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歷史上體育運動豐富而多彩。民俗體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表現形式,與儒釋道玄、政治倫理、農兵醫藝、日用百工等相互聯繫、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絢爛多姿的中國文化整體,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整理研究和保護傳承。」「推動休閒生活與傳統文化融合發展,培育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傳統休閒文化。發展傳統體育,搶救瀕危傳統體育項目,把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全民健身工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大多孕育產生於農耕時代,綿綿與時俱進、代代傳承至今並植根於廣大的農村社區。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鄉村振興和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以復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途徑,繁榮農村農民文化生活,促進農民身心健康、發展民俗體育產業、實現鄉村振興發展。
民俗體育項目是濃縮了的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其既有哲學內涵、道德理念,又能強身健體、愉悅身心,在鄉村民間廣為流傳。在健康中國成為國家戰略和全民健身蔚然成風的氛圍裡,在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和文化傳承廣泛推進的過程中,民俗體育文化熱潮湧動、日益繁榮。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富有生命力的民俗體育項目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承方式,在其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其傳承弘揚、復興發展直接彰顯了鄉村文化繁榮、群眾健康素養、精神價值追求和群眾道德風尚。在新時代的中國,各地發揮區域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優勢,以其為抓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健康中國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民俗體育文化創新性發展和鄉村振興,需要打出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生態的組合拳,是繁榮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的重要戰略抓手和風貌體現。不久前,孫春蘭副總理在國家體育總局調研時強調,全民健身戰略是關係全體中國人的幸福工程,要開展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全民健身賽事和傳統體育活動。傳統體育文化內容豐富多樣、表現形式靈活、深受農民喜愛,如傳統武術、導引養生、舞龍舞獅、健身氣功,如放風箏、賽龍舟、扭秧歌、踩高蹺等等,它們大多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見證了東方文明形成和獨特發展,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
與此同時,從鄉村文化現狀來看,文化產品設計和文化服務供給存在著不足和錯位,鄉村文化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一方面,在許多鄉村,村民們盼農閒也怕農閒,他們閒下來卻感覺到娛樂運動、文化消遣項目貧乏,這體現出適合農民和農民創新的文化供給不足;另一方面,農民工大量外流,農村人口年齡呈現中間青壯年小、老齡和少齡兩頭大的啞鈴結構,我們的文化供給存在對於不同年齡段農民文化需求某種程度上的錯位。就富有生命力和真正接地氣而言,傳統體育文化以其內容的本土性和適合性,表現形式的多樣性、靈活性,項目活動的趣味性、健身性,群眾參與的自發性、廣泛性,早已經成為了男女老少鹹宜、生產生活合一、富有文化內涵和融入公共理念的文化重器,成為農民群眾休閒娛樂、強身健體、增進和諧和精神面貌改變的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手段方法和載體途徑。
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是農耕生產力的產物。當今工業化和智能化時代的生產力決定並反映這一時代水平的體育文化與之一脈相承又風格風貌迥異。曾經服務於傳統社會的民俗體育文化,我們如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其脫胎換骨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滋養土壤和共融一體,是新時代文化發展的重大課題。我們應該因地制宜、挖掘整理民俗體育項目的歷史文化價值,提煉精選一批凸顯文化特色的經典性元素和標誌性符號,堅持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我們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各項任務落實到農村、企業、社區、機關、學校等城鄉基層;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我們以此為要求,充分發揮民俗體育文化哲理理念的接受性、娛樂身心的健身性、文化繁榮的載體性、鄉村振興的價值性等。通過強化實踐養成,注重典型示範,開展文化培育,精心設計開展多樣化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
民俗體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立足於鄉村農民群眾的現實性需求和價值性滿足。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並引領群眾的創造精神,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在這一原則立場基礎之上,多措並舉、持之以恆,使民俗體育項目涅槃重生,使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俗體育文化產品更加豐富,讓廣大鄉村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作者為河北體育學院武術系 梁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