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押的是詞韻、曲韻、還是平水韻?

2020-12-12 老街味道

前言

詩有平水韻,詞有詞林正韻,曲有中原音韻。馬致遠生活在宋元之間,天淨沙是常見的曲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押的是什麼韻?是詞韻、曲韻、還是平水韻?

首先,唐宋人沒有詞韻,填詞也是用詩韻。馬致遠這首小令顯然不是用詞林正韻。那麼用詩韻還是曲韻呢?

一、叶韻的元曲小令

《天淨沙 》是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元朝人有不少作品,例如喬吉的幾首:

筆尖掃盡痴雲,歌聲喚醒芳春。花擔安排酒樽。海棠風信,明朝陌上吹塵。.......一從鞍馬西東,幾番衾枕朦朧,薄倖雖來夢中。爭如無夢,那時真箇相逢。

最有名的是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比較有名的還有不少作品,如白樸的這首: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可以看出,這幾首天淨沙有共同的特點,1、2、5都是平聲韻。

也有不同的地方:第3句,有的叶韻用仄聲:一點飛鴻影下、古道西風瘦馬。有的用平聲韻:薄倖雖來夢中、花擔安排酒樽。

第4句,有的叶韻(詞牌中,平仄韻通押):夕陽西下 ;有的不押韻:青山綠水。但是一定仄聲收尾。

二、曲韻與詩韻

南宋在1279年才滅亡,與元朝(1271年—1368年)並存了一段時間。

在南宋後期,詞的押韻就出現了入聲與上、去混押的現象,這是曲韻的先河。例如韓玉的《東浦詞》中 ,有一首《賀新郎·綽約人如玉》:

綽約人如【玉】。試新妝、嬌黃半綠,漢宮勻注。倚傍小闌閒佇立,翠帶風前似舞。記洛浦、當年儔侶。羅襪塵生香冉冉,料徵鴻、微步凌波女。驚夢斷,楚江【曲】。春工若見應為主。忍教都、閒亭邃館,冷風悽雨。待把此花都折取。和淚連香寄與。須信道、離情如許。煙水茫茫斜照裡,是騷人、九辨招魂處。千古恨,與誰語。《賀新郎·綽約人如玉》

這首詞押上去韻:注、舞、侶、女、主、雨、許、與、處、語。 中間卻夾雜了兩個入聲字:玉、曲。

馬致遠生活的日期在大約1250年-1321年左右。他出生在北方的一個書香門第,自然從小就受到詩詞的訓練。

我們可以發現,《天淨沙》雖然是是曲牌,但是完全符合詩韻(平水韻):

枯藤老樹昏鴉,平平仄仄平平  ◆鴉【下平六麻】小橋流水人家,仄平平仄平平  ◆家【下平六麻】古道西風瘦馬。仄仄平平仄仄  ◆馬【上聲二十一馬】夕陽西下,仄平平仄  ◆下【上聲二十一馬】斷腸人在天涯。仄平平仄平平  ◆涯 【下平六麻】

同時,這幾個韻腳也符合元代周德清(1277~1365)編撰的《中原音韻》,這是第一部曲韻。屬於第十三部【家麻】韻。

三、詞林正韻在清朝才出現

平水韻出現在宋朝,是詩韻;《中原音韻》出現在元朝,是曲韻。而《詞林正韻》出現的更晚一些,是清朝人戈載根據唐宋人作詞的用韻情況歸納而來。

事實上,唐宋詞依據的還是詩韻,戈載的《詞林正韻》分平、上、去、入聲十九個韻部,幾乎是合併了平水韻而來。

不過,這個詞韻並不能完全符合唐宋詞的實際押韻情況。 例如宋詞押韻時,如果對比《詞林正韻》,有的宋詞第六部與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也與第十四部相通。

雖然馬致遠的《天淨沙》符合詞林正韻,但是他顯然不是以清朝人的詞韻作為押韻依據。

結束語

《天淨沙》是一個曲牌,但是也被當做詞牌收錄入《欽定詞譜》,第三句出現的平仄韻通押,按照填詞來看叫做叶韻。

周德清比馬致遠小了27歲,他編撰《中原音韻》時,馬致遠的天淨沙可能早就寫成了。

馬致遠的這首小令,雖然符合曲韻、詞韻,但應該是依照詩韻寫成的。

@老街味道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相關焦點

  •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元代傑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傑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 一天一首古詩詞|《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一天一首古詩詞,小國帶您學古詩《初中生必背古詩詞》孔孟之道國學機K4plus編號:2916天淨沙
  • 誰是「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也!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小令「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圖片展示:課題內容說明一、題目解說:「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題眼是「思」,「秋」是特定時節。「秋思」二字暗含著遊子思鄉的愁緒。二、作者簡介: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號東籬,一說字千裡,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漢宮秋》是元代雜劇中優秀作品之一。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道盡了古今的悲涼
    元代作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只有28個字,卻道盡了古今的悲涼。全詩如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們的眼前呈現出這樣的圖畫:黃昏時的烏鴉,正在枯藤老樹上棲息,依傍著小橋有一戶流水伴居的人家,在陌生的荒道上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夕陽已經沉沉西下,漂泊他鄉的遊子遠在天涯。
  • 有哪些類似《天淨沙·秋思》的唯美小令?
    《天淨沙·秋思》是元代詞曲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名作,可以說是元曲中傳唱度最高的作品之一了。你看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前三句,羅列了九種事物,可是卻沒有一個動詞,而三句讀下來,卻很容易便讓我們想像到了詞人所要描寫的感情和意境,從而帶給人更唯美的感覺,集凝鍊美、簡約美、含蓄美、空靈美和意境美於一體,這便是列錦這種修辭手法的妙用。
  • 有希望也有孤寂,《天淨沙·秋思》賞析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很推崇元曲中的一首小令《天淨沙·秋思》,他說,「《天淨沙·秋思》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如此之高的評價在王國維的口中說出來,就相當於蓋棺定論了。《天淨沙·秋思》只有28個字,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千古絕唱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如若你寫一闕如何寫
    這首《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傳唱了幾百年,確實屬於是千古絕唱,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常常故作深沉,經常把這首元曲掛在嘴邊,倒也應了那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浪跡天涯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背景是如此的蒼涼,處處都流露出哀愁的情調,借景抒情,抒發了一個遊子的秋思,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雖小,短短二十八字卻排列了十種意象,用這些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了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讓作品充滿了濃鬱的詩情畫意。
  • 元曲四家之一,《天淨沙·秋思》流傳千年,馬致遠十首佳作真經典
    這首小令的作者是元曲作家馬致遠,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今天我們一同來欣賞馬致遠的十首代表作品,感受一下他作品的魅力。馬致遠從小接受儒家教育,可以說是飽讀詩書,在音樂方面,他也有一定的造詣,所以後來他從事雜劇和散曲創作,也能表明他的一些音樂思想,不過後期,馬致遠的音樂思想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流露出明顯的道家歸隱思想。
  • 回味經典:天淨沙.秋思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為「並列式意象組合」,其實並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
  • 王國維為什麼說《天淨沙秋思》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呢?
    前言有人問:王國維為什麼說《天淨沙·秋思》有唐人絕句的妙境?《天淨沙·秋思》是元人馬致遠的名作,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專門評價過馬致遠的這首作品:「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元人馬東籬「天淨沙」小令也。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
  • 「曲狀元」馬致遠,這2個作品,比《天淨沙·秋思》更經典!
    說起元曲,「曲狀元」馬致遠肯定是第一個被大家想起來的人,然而,人人都知道他那首流傳千古的《天淨沙·秋思》,可事實上,除了那首作品,他還有很多經典之作。比如這一組《四塊玉》:元·馬致遠·《四塊玉·嘆世》其一帶野花,攜村酒,煩惱如何到心頭。誰能躍馬常食肉?
  • ...手法演繹傳統詩詞文化 唱出來比讀出來更好聽的《天淨沙·秋思》!
    現代編曲手法演繹傳統詩詞文化 唱出來比讀出來更好聽的《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元)  每當秋日悄然而至時,就到了必讀《天淨沙·秋思》的時候。就像夏天必讀蘇舜欽的《夏意》一樣,秋天也一定繞不開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這個尋常的曲牌名,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似乎已成了馬致遠這首小令的專屬名字。它本可寫春夏冬,頌愛情,狀月亮,詠梅花,可唯獨寫「秋思」時,它才呈現出最美的樣子。
  • 高考語文早讀19:天淨沙·秋思 山坡羊潼關·懷古 己亥雜詩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助記] 前三句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②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助記] 四、五兩句抒寫內心深處的無盡傷痛。
  • 元曲四大家——馬致遠
    因《天淨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後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馬致遠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後葬於祖塋。小令《天淨沙·秋思》膾炙人口,匠心獨運,自然天成,絲毫不見雕琢痕跡。《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馬致遠著有雜劇十五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臥》七種。
  •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裡,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 馬致遠
    提起馬致遠,就自然想到那首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短短的小令卻描繪出一個夕陽殘照的悽涼景色,全曲無一個「秋」字,卻更的秋天悽苦,甚為巧妙。馬致遠出生在一個富有且有文化素養的家庭,年輕時熱衷於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獻詩並因此而曾為官,之後大概由於太子去世而離京任江浙行省務官,晚年辭官隱居杭州。戲曲創作方面,馬致遠在音樂思想上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在散曲創作上具有思想內容豐富深邃而藝術技巧高超圓熟的特點,在雜劇創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傾向和虛實相生之美。
  • 「瘦馬非馬」馬致遠元曲名作 暗示揚州妓女悽苦生活
    可是,這首曲多年來一直就是否為馬致遠所創而有爭論,當中「瘦馬」一詞更是爭論這曲究竟是寫漠北還是寫江南的關鍵點,有人說這詞是寫江南青樓女子,進而有「瘦馬非馬」說。豐子愷以《天淨沙秋思》為題材的畫作《天淨沙秋思》元代兩個版本我們會先談馬致遠是否原創說,
  • 讀詩作詩 怎樣掌握平水韻的規律?
    前言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掌握平水韻的規律?既然問到平水韻,自然是指舊體詩詞的創作,僅僅是閱讀古詩的人,大多數不關心什麼古韻、新韻。平水韻當然有一定的規律,不過對於對現代人來說。一、 韻部現代拼音中,同樣韻母的字讀起來押韻,但是未必在平水韻中是一個韻部,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在平水韻中,大部分韻部,我們現代人是比較難分辨的。
  • 馬致遠十首著名的元曲,動人心魄,感悟千古絕唱的美
    馬致遠,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字「千裡」,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1.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出自元·馬致遠《越調天淨沙·秋思》。
  • 七上語文《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天淨沙·秋思》考試要點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元) 枯藤老樹昏(傍晚)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