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花叢裡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四方海內皆談羨。戰文場、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漢宮秋》《青衫淚》,《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關老齊肩。
提起馬致遠,就自然想到那首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短短的小令卻描繪出一個夕陽殘照的悽涼景色,全曲無一個「秋」字,卻更的秋天悽苦,甚為巧妙。
馬致遠出生在一個富有且有文化素養的家庭,年輕時熱衷於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獻詩並因此而曾為官,之後大概由於太子去世而離京任江浙行省務官,晚年辭官隱居杭州。
戲曲創作方面,馬致遠在音樂思想上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在散曲創作上具有思想內容豐富深邃而藝術技巧高超圓熟的特點,在雜劇創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傾向和虛實相生之美。
馬致遠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飽讀詩書,勤學六藝,遵循禮樂,對古琴藝術情有獨鍾,儒家禮樂思想在其前期音樂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中年後,隨著自身政治生涯的改變,馬致遠的音樂思想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此後,馬致遠專門從事雜劇與散曲創作,無論是抒懷嘆世散曲,還是神仙道化雜劇,都流露出明顯的道家歸隱思想。
從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雲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後,他看透了人生的恥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閒適生活。
世人大多知小橋流水人家,但其實這首「秋思之祖」是否為馬致遠所作仍存在較大爭議,其真正的得意之作應為《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該作品講述漢元帝派毛延壽去民間挑選宮女,毛延壽藉機收受賄賂,中飽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壽行賄,被毛延壽畫醜,因而被打入冷宮。後漢元帝巡視後宮偶然得見王昭君,遂加以寵愛,並封為明妃。毛延壽自知罪責難逃,投奔匈奴,並獻昭君美圖於呼韓邪單于,致使呼韓邪單于向元帝索要昭君為妻,不從則兵戎相見。漢朝文武百官畏懼匈奴,勸元帝忍痛割愛,以美人換取和平。元帝無奈,只得讓昭君出塞,並親自到灞橋送別。漢元帝回宮後,心情無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國,在漢蕃交界的黑龍江投水而死。
改編與正史相差較大,但其對人物內心感情活動的刻畫極其細膩,也因其情之濃厚被稱為元曲四大悲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