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歸,香港的「贏家」故事

2020-12-26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產業家,作者丨裴雲

京東赴港上市落下實錘。

一則消息坐實了京東「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上市傳聞。6月8日,京東正式宣布啟動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公開招股,據了解,此次共發行1.33億股股份,股票代碼9618,公開發售認購期截至6月11日,18日上市交易。

這也意味著,京東將成為繼阿里之後國內第二家在港股二次上市的巨頭企業,甚至更能看到的是,就當下的行情而言,京東大概率能夠複製阿里18年的奇蹟,股價創新高。

基於此的微妙信號是,繼去年阿里成功實現回港二次上市之後,如今愈發多的中概股公司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赴港二次上市日程,刨去京東,還有早年作為四大赴美上市的明星股「網易」,同時,百度、攜程、拼多多、好未來、新東方等明星公司也在不斷傳出回港上市的消息。

鏡頭回到2019年阿里現場,彼時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就曾在現場感嘆,「阿里都回來了,有理由相信那些漂泊在外的中概股會回來。」

在如今二次回港上市的如今,他的話已成為現實。

不過,相較於上市本身,外界更能關心的是,在這個敏感時刻,回港上市能為這些企業帶來什麼?而這些企業又能為香港帶來什麼?

在同股不同權的制度調整下,雙方能夠快速升溫還是存在排斥反應,這些問題都需要企業和香港一起來驗證,就當下而言,這些仍然是未知數。

為什麼是香港?

為什麼是香港?從某種程度來看,這更相當於一個底線問題。

前不久,在瑞幸事件發酵後,有人對回港上市提到一個頗為有意思的說法,「為什麼要回香港上市?因為進可攻,退可守。」

事實確實如此。除了眾所周知的瑞幸事件之外,港股本身就是一盤活水,對大部分企業都擁有足夠強的吸引力。

更可以解釋為,在香港上市能夠為企業提供另一個成熟的融資渠道,同時因為香港是中國開放的最早的投資資本市場,這也就使得企業能夠獲得更好的基準面加持,從而在熟悉企業情況的投資人的加持下擴大市盈率,獲得與自身更加匹配的估值。

這恰是美股不能提供的優勢所在。以網易來分析,當前網易的市盈率在16 倍左右。但是,由於市場對網易的價值認定基本來自遊戲,與美股和A 股中的一些遊戲公司比較,就馬上一目了。能夠看到的是,目前美股和A 股遊戲公司平均市盈率均在20倍以上,網易的市盈率明顯處於低位。

除此之外,更有市盈率不到10倍的YY,還有市盈率20倍的微博,市盈率21倍的陌陌和市盈率22倍市值僅100億美元的唯品會,以及市盈率23倍的搜狗。

更可以理解為,相較於美股的價值評判體系,港股對於公司的優勢點更在於對企業業務面的價值衡量和判定,基於此的一個數據是,早在2018年,中國內地資金就已經成為港股市場外來投資交易者的最主要來源(佔據12%),而依託於國內投資者的認知,中概股更能輕鬆獲得更高的市盈率加持。

同時,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如果把回港看作是中概股回家的第一步,那麼下一步便是登陸A股,儘管就當下而言,國內市場仍然處於不成熟的狀態,但通過隨著更多科技企業的上市回流,將會倒逼A股進行制度方面的改革,進而接受科技企業回歸。

顯然,中概股回歸香港,更可以看作是在危機之下的一次「資本自救」,就當下而言,它比美股更接近價值基準面,比A股更成熟,可以說是企業第二生命線的最佳選擇。

與其說是瑞幸事件帶來了中概股的第三次回歸浪潮,更不如說是它恰如一個催化劑,加速中概股對自身更為科學、合理的自省和配置,是危險,但也更是機會。

被動「贏家」

如果說瑞幸成就了誰?從蝴蝶效應的角度來看,說香港並不為過。

不難看出,中概股回歸香港,將為港股帶來大量優質標的,從而為港股通提供更為全面、更為新穎、更為科學的分布,進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入場。

基於此,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港股的基本結構,以恒生指數為例,作為最古老的指數之一,能夠看的是,其中金融股和地產股加起來幾乎佔據了整個恒生指數的半壁江山,而這兩者不論在哪個市場都是處於典型的低估值狀態,從發展趨勢來看,相較於如今大火的科技股,這兩者更等同於陳年老窖,儘管體量大,但能喝得起的人並不多。

從當下來看,目前港股市場的市值前五名分別是騰訊、建行、中國移動、滙豐、友邦,顯然,除了騰訊是作為科技股、中國移動屬於通訊股之外,其餘三家均屬於金融股。

倘若想要靠它們來實現恒生指數的向陽,顯然不是一件可能的事情,如果看這兩年恒生指數上漲背後的原因,不難發現,恰是因為騰訊、美團、小米、京東等科技公司的加入,使得恒生指數的結構趨向更加健康的狀態,從而保持與科技發展趨勢的同步。

而現今更多優質中概股的回歸正在使這一趨勢愈發成為現實,可以理解為,也正是由於更多科技類企業的加入,才促使香港股市的發展更加均衡、合理,進而更加發揮出金融貿易港的作用。

除此之外,更能看到的是,隨著更多中國企業的回港上市,中國投資者的熱情也愈發高漲,這也就意味著能夠有更大的資金量從內地轉向香港,進而為中國內地企業實現合理市盈率打基礎。

顯然,香港已經成為這場「回歸潮」中的最大贏家。

贏家的價值還體現在「香港交易所」的市值上,最基本的事實是,企業IPO金額越大,港交所收取的承銷費用越大,成交越活躍,港交所的業績也會更有想像空間。

如今中概股回歸潮的利好正逐步反映在攀升的股價,從最近的數據來看,香港交易所已經突破了高位,並且還在不斷上漲。

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在京東、網易等眾多公司回港二次上市的過程中,香港或將繼續夯實自己的金融地位。

百年香港,香港百年

香港,維多利亞港,九曲迴腸。

這個充斥著財富密碼的城市,既沒有上海的東方俠腸,更不似巴黎般浪漫多情,它更像一個不斷尋找財富籌碼的獵金者,橫亙在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橋梁之上,佔據著絕對的優勢話語權。

對於香港,知乎上一個高贊評價是,「這是一個房價高出天際的城市,也是一個把生活揉進電影裡的城市。」

對於這句話更為精確化的解讀是,恰是因為香港自身的金融基因,才使得如今的香港在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同時,更飽嘗東西方交融的生活快感。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金融已經成了如今香港發展的為數不多的推動力,縱觀偌大的李氏家族和香港的各個碼頭,會發現這句話並不為過。

但更能感知到的是,相較於之前香港發展的扶搖直上,如今香港的金融地位正在飽受新加坡甚至是上海的「威脅」。

如今來自網絡上的一個段子是,「在寸土寸金的維港之畔,一間四星級的酒店一晚的價格可能只有200港幣。如果你改道去新加坡,卻很可能一房難求。新加坡的酒店入住率達到93.5%,創下14年來的新高。」

這組數據能夠顯露出來的現象是,相較於新加坡的金融中心權重不斷上升,香港本身對於中國內地以及歐美富人們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儘管這組數據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從某種程度來看,如今香港的地位也正在遭受來自不同維度的風險狙擊。

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細節是海南,可以理解為,隨著如今同步開放自由港和零關稅的海南,儘管和香港保持守望相助的角色,但其在慢慢成長中也必將擁有無窮想像。

客觀來說,香港仍然具備足夠的實力與底氣,特別是在如今中概股不斷回歸港股的當下,香港正在被不斷釋放生機。儘管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股市包括恒生指數都處在歷史最低點,但能看到的是隨著中概股回歸,港股的優質標的正在越來越多,湧入的中國內地與外資的數量也正在逐步增加。

但居安思危是本分,特別是對於身處敏感身位的金融股市。

2017年,TVB剛剛迎來了50周年臺慶,在不少媒體評選的TVB十大金劇中,《大時代》總位列榜首,這是一部關於香港股市風雲的神劇,記錄了港人與由香港本地的房地產、黃金等行業企業組成的港股彼此交融的初始模樣。

如今,幾十年過去,騰訊等中國內地企業已然成為港股市場金融版圖的絕對主導,阿里、京東、網易、拼多多、百度等企業也已然回歸,或在回歸的路上。

百年香港,正在從孤獨走向團結,在中國發展的脈搏聲中大步邁進,愈發成熟,也愈發清晰。

在官方微信號上,港交所的名稱為「香港交易所脈搏」,於脈動中見證歷史。這是一個贏家的故事,也是一個在漩渦中掙扎前進的城市樣本。

相關焦點

  • 中概股回歸的「難言之隱」
    即使被迫逃離曾經的「融資天堂」,卻趕上了香港資本市場的築巢引鳳。只是讓人心情愉悅的數字背後,不全是網際網路大戶們造福本土投資者的美好畫面。看似兩全其美的選擇,也夾雜著中概股回歸的「難言之隱」。隨之出現的就是一些做空機構對中概股的瘋狂狙擊。根據公開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至今在海外被做空的中概股多達40多家,雖然這些做空並非「百發百中」,但時常有勝績發生。或許財務造假只是少數行為,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暴露了監管的缺位,以及中概股講故事手法的拙劣。
  • 2020年是中概股回歸元年
    來源:新浪博客2020年是中概股回歸元年——港交所贏得中概股回歸先機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 董登新教授中概股回歸,既是機遇,也是挑戰2020年註定是中概股回歸元年。兩個原因:第一,早在2018年,港交所和中國證監會就已作好中概股回歸的通道設計;第二,美國對華為及中國高科技的無底線、赤裸裸打壓,已經嚴重波及中概股的生存,目前中概股在美國掛牌的成本與風險被數倍放大,甚至可能面臨集體摘牌的風險。
  • 中概股是什麼意思 納斯達克中概股名單介紹
    最近幾年,發現不少中概股都選擇回歸A股,但並不是說回歸就回歸的,因為中概股回歸A股的主動權在於國家政策。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概股是什麼意思呢?順便將納斯達克中概股名單介紹出來。中概股有哪些 所謂的中概股,這是指在國外上市的中國註冊的公司,或雖在國外註冊但業務和關係在大陸的公司的股票。
  • 中概股回歸是什麼意思 主要的途徑有哪些
    對於中概股的回歸,相信許多的投資者聽說過。尤其是小米成為首家CDR企業之後,許多的中概股的回歸也愈演愈烈。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塊看一下中概股回歸是什麼意思?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首先,中概股是外國或香港證券市場對中國概念股的簡稱,就是說這些公司主要業務在中國,但在外國或香港上市。
  • 為什麼不回 A 股?中概股回歸關鍵 20 問
    如在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的全球股票交易重心轉向香港(被港交所定義為一個財年內超過 55% 的全球股票交易量在港交所發生),港交所將自動視其為在港首次上市,而非二次上市——二次上市的規則豁免將被自動撤銷。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該中概股將獲得一年的過渡期,過渡期內該中概股需滿足公司首次上市的上市規則,否則會面臨被強制退市的風險。
  • 中概股回歸好戲連臺 券商摩拳擦掌積極入局
    中概股回歸潮湧動券商迎來業務布局窗口期近期,隨著京東、網易這類熱門中概股回歸的預期落地,中概股回歸潮成為券商圈的熱點話題。某龍頭券商相關人士指出,早在阿里巴巴完成港股上市後,公司就認為中概股回歸會為券商帶來一定的業績增量。「隨著瑞幸事件發酵和美國監管環境趨嚴,中概股回歸或將形成風潮,券商也有望進一步受益。但對券商業務的具體影響需分情況而論,承接中概股能力更強的中資券商會首先受益。」實際上,中概股回歸上市正成為券商投行的重點跟進項目。
  • ...同臺競技」,分羹中概股回歸紅利 |證券篇· 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亞洲(香港)金融風險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秦逸飛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管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都不能忽視這次中概股回潮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一直呼籲中國金融改革和資本市場改革要勇涉深水區,只有充分與國際接軌才能築巢引鳳吸引優質中概股回歸,以及留住優質科技公司在國內上市。
  • 中信證券:瑞幸事件或加速中概股回歸 港股市場將成首選
    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曝光後,多家中概股遭做空,疊加疫情衝擊和中美摩擦,信任危機重現,中概股回歸潮或將來臨。私有化退市及VIE架構拆除耗時長、成本高,未來港股市場料將成為中概股回歸的首選。同時,恒生指數也將迎來五月檢討,或下調金融權重並允許納入同股不同權及二次上市企業。
  • 中概股回歸爭鋒:誰更容易勝出?——專訪老虎證券CEO巫天華
    談及今年湧現的新一輪中概股回歸,巫天華從投行一線的角度,進行了觀察解讀。 「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潮的出現,最重要的因素是港交所的搭臺,其對上市規則的重大改革,為中概股公司回歸搭好了梯子。」巫天華表示,「與以往的中概股回歸潮不同,今年湧現的這一輪中概股回歸潮,實際上是一次標準的增發,與此前的私有化回歸相比,本輪中概股回歸不需要佔用大量的資金,公司決策難度降低,也無需其耗費過多的精力。」
  • 李想的理想,攜程的歸程,中概股去留之間的從容
    與此同時,市場傳聞稱在線票務服務商攜程網計劃從美股退市,中概股「回歸」的話題牽動著投資者的神經。今年以來,同為中概股的網易和京東已經在香港交易所實現二次上市。有人「星夜赴考場」,有人「辭官歸故裡」。在如是研究院院長管清友看來,「這種雙向流動恰恰體現了企業的市場化選擇」。
  • 「中概股大盤點」:激蕩起伏30年,中概股在追捧和獵殺中漸漸成長
    中概股走過輝煌,穿過泥濘,這一路的成長,精彩的故事還在繼續譜寫。走出國門,去美股融資改革開放春風下,上世紀90年代中國股市開始建立。與此同時,海外證券市場融資也出現。這一波中概股上市潮奠定了海外中概股的市場地位,通過中概股讓海外投資者充分分享到中國增長紅利。2010年是中概股命運轉折點。東方紙業被渾水做空。此後的2010-2020年是中概股上市+做空交叉發展的十年。
  • 百度、B站們開啟2021中概股新一輪海歸潮
    同時,國內股市,無論港交所還是A股市場,都對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大開方便之門。在一拒一迎之間,越來越多的中概股紛紛展開行動,謀求登陸國內股市。 當時間跨越到2021年,這波中概股回歸的熱潮,還在肉眼可見地不斷升溫。
  • 中概股龍頭扎堆回流 港股市場將迎來「華麗轉身」
    同時,目前在全球市場中,港股仍處於估值「窪地」。特約撰稿 朱麗娜 香港報導繼阿里巴巴之後,網易、京東先後成功在港第二上市,中概股回歸的熱潮如火如荼。「這些中概股的回歸,市場反應十分正面。除了內地投資者積極參與以外,環球投資者也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包括一些短線的對衝基金,對這些股票有濃厚的興趣。
  • 中概股陸續赴港敲鐘,連續下跌卻成趨勢!
    近期大熱的中概股回歸,使得港股市場迎來多方關注。以網易、京東為首的多家企業陸續回歸港股上市,可走勢並不樂觀,均呈現不同程度下跌。6月11日,網易於港股正式掛牌上市,這是本年度中概股宣布集體回歸以來,首家正式回歸的中國企業。
  • 中概股是什麼意思?附中概股股票一覽
    美國《華爾街日報》8日報導稱,繼瑞幸咖啡偽造財報數據而股價大跌後,中概股又接連出現問題,愛奇藝被做空,好未來自爆員工造假。有分析稱,瑞幸造假醜聞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使得中概股遭遇更嚴厲的審視,中概股或將面臨一輪新的做空潮。  近期新聞中的「中概股」是什麼意思?  中概股是指在國外上市的中國註冊的公司 ,或雖在國外註冊但業務和關係在大陸的公司的股票。
  • 港交所迎中概股回流 市場生態大變遷
    時代周報記者 黃嘉祥 發自深圳 2020年以來,瑞幸咖啡(LK.NASDAQ,已退市)造假事件讓存在已久的中概股信任危機再度爆發。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概股回歸已成趨勢,更多的中概股正在回歸港股或A股二次上市的路上。
  • 廣州中概股的「大航海」時代
    觀潮:中概股的市場表現如何? 《戰略與套利:海外中概股回歸與上市之路》一書中指出,被境外市場認可的「優等生」,往往有著這樣幾個特點:處於行業或細分領域的領先位置,成功在境外上市並獲得認同,有著良好的估值水平等。 廣州的中概股是否「優等生」?
  • 網易京東二次上市,背後是中概股的Plan B
    其實,有關中概股回歸的消息接連不絕,其背後是瑞幸咖啡「造假門」誘發的信任危機,導致美國資本市場監管趨嚴、審視的目光越來越不友好。而在涉華退市法之下,中概股能否獨善其身,還得先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回歸之後,市值再上一個臺階二次上市的一個好處,是可以為企業戰略儲備糧草。
  • 普華永道廣州分所主管合伙人何國輝:中概股回歸帶來大利好見證中國...
    原標題:普華永道廣州分所主管合伙人何國輝:中概股回歸帶來大利好見證中國企業飛速發展   穩金融、穩投資是「六穩」的重要內容。
  • 華興證券:2021年將有更多中概股回歸,做空機構並非是必勝一方
    熔斷潮、瑞幸暴雷、新能源汽車股群星閃耀、做空機構一次次發起猛烈攻勢等等一幕幕也還歷歷在目。與此同時,伴隨著監管趨嚴,中概股也迎來了回歸港股和A股的浪潮。 2021年已經如約而至,中概股又將會面臨什麼樣的前景?2020年的中概股熔斷潮、IPO潮,以及增發潮又是怎麼回事?投資者面對亂局又該何以自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