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

2021-02-19 一些可愛的句子

萬花叢裡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四方海內皆談羨。戰文場、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漢宮秋》《青衫淚》,《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關老齊肩。

提起馬致遠,就自然想到那首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短短的小令卻描繪出一個夕陽殘照的悽涼景色,全曲無一個「秋」字,卻更的秋天悽苦,甚為巧妙。

馬致遠出生在一個富有且有文化素養的家庭,年輕時熱衷於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獻詩並因此而曾為官,之後大概由於太子去世而離京任江浙行省務官,晚年辭官隱居杭州。

戲曲創作方面,馬致遠在音樂思想上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在散曲創作上具有思想內容豐富深邃而藝術技巧高超圓熟的特點,在雜劇創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傾向和虛實相生之美。

馬致遠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飽讀詩書,勤學六藝,遵循禮樂,對古琴藝術情有獨鍾,儒家禮樂思想在其前期音樂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中年後,隨著自身政治生涯的改變,馬致遠的音樂思想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此後,馬致遠專門從事雜劇與散曲創作,無論是抒懷嘆世散曲,還是神仙道化雜劇,都流露出明顯的道家歸隱思想。

從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雲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後,他看透了人生的恥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閒適生活。

世人大多知小橋流水人家,但其實這首「秋思之祖」是否為馬致遠所作仍存在較大爭議,其真正的得意之作應為《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該作品講述漢元帝派毛延壽去民間挑選宮女,毛延壽藉機收受賄賂,中飽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壽行賄,被毛延壽畫醜,因而被打入冷宮。後漢元帝巡視後宮偶然得見王昭君,遂加以寵愛,並封為明妃。毛延壽自知罪責難逃,投奔匈奴,並獻昭君美圖於呼韓邪單于,致使呼韓邪單于向元帝索要昭君為妻,不從則兵戎相見。漢朝文武百官畏懼匈奴,勸元帝忍痛割愛,以美人換取和平。元帝無奈,只得讓昭君出塞,並親自到灞橋送別。漢元帝回宮後,心情無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國,在漢蕃交界的黑龍江投水而死。

改編與正史相差較大,但其對人物內心感情活動的刻畫極其細膩,也因其情之濃厚被稱為元曲四大悲劇之一。

相關焦點

  • 元曲四大家——馬致遠
    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他的作品見於著錄的有16種,今存《漢宮秋》《薦福碑》《嶽陽樓》《青衫淚》《陳摶高臥》《任風子》6種,另有《黃粱夢》,是他和幾位藝人合作的。
  •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元代傑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傑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 馬致遠十首著名的元曲,動人心魄,感悟千古絕唱的美
    馬致遠,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字「千裡」,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1.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出自元·馬致遠《越調天淨沙·秋思》。
  • 元代文學名家馬致遠簡介及主要作品
    馬致遠簡介: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裡,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馬致遠作品:1、小桃紅·畫堂春暖繡幃重畫堂春暖繡幃重,寶篆香微動。此外虛名要何用?醉鄉中,東風喚醒梨花夢。主人愛客,尋常迎送,鸚鵡在金籠。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押的是詞韻、曲韻、還是平水韻?
    馬致遠生活在宋元之間,天淨沙是常見的曲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押的是什麼韻?是詞韻、曲韻、還是平水韻?首先,唐宋人沒有詞韻,填詞也是用詩韻。馬致遠這首小令顯然不是用詞林正韻。那麼用詩韻還是曲韻呢?最有名的是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元曲四家之一,《天淨沙·秋思》流傳千年,馬致遠十首佳作真經典
    這首小令的作者是元曲作家馬致遠,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今天我們一同來欣賞馬致遠的十首代表作品,感受一下他作品的魅力。馬致遠從小接受儒家教育,可以說是飽讀詩書,在音樂方面,他也有一定的造詣,所以後來他從事雜劇和散曲創作,也能表明他的一些音樂思想,不過後期,馬致遠的音樂思想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流露出明顯的道家歸隱思想。
  • 大西山的文學印記:從馬致遠的秋天,到曹雪芹的人間傳奇
    馬致遠故居外景 攝影:嶽強馬致遠的秋天有一個人與秋天同在,他的一首小令將晚秋的景象與思緒描繪得淋漓盡致。這個人的名已無從考證,人們只知道他姓馬,字致遠,號東籬。他的那首題為《天淨沙·秋思》的小令,僅僅28個字,卻蘊涵了深秋的萬千氣象,被譽為千古絕唱。
  • 「瘦馬非馬」馬致遠元曲名作 暗示揚州妓女悽苦生活
    最近一首網上熱門歌曲《笑納》,開首兩句「撐傘接落花,看那西風騎瘦馬」,唯獨第二句用粵語唱出,讓人聯想起馬致遠元曲名句「古道西風瘦馬」。其實前一句歌詞「騎瘦馬」詞義指騎著瘦馬,但後一句「瘦馬」,卻未必與動物的馬有關。
  • 一天一首古詩詞|《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一天一首古詩詞,小國帶您學古詩《初中生必背古詩詞》孔孟之道國學機K4plus編號:2916天淨沙·秋思[元] 馬致遠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悽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譁譁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嫋嫋。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 「曲狀元」馬致遠,這2個作品,比《天淨沙·秋思》更經典!
    說起元曲,「曲狀元」馬致遠肯定是第一個被大家想起來的人,然而,人人都知道他那首流傳千古的《天淨沙·秋思》,可事實上,除了那首作品,他還有很多經典之作。比如這一組《四塊玉》:元·馬致遠·《四塊玉·嘆世》其一帶野花,攜村酒,煩惱如何到心頭。誰能躍馬常食肉?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道盡了古今的悲涼
    元代作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只有28個字,卻道盡了古今的悲涼。全詩如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們的眼前呈現出這樣的圖畫:黃昏時的烏鴉,正在枯藤老樹上棲息,依傍著小橋有一戶流水伴居的人家,在陌生的荒道上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夕陽已經沉沉西下,漂泊他鄉的遊子遠在天涯。
  • 馬致遠韻味無窮的一首《落梅風》,末二句神來之筆,不輸唐人絕句
    提起馬致遠,我相信大多數人會第一時間想到他的那首千古佳作《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其實馬致遠除了這首知名度極高的作品外,還有一些散曲作品,也非常有韻味,比如下面這一首《落梅風》。馬致遠寫了二十多首「落梅風」的小令,內容大多是言情之作,情韻俱佳,而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這一首《落梅風·人初靜》。
  • 四塊玉·嘆世(戴月行)——元·馬致遠
    四塊玉·嘆世(戴月行)——元·馬致遠 戴月行,披星走,孤館寒食故鄉秋。妻兒胖了咱消瘦。枕上憂,馬上愁,死後休。 詩詞文本從《全元散曲》
  • 陳子昂,李白,馬致遠:孤獨,是生命最高貴的美感
    這個書生,就是元朝的雜劇作家——馬致遠。時序已是深秋,西風瑟瑟,斷雁寒天。馬致遠不禁裹了裹他單薄的衣衫,可是他覺得還是有點冷。古道兩旁皆是百年老樹,那屈曲盤旋的虯枝,寫滿了歲月的滄桑,就連那纏繞在樹木上的藤蔓,也是無比蒼老的味道。古樹深處,還棲息著烏鴉,間或有一兩隻從樹叢裡飛出來,又飛了回去,還發出了幾聲嘶啞的啼鳴。
  • 一曲斷腸人在天涯,穿越數百年,馬致遠向你訴說此刻的心境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運用了同樣的手法,接連的景物讓讀者的想像跟著詩人的筆尖一起移動。近看眼前,老樹上纏繞著乾枯的藤條,樹枝上站著幾隻烏鴉,目光如一團死灰,身體一動不動如同雕塑。目光稍微放遠,看到的是一條小溪、一座放在溪上的木橋以及一戶人家。站在上帝的視角,映入眼中的不過雜草叢生的小路上一條瘦馬罷了。
  • 千古絕唱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如若你寫一闕如何寫
    這首《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傳唱了幾百年,確實屬於是千古絕唱,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常常故作深沉,經常把這首元曲掛在嘴邊,倒也應了那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馬致遠在景物的選擇上,是為了情感服務的,突出、強化了悽慘悲涼的情感,選擇秋天裡最能體現悽涼、蕭條的景色。這十個意象最能體現羈旅遊子的孤苦惆悵的情懷,將自己的情感全部濃縮於十個意象之中,全曲的末尾才以點睛之筆揭示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