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風的《金針賦》又提出了一整套的複式補瀉手法,並對「燒山火」和「透天涼」做了系統的論述:「燒山火,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 ,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
到了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說:「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湧湧,鼻吸氣一口,呵五口」。「凡用針之時,須拈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其一寸者,即先淺後深也。若得氣,便行運針之道。運者男左女右,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若覺針頭沉緊,其針插之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透天涼,能除熱,三退一進冷冰冰,口吸氣一口,鼻出五口」。「凡用針時,進一寸內,行六陰之數,其五分者,即先深後淺也。若得氣,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緊提慢按,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則涼氣自生,熱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書中還非常形象地以詩的形式表達:「四肢似水最難禁,憎寒不住便來臨,醫師運起燒山火,患人時下得安寧」。「一身渾似火來燒,不住之時熱上潮,若能加入清涼法,須臾熱毒自然消」。
下面具體介紹燒山火、透天涼具體操作方法。
1.燒山火
燒山火是一套複式補法,據說是最強的補法,一般用於沉寒痼冷、命門火衰、臟腑經絡元氣不足之症。不同的流派在手法上有所不同,但多數都大同小異。我們介紹兩種基本手法,一種是結合提插法的,另一種是結合捻轉法的。
(1)令患者自然鼻吸口呼。隨其呼氣,用單指押手法將針進至天部,緊按慢提9次,然後進至人部,緊按慢提9次,再進至地部,緊按慢提9次。如此分三步操作,如針感強者即有熱感。產生熱感後可將針一次提至天部,少停,隨其吸氣緩慢將針拔出,並急按針孔。這樣從天部、人部、地部分層進針,而從地部一次性提針至天部的全過程,稱為一度。如針感不至或不明顯,不要急於出針,可重複上述操作,待行至三度,就會產生熱感。
(2)選好穴位後一次性刺入預設深度,捻轉有針感後,按捻轉補法的方向捻針(不放開、不迴轉),一般一兩圈後就能產生抱針感(也就是轉不動的感覺),這時往深處按針,很快就會產生熱感,一般堅持5-10分鐘即可,重症患者可達15分鐘。為控制熱感走向,可使針尖指向所需要的方向。
2.透天涼
透天涼是一套複式瀉法,據說是最強的瀉法,一般用於邪熱熾盛、相火上炎、臟腑經絡氣火有餘之症。不同的流派在手法上有所不同,但多數都大同小異。我們仍然只介紹與燒山火相對應的兩種基本手法。
(1)令患者自然鼻呼口吸。隨其吸氣,用舒張押手法將針進至地部,緊提慢按6次,然後退至人部,緊提慢按6次,再退至人部,緊提慢按6次。如此分三步操作,如針感強者即有涼感。產生感後可由天部隨其呼氣急速將針拔出,不按針孔。如針感不至或不明顯,不要急於出針,可重複上述操作,待行至三度,就會產生涼感。
(2)選好穴位後一次性刺入預設深度,捻轉有針感後,按捻轉瀉法的方向捻針(不放開、不迴轉),一般一兩圈後就能產生抱針感,這時往淺處提針,很快就會產生涼感,一般堅持3-5分鐘即可,重症患者可達10分鐘。為控制針感走向,可使針尖指向所需要的方向。
燒山火、透天涼的第二種方法,我第一次見到是在河南名醫李世珍先生的著作《常用腧穴臨床發揮》。李先生是中醫世家,幾代人潛心研究以穴代藥的方法,頗有心得,是針灸愛好者不可多得的好教材。書中介紹的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簡單易行,補瀉量完全掌握在醫生手中,效果很好,我在臨床上即使用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