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概股是什麼意思 納斯達克中概股名單介紹
最近幾年,發現不少中概股都選擇回歸A股,但並不是說回歸就回歸的,因為中概股回歸A股的主動權在於國家政策。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概股是什麼意思呢?順便將納斯達克中概股名單介紹出來。中概股有哪些 所謂的中概股,這是指在國外上市的中國註冊的公司,或雖在國外註冊但業務和關係在大陸的公司的股票。
-
中概股是什麼意思?附中概股股票一覽
美國《華爾街日報》8日報導稱,繼瑞幸咖啡偽造財報數據而股價大跌後,中概股又接連出現問題,愛奇藝被做空,好未來自爆員工造假。有分析稱,瑞幸造假醜聞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使得中概股遭遇更嚴厲的審視,中概股或將面臨一輪新的做空潮。 近期新聞中的「中概股」是什麼意思? 中概股是指在國外上市的中國註冊的公司 ,或雖在國外註冊但業務和關係在大陸的公司的股票。
-
中概股回歸的「難言之隱」
圖片來源@unsplash文丨Alter有了網易和京東的成功示範,中概股的「回歸潮」已經可以預見。有理由相信,隨著一連串新規的出臺,網際網路大戶們可以選擇在香港二次上市,其他中概股回A股上市的路也會被陸續鋪平。只是站在企業的立場上,回歸A股可能是最後的打算。
-
中概股回歸好戲連臺 券商摩拳擦掌積極入局
某龍頭券商相關人士指出,早在阿里巴巴完成港股上市後,公司就認為中概股回歸會為券商帶來一定的業績增量。「隨著瑞幸事件發酵和美國監管環境趨嚴,中概股回歸或將形成風潮,券商也有望進一步受益。但對券商業務的具體影響需分情況而論,承接中概股能力更強的中資券商會首先受益。」實際上,中概股回歸上市正成為券商投行的重點跟進項目。
-
2020年是中概股回歸元年
來源:新浪博客2020年是中概股回歸元年——港交所贏得中概股回歸先機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 董登新教授中概股回歸,既是機遇,也是挑戰2020年註定是中概股回歸元年。兩個原因:第一,早在2018年,港交所和中國證監會就已作好中概股回歸的通道設計;第二,美國對華為及中國高科技的無底線、赤裸裸打壓,已經嚴重波及中概股的生存,目前中概股在美國掛牌的成本與風險被數倍放大,甚至可能面臨集體摘牌的風險。
-
中概股回歸,香港的「贏家」故事
鏡頭回到2019年阿里現場,彼時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就曾在現場感嘆,「阿里都回來了,有理由相信那些漂泊在外的中概股會回來。」在如今二次回港上市的如今,他的話已成為現實。不過,相較於上市本身,外界更能關心的是,在這個敏感時刻,回港上市能為這些企業帶來什麼?
-
為什麼不回 A 股?中概股回歸關鍵 20 問
而根據一份高盛研報統計,至少有 20 個中概股符合二次上市的要求;如果港交所未來放鬆上市時間、公司股東同股不同權等要求,有 38 個中概股符合二次上市市值要求。 投行傑富瑞(Jefferies)2020 年 5 月 27 日的研報預計,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可給港交所帶來 5570 億美元的市值,相當於目前港股總市值的 12%。加上已經回港二次上市的阿里、京東,總市值超過了1萬億美元。
-
中概股回歸爭鋒:誰更容易勝出?——專訪老虎證券CEO巫天華
談及今年湧現的新一輪中概股回歸,巫天華從投行一線的角度,進行了觀察解讀。 「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潮的出現,最重要的因素是港交所的搭臺,其對上市規則的重大改革,為中概股公司回歸搭好了梯子。」巫天華表示,「與以往的中概股回歸潮不同,今年湧現的這一輪中概股回歸潮,實際上是一次標準的增發,與此前的私有化回歸相比,本輪中概股回歸不需要佔用大量的資金,公司決策難度降低,也無需其耗費過多的精力。」
-
華興證券:2021年將有更多中概股回歸,做空機構並非是必勝一方
熔斷潮、瑞幸暴雷、新能源汽車股群星閃耀、做空機構一次次發起猛烈攻勢等等一幕幕也還歷歷在目。與此同時,伴隨著監管趨嚴,中概股也迎來了回歸港股和A股的浪潮。 2021年已經如約而至,中概股又將會面臨什麼樣的前景?2020年的中概股熔斷潮、IPO潮,以及增發潮又是怎麼回事?投資者面對亂局又該何以自處呢?
-
中信證券:瑞幸事件或加速中概股回歸 港股市場將成首選
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曝光後,多家中概股遭做空,疊加疫情衝擊和中美摩擦,信任危機重現,中概股回歸潮或將來臨。私有化退市及VIE架構拆除耗時長、成本高,未來港股市場料將成為中概股回歸的首選。同時,恒生指數也將迎來五月檢討,或下調金融權重並允許納入同股不同權及二次上市企業。
-
「中概股大盤點」:激蕩起伏30年,中概股在追捧和獵殺中漸漸成長
站到30年後復盤存量中概股數量,美股上市數量達到248家。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28日,中概股有248家,總市值約1.56萬億美元,其中總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有68家。這不啻於對中概股是當頭一棒,宜早不宜遲,就中概股裡的南郭先生而言,這一棒遲早要來的。據國盛證券證券統計,2010年至今有50家中概股遭遇海外沽空。2010-2012年是中概股做空潮。
-
中概股龍頭扎堆回流 港股市場將迎來「華麗轉身」
同時,目前在全球市場中,港股仍處於估值「窪地」。特約撰稿 朱麗娜 香港報導繼阿里巴巴之後,網易、京東先後成功在港第二上市,中概股回歸的熱潮如火如荼。「這些中概股的回歸,市場反應十分正面。除了內地投資者積極參與以外,環球投資者也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包括一些短線的對衝基金,對這些股票有濃厚的興趣。
-
李想的理想,攜程的歸程,中概股去留之間的從容
美國在線券商盈透證券5月份進行的壓力測試顯示,15億美元市值以下的中概股將跌到0,有近200隻中概股可能受到影響,佔中概股數量的78%。從測試結果來看,當時美國投資者對大部分中概股都不太看好。「上市公司一般不會因為誰說了什麼就去退市,而是看會帶來什麼實質影響,比如做空機構的指責導致股票流動性降低,或者確實看到有監管措施出臺,他們會找專業諮詢機構做可能性判斷,然後才會有一個選擇,停止掛牌或私有化退市。」張勤認為,從這個角度來講,無論哪一波「回歸潮」,本質上的驅動力是一致的。
-
廣州中概股的「大航海」時代
觀潮:中概股的市場表現如何? 《戰略與套利:海外中概股回歸與上市之路》一書中指出,被境外市場認可的「優等生」,往往有著這樣幾個特點:處於行業或細分領域的領先位置,成功在境外上市並獲得認同,有著良好的估值水平等。 廣州的中概股是否「優等生」?
-
...同臺競技」,分羹中概股回歸紅利 |證券篇· 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
內地券業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如何應對雙向開放帶來的衝擊和抓住機遇?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亞洲(香港)金融風險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秦逸飛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管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都不能忽視這次中概股回潮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一直呼籲中國金融改革和資本市場改革要勇涉深水區,只有充分與國際接軌才能築巢引鳳吸引優質中概股回歸,以及留住優質科技公司在國內上市。
-
中概股併購回歸第一股 學大教育的跨境轉板路徑
又一家中概股回來了。 2015年7月27日,在紐交所上市的學大教育(XUE.NYSE)發布公告,宣布了其私有化的方案。作為一家以VIE(可變利益實體,俗稱「協議控制」)方式上市的公司,學大教育的方案與其他類似中概股私有化方案明顯不同:其並沒有採取先私有化,然後選擇上市主體進行股份制改造,接著再申請IPO或借殼上市的方式,而是採取了由上市公司收購直接退市,不僅一步實現了轉板上市的目的,而且規避了先拆VIE架構再回歸A股所帶來的種種麻煩和不確定性。
-
藍籌股和價值股的區別有哪些?成長股是什麼意思?
隨著市場風格頻繁轉變,成長股、價值股、藍籌股等概念成為財經頭條、券商研報中的熱門詞彙,對於這些概念,很多小夥伴們表示似懂非懂,潛意識覺得價值股和成長股是股票的「南北兩極」,是對立的;也有些人覺得價值股和藍籌股一樣,混為一談。那麼,藍籌股和價值股的區別有哪些?成長股又是什麼意思?呢?
-
普華永道廣州分所主管合伙人何國輝:中概股回歸帶來大利好見證中國...
原標題:普華永道廣州分所主管合伙人何國輝:中概股回歸帶來大利好見證中國企業飛速發展 穩金融、穩投資是「六穩」的重要內容。
-
百度、B站們開啟2021中概股新一輪海歸潮
同時,國內股市,無論港交所還是A股市場,都對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大開方便之門。在一拒一迎之間,越來越多的中概股紛紛展開行動,謀求登陸國內股市。 當時間跨越到2021年,這波中概股回歸的熱潮,還在肉眼可見地不斷升溫。
-
網易京東二次上市,背後是中概股的Plan B
其實,有關中概股回歸的消息接連不絕,其背後是瑞幸咖啡「造假門」誘發的信任危機,導致美國資本市場監管趨嚴、審視的目光越來越不友好。而在涉華退市法之下,中概股能否獨善其身,還得先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回歸之後,市值再上一個臺階二次上市的一個好處,是可以為企業戰略儲備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