,區政府副區長孫天明介紹相關情況。
  • 武岡:文化「小禮堂」助力鄉村「大振興」
    近年來,像大甸社區這樣的「文化禮堂」在武岡古城遍地開花,群眾因禮堂而凝聚,鄉村因凝聚而振興。打造「文化禮堂」,促進武岡鄉村治理。針對部分農村地區婚喪嫁娶攀比奢辦、名目繁多的禮儀往來等陳規陋習仍不同程度存在,給鄉風民風和社會風氣帶來不良影響的現狀,我市的「文化禮堂」以鄉土文化為載體,積極發揮鄉風文明的作用,通過文化禮堂把民風民俗、道德準則傳遞給廣大農民群眾,將鄉土文化融入群眾生活,讓農民群眾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知它、領悟它,增強農民群眾的文化觀念和文明意識,既淨化了鄉村人文環境,又促進了鄉村治理。
  • 傳遞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交接棒」
    近年來我們大力實施傳統村落保護提升與鄉村文化旅遊開發項目,成功打造『影視經濟』『民宿經濟』,全面實現由傳統農業到新興服務業的跨越式發展。2019年,文化旅遊產業為村集體創收43萬元,帶動群眾增收21萬元。」甄家灣村第一書記羅世傑說。人大代表對甄家灣村「挖掘傳統鄉村資源,創新現代發展方式」的做法十分認同。
  • 振興鄉村繪藍圖 共襄盛舉謀發展
    金秋時節,蟻蜂鎮繼河南民俗走進驛城區後,邀請掘匠書院設計師趙輝來到蟻蜂,共襄盛舉,描繪蟻蜂鎮鄉村旅遊發展藍圖。河南省駐馬店驛城區蟻蜂鎮黨政班子成員、鄉村振興辦、農辦、文化服務中心、國土所、扶貧辦、相關村兩委負責人參加了座談會,鎮黨委書記段德政主持。
  • 麻辣財經:鄉村振興,這些發展要素值得關注!
    近年來,伴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發布,各類資源、發展要素和資金加快向鄉村匯聚。我國農村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鄉村產業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和鄉村振興。
  • 麻辣財經:鄉村振興,這些發展要素值得關注!
    近年來,伴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發布,各類資源、發展要素和資金加快向鄉村匯聚。我國農村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鄉村產業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