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馬非馬」馬致遠元曲名作 暗示揚州妓女悽苦生活

2020-12-14 觀一生活

最近一首網上熱門歌曲《笑納》,開首兩句「撐傘接落花,看那西風騎瘦馬」,唯獨第二句用粵語唱出,讓人聯想起馬致遠元曲名句「古道西風瘦馬」。其實前一句歌詞「騎瘦馬」詞義指騎著瘦馬,但後一句「瘦馬」,卻未必與動物的馬有關。

「古道西風瘦馬」一句出自元代雜劇家馬致遠(1255-1321)的一首小令《天淨沙秋思》「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主流說法認為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悽涼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情調,抒發一種飄零天涯的遊子秋思,倦於漂泊的愁鄉之情。可是,這首曲多年來一直就是否為馬致遠所創而有爭論,當中「瘦馬」一詞更是爭論這曲究竟是寫漠北還是寫江南的關鍵點,有人說這詞是寫江南青樓女子,進而有「瘦馬非馬」說。

豐子愷以《天淨沙秋思》為題材的畫作

《天淨沙秋思》元代兩個版本

我們會先談馬致遠是否原創說,當中帶出《天淨沙秋思》在元代有兩個版本,再論為何「瘦馬非馬」。

現代戲曲研究開山祖師王國維(1877-1927)在《宋元戲曲史》中曾質疑馬致遠作者說。他指出《天淨沙秋思》最早見於元代盛如梓(大德年間人/1297-1307)《庶齋老學叢談》,作者與馬致遠是差不多時代的人,當時所收這曲詞並未有著名,只標明在北方十分流行,而且用字與傳世版有出入。王國維所錄《天淨沙秋思》為通行本內容: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根據他提供的線索,翻檢《庶齋老學叢談》,發現本文寫做「瘦籐老樹昏鴉,遠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斜陽西下,斷腸人去天涯。」

王國維

王國維提出《天淨沙秋思》非馬致遠作品的質疑。(網上圖片)

兩文對照,發現文字多有不同,但意境內容大致一樣,無疑是同一小令不同版本,這書同篇收錄的所有小令,均是描寫沙漠地區景物之作,因為「遠山流水人家」更符合沙漠地區的景物地點,反而後來的「小橋流水人家」則更多帶點江南風光。

歷史上第一次著錄為馬致遠者,見於明蔣一葵(生卒年不詳,活躍於萬曆年間)撰《堯山堂外紀》,此時距馬致遠死已經三百五十多年。可是在他之前,王世貞(1526-1590)作為明朝屈指可數的博學者,在《弇州四部稿》評價《天淨沙秋思》時也未註明為馬致遠所作,可見時無馬致遠所作說,或者有這種說法他也不相信。因而當代有不少人質疑《堯山堂外紀》把該小令繫於馬致遠名下難免出於臆測,不足為據。有學者推測,馬致遠在生時已極負盛名,有人將當時北方流行的小令,臆託為他所寫。

但近代的考古發現,見到了前人無法見的材料,豐富了我們的看法。2008年出土的山西元代壁畫墓,內有一首小令〈西江月〉:「瘦藤高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己獨不在天涯。」這內容明顯與《庶齋老學叢談》版相似,但內文已出現「小橋流水人家」一句,因此有些學者認為此曲在元代有兩個版本:一個沒有曲牌的漠北版,一個有曲牌的江南版,後者描寫江南水鄉風光,作者曾遊歷江南,曲牌亦與秋思無關。馬致遠曾官至「江浙省務提舉」,在江南留過一段日子,故此作不排除是他的作品,我們這部分討論暫且至此。

「瘦馬非馬」說

若果我們以《天淨沙秋思》源出江南為前提,則或可以解釋為何一直以來傳世的名曲沒有作者署名,這又與「瘦馬非馬」有關。而江南版的作者,將原來漠北版的「瘦馬」賦予新意義。

自古中國南方以瘦為美,漢代便有諺語「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在明清時代,繁華之地揚州流行一種青樓行當叫「養瘦馬」,是指地處兩淮(淮南淮北)的鹽商,為滿足富豪的各種要求,經紀人(人伢子、老鴇)先出資把貧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買回後調習,教她們歌舞、琴棋、書畫,長成後賣與富人作妾或入煙花柳巷,從中牟利。由於南方以瘦為美,而經紀人把貧弱瘦弱的小女孩買回來養大調教,經營方式如商人低價買來瘦馬,養肥後再高價賣出的經營方式一樣,所以時人稱這種揚州妓女為「揚州瘦馬」,明末張岱的《陶庵夢憶》一書記有〈揚州瘦馬〉一節,便詳述挑選瘦馬的過程。電影《投名狀》中,蓮生(徐靜蕾 飾)便問龐青雲(李連杰 飾)知道怎麼是揚州瘦馬嗎?因為電影中徐所演的角色,便是七歲被賣到揚州妓院,從小被教導琴棋書畫,長大被賣去大戶人家作妾。

「養瘦馬」雖然流行於明清時代,但早在唐宋時期已有這個名詞出現,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能指涉出這詞如何與女子扯上關係。唐朝白居易在〈有感〉詩三首之二寫道「莫養瘦馬駒,莫教小妓女。後事在目前,不信君記取;馬肥快行走,妓長能歌舞,三年五年間,已聞換一主。」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養瘦馬》便認為「養瘦馬」成為揚州人養女子賣人作妾的代稱,便是始於白居易這記載。

時至宋代,元代雜劇源流之一,當時在北方流行的諸宮調亦已有將「瘦馬」一詞引入詞中,金代董解元在《西廂記諸宮調》中便寫有「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元代遊歷中國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便曾記載「蠻子」(江南人)流行蓄養貧家女孩為妾的風尚,可見「瘦馬」之風最已始於元代。

徐靜蕾在電影《投名狀》的角色

徐靜蕾在電影《投名狀》的角色,便是一名揚州瘦馬。(網上圖片)

青樓與雜劇家關係

元代的雜劇家與倡優關係非常,雜劇家經常出入青樓之地,倡優不僅從事雜劇表演,間接也影響雜劇創作。古時青樓不單是賣身煙花之地,不少倡優能琴棋書畫,在青樓的經歷能豐富雜劇家的創作。可是,元代時期漢人(尤其南人)身份低下,元朝法律亦明文規定「諸職官頻入茶酒市肆及倡優之家者,斷罪罷職。」(《元史刑法志》)為官者若有把柄給告發流連青樓煙花之地,是會遭到檢舉罷官。

因應地方文化為舊詞賦予新詞義,這在文學創作中十分常見。若讀者把「瘦馬」理解為揚州瘦馬,則「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便可以解釋為一個形單隻影的青樓女子,心有所屬,如斷腸人思念天涯另一方的郎君。而為何元代此曲一直未有作者署名,劇作家為何寫下膾炙時人的名曲而不敢出示自身名字,恐因為怕了官場法網,而聊以創作自娛,不求聞達於曲壇。

參考資料:

林梅村:《山西元代壁畫墓出土散曲〈西江月〉名實辨》

相關焦點

  • 元曲四大家——馬致遠
    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開始注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他的一套失題的殘曲中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卻長期毫無結果。
  • 明清時期的「揚州瘦馬」是什麼意思?
    比如瘦馬這個詞!瘦馬不是馬!元代著名曲家馬致遠有一首著名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寫文人悲秋的情緒,因其境界博大而蒼涼備受世人推崇。曲中「古道西風瘦馬」的意象,有斷腸人在天涯之感。馬以瘦為美,要是文人騎著一頭胖馬,那就大煞風景了。
  • 元曲四家之一,《天淨沙·秋思》流傳千年,馬致遠十首佳作真經典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很多人都很熟悉,它塑造的一幅哀愁意境,令很多人為之動容。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遊子前行。
  • 馬致遠十首著名的元曲,動人心魄,感悟千古絕唱的美
    馬致遠,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字「千裡」,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1.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出自元·馬致遠《越調天淨沙·秋思》。
  • 馬致遠
    提起馬致遠,就自然想到那首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短短的小令卻描繪出一個夕陽殘照的悽涼景色,全曲無一個「秋」字,卻更的秋天悽苦,甚為巧妙。馬致遠出生在一個富有且有文化素養的家庭,年輕時熱衷於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獻詩並因此而曾為官,之後大概由於太子去世而離京任江浙行省務官,晚年辭官隱居杭州。戲曲創作方面,馬致遠在音樂思想上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在散曲創作上具有思想內容豐富深邃而藝術技巧高超圓熟的特點,在雜劇創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傾向和虛實相生之美。
  • 千古絕唱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如若你寫一闕如何寫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傳唱了幾百年,確實屬於是千古絕唱,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常常故作深沉,經常把這首元曲掛在嘴邊,倒也應了那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元代傑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傑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 「揚州瘦馬」這幾個字的意思是什麼,你知道嗎?
    很多人都聽說過「揚州瘦馬」這四個字,但你們知道它指的是什麼意思嗎?其實這四個字根本就不是直的馬匹,而是特指明清時代一群比較特殊的人。這四個字是明清時期青樓女子的代名詞,這些賣藝不賣身的女子,個個琴棋書畫精通,一般青樓裡會對樣貌秀氣的女孩從小進行培養,長大以後的青樓女子才貌雙全,很有氣質。
  • 「揚州瘦馬」這種畸形產業,明清時風靡百年,培訓方式不簡單
    明清時期盛行一種畸形的產業「養瘦馬」。有人專門從貧窮人家購買幼女,根據她們的品貌進行分類,再進行針對性培養,待其長大後,再賣給富貴人家,從十幾貫買入,價高者可千金賣出,這中間的差價讓這個行業迅速躥紅,這些被買賣交易的女子稱之為「瘦馬」。瘦馬的出現莫養瘦馬駒,莫教小妓女。
  • 一天一首古詩詞|《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一天一首古詩詞,小國帶您學古詩《初中生必背古詩詞》孔孟之道國學機K4plus編號:2916天淨沙·秋思[元] 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悽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譁譁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嫋嫋。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押的是詞韻、曲韻、還是平水韻?
    馬致遠生活在宋元之間,天淨沙是常見的曲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押的是什麼韻?是詞韻、曲韻、還是平水韻?首先,唐宋人沒有詞韻,填詞也是用詩韻。馬致遠這首小令顯然不是用詞林正韻。那麼用詩韻還是曲韻呢?一、叶韻的元曲小令《天淨沙 》是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元朝人有不少作品,例如喬吉的幾首:筆尖掃盡痴雲,歌聲喚醒芳春。花擔安排酒樽。海棠風信,明朝陌上吹塵。.......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道盡了古今的悲涼
    元代作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只有28個字,卻道盡了古今的悲涼。全詩如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們的眼前呈現出這樣的圖畫:黃昏時的烏鴉,正在枯藤老樹上棲息,依傍著小橋有一戶流水伴居的人家,在陌生的荒道上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夕陽已經沉沉西下,漂泊他鄉的遊子遠在天涯。
  • 十首絕美元曲,讀一遍就愛上了
    今天,詩詞要介紹十首優美的元曲,意境美,語言美,詞句美,讀了一遍就會愛上。《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詩被稱為「秋思之祖」,千古流傳。
  • 古代的明清時期揚州有一專做「揚州瘦馬」生意的,這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古代明清時期的所謂揚州瘦馬其實並不是很難理解。瘦馬也就是瘦小病弱之馬,而瘦馬者,就是指古代身材窈窈弱態的女子。在明清時期一般女性都是以瘦為美,而揚州很多富家鹽商,在有了錢以後,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都想找漂亮瘦弱的女子為妾,也就誕生了這個所謂揚州瘦馬的生意。
  • 元代文學名家馬致遠簡介及主要作品
    馬致遠簡介: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裡,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 小小「揚州瘦馬案」竟惹李鴻章出面解決?究竟魅力何在?
    這件「揚州瘦馬案」的故事記載於周健人的《解醒語》中,發生在清朝同治年間,可最後不知怎的一不小心傳到了李鴻章的耳中,李鴻章大怒,我們的主人公也丟了官職。今天的主人公就是勒俞舟,工部主事,隸屬於總督衙門。好好的一個官職,卻最後因為一個「美人」被炒了魷魚!可惜啊!可惜!
  • 明清時期的「揚州瘦馬」是什麼意思,原來與馬無關,而是卑微女子
    一、「揚州瘦馬」產生的背景?晚明的士大夫,一旦登科第,娶妾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也是一種時尚。所娶之妾,一些青樓的名妓當然是一可供選擇的對象,但更多的還是選擇良家婦女。在明代,蘇州女子之名尚不及揚州,而揚州之聞名,也是因為其「瘦馬」。正如明人王士性所言,當時天下各地到處出美女,但很多人娶妾還是選擇揚州。這顯然有其原因。王士性曰:廣陵著姬妾家,俗稱養瘦馬,多謂取他人子女而鞠育之,然不啻己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