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迎中概股回流 市場生態大變遷

2020-12-16 騰訊網

時代周報記者 黃嘉祥 發自深圳

2020年以來,瑞幸咖啡(LK.NASDAQ,已退市)造假事件讓存在已久的中概股信任危機再度爆發。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概股回歸已成趨勢,更多的中概股正在回歸港股或A股二次上市的路上。

在這一輪中概股回歸潮中,經過IPO制度系列改革後的港交所贏得先機。隨著新經濟公司不斷赴港上市,疊加中概股的回歸,港股市場生態亦在發生變遷,「新經濟」成色愈發明顯。

回歸潮起

6年前,因同股不同權問題存在分歧,阿里巴巴遠赴美國上市,這也成為港交所與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多年來無法釋懷的遺憾。

為了不再錯失更多新經濟公司,李小加帶領港交所開啟長達數年的改革之路。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修訂後的《主板上市規則》生效。新制定的《主板上市規則》新增內容包括容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來港上市,以及新設便利第二上市渠道接納大中華及海外公司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的地點。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敲鐘,6年前的遺憾得以彌補。

跨入2020年,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持續發酵,美國監管層多次釋放收緊信號,美國參議院今年5月通過了《外國公司控股責任法案》,如果在美上市公司不能連續3年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要求,將被禁止交易,並要求美股公司應披露是否被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同時大幅提高中資企業赴美上市門檻。

「中國規定審計底稿不能帶出境外,而美國又要求查看審計底稿,其實對中概股是個死結。」中泰國際分析師顏招駿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在中美新形勢下,中概股開啟了一輪迴歸熱潮。

6月11日,丁磊在杭州完成網易在港二次上市的「雲敲鑼」儀式,敲響了2020年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第一記鑼聲。7天後,6月18日,京東在17歲生日這一天回港二次上市,總計募集資金298億港元,刷新了港交所2020年的融資紀錄。

不僅如此,還有更多中概股正在回歸的路上。

11月9日,新東方(EDU.NYSE/09901.HK)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是這一輪中概股回歸潮中首隻在港二次上市的教育股。憑藉1190港元的發行價,新東方成為首隻千元港股。上市當天,新東方終報1365港元,市值達2305億港元,成為史上「最貴港股」。

此外,今年以來,市場上還多次傳出百度(BIDU.NASDAQ)、攜程(TCOM.NASDAQ)等中概股有意回港二次上市的消息。

「中概股回歸香港二次上市,這是一個合理的選擇。」科律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亞洲資本市場負責人蔡華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港交所2018年對上市制度進行改革,放寬了二次上市的規定,允許大中華地區的高科技企業到香港二次上市,香港本身伸出了橄欖枝;另一方面,目前美國資本市場對中概股反應比較冷淡。

「一方在推,另一方在拉,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頭部中概股回歸香港二次上市是一個自然的選擇,而且香港投資者本身對有些中國企業比美國投資者更為熟悉。」蔡華稱。

在第十一屆瑞信中國投資論壇上,瑞信中國香港研究兼中國股票策略主管黃翔也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美國監管採取較為嚴苛態度的背景下,中概股回歸香港和A股二次上市已成為一個大趨勢,而回港二次上市在法規等各方面更加順暢,阿里巴巴完成香港二次上市後,可以明顯看到,其他中概股也在跟著走回港二次上市這條路,未來還會有更多中概股回流。

持續改革迎中概股

為了吸引更多新經濟公司IPO和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港交所也在持續推進改革。

繼2018年港交所力排眾議,允許採用個人股東持有特殊股票全架構的公司在香港上市之後,港交所也擬將這一制度擴大至「企業版」,即擁有特殊投票權的股東範圍從個人擴大至企業或法團實體。

2月,港交所向市場重新推出「企業版」同股不同權諮詢方案。港交所在諮詢文件中提及,適用企業版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公司,除了科技企業外,還包括利用科技打造出創新生態圈的金融服務巨頭。

據港交所統計,2010―2019年11月間,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在美國上市的內地發行人中,42%為有法團身份的不同投票權受益人。港交所還表示,截至2019年11月,中國前50大非上市獨角獸公司中,有42家大股東都是發展成熟的上市公司,這42家公司的合計估值高達5400億美元,相當於港股當前市值的12%,是否接納「企業版」同股不同權將影響到這些公司未來的上市地點選擇。

不過,「企業板」同股不同權也備受爭議。從港交所10月30日發布的諮詢結果來看,諮詢文件共接獲65份回應意見,其中69%同意,31%反對。基於此,最終諮詢結果只保留了部分方案。新豁免安排下,採用企業版同股不同權的合資格發行人,可在港申請第二上市,但未允作第一上市要求。

這也意味著,未來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將更加便捷。

另一方面,今年5月,恒生指數公司進行重大調整,宣布同股不同權及第二上市公司正式被納入恒生指數、國企指數選股範疇。8月14日,恒生指數公司公布最新一期指數檢討結果,阿里巴巴、小米集團和藥明生物獲納入恒生指數。這是同股不同權及第二上市公司首次被納入恒生和國企指數的選股範疇。

對於港交所和港股市場而言,中概股的回歸無疑是一場大機遇。

廣發證券在港股2020年中期策略中預判,「市場生態大變遷」將成為港股長期的投資主題。隨著恆指選股新規改革、中概股加速回歸潮的到來,港股市場將迎來「源頭活水」「新老交替」的產業結構,為中長期估值抬升打下堅實基礎。

實際上,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港股生態已然發生變化。港交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自上市新規實施以來,84家新經濟公司(包括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已在香港上市,共募集3023億港元。從結構上來看,新經濟公司首發募資額佔比從2016年的15.2%上升至50%;且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相關焦點

  • 中概股龍頭扎堆回流 港股市場將迎來「華麗轉身」
    (原標題:摩根大通私人銀行亞洲執行總裁兼亞洲股票策略部主管鄭子豐:中概股龍頭扎堆回流 港股市場將迎來「華麗轉身」)
  • 又一美國利空傳來,中概股加速撤退,港交所為何能成資本敦刻爾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港交所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高光時代。港交所——中概股「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終點。美股市場上對中概股的偏執和不滿的火藥桶終於要爆炸了,導火索是瑞幸咖啡作假。很快,這一家企業的違規行為,幾乎讓所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都成了被殃及的池魚:做空機構如餓狼般窮追不捨,恨不得再打趴下一家中概股分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相關官員也公開表態,不要碰「中概股」。隨後,美方高效出臺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業內人士指出,該方案幾乎是為「中概股」企業量身定製。
  • 港交所迎中概股上市潮 富途帶你前瞻誰將是2020年「新股王」?
    或許我們可以先摸個底,看看今年港股市場到底有哪些新股值得期待。阿里開啟中概股赴港潮 誰將成為「新股王」?阿里巴巴回港上市後,港交所進一步成為新科技巨頭IPO的港灣。越來越多新經濟公司、同股不同權公司、海外上市中資公司等追隨其步伐,選擇赴港上市。今年伊始,已經有不少知名公司被傳將登陸港交所,角逐港股「新股王」的稱號。1.
  • 中概股萬國數據回流香港 市場認知不足首日僅小漲
    原標題:中概股萬國數據回流香港,市場認知不足首日僅小漲   第三方數據中心服務商、中國網際網路數據中心(IDC)
  • 中概股回歸潮下港交所將成大贏家 中企赴美IPO或進入低潮期
    蔚來董事長李斌也透露,具備在中國資本市場IPO的可能性;樂信CEO肖文杰在近日的財報會議交流中也提到,公司在研究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可能性。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搜狐科技採訪時表示,回歸是中概股企業趨利避害的必然選擇,預計中概股「歸國潮」或將來臨。他認為,更多新經濟公司回到港股市場,不僅有助於盤活國內股市,還能提高整個市場上市公司的質量。
  • ...港交所暴漲千億 14萬億中概股歸港潮湧,BAT等十大巨頭望齊聚...
    在李小加任行政總裁的最後一年,港交所或迎來新一輪改革成果,此前中概股瑞幸造假可能只是一個導火索,14萬億市值的中概股歸港浪潮湧動,網易、京東以及早前歸來的阿里巴巴僅佔了其中4成,港交所未來的機遇不言而喻。
  • 百度、B站們開啟2021中概股新一輪海歸潮
    然而近兩年來,美股市場對中國企業的友善度飛速下降。同時,國內股市,無論港交所還是A股市場,都對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大開方便之門。在一拒一迎之間,越來越多的中概股紛紛展開行動,謀求登陸國內股市。 當時間跨越到2021年,這波中概股回歸的熱潮,還在肉眼可見地不斷升溫。
  • 珊珊碎碎念:中概股陸續回歸 港交所股價節節升
    港資股,尤其是本地地股,當中華人置業(00127)更於午市突飈升逾25%,受資金推動下,恆指於下午見明顯升勢。全日最終日收市報24770點,升404點,總成交額1348.66億元。上周四(4日)打算以認沽證部署港交所(00388),惜於上周五港交所隨市上揚,相信無特別原因,只因大市上行,以及有消息指電商平臺京東後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於周一(8日)進行公開招股,18日上市。又多一隻中概股在港上市,難怪港交所股價節節上升。
  • 中概股回歸的「難言之隱」
    閘口被打開之後,中概股有了新的融資渠道,大批的網際網路企業開始赴港上市:2018年7月份,小米成為港交所首家同股不同權架構的企業;2018年9月份,王興帶領美團點評登陸港交所;2019年11月份,阿里巴巴在港交所掛牌,成為新規實施後首家同時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公司……同時被證明的還有港交所的融資能力。
  • 廣州中概股的「大航海」時代
    但繁榮背後,在海外掀起浪花朵朵時,廣州中概股經歷了怎樣的「大航海時代」?其市場表現到底如何?又遭遇了怎樣的「暗礁」? 潮起:趕海外的企業創造多個第一 「只有我們站在紐交所揮錘的那一刻,他們(西方國家)才能真正看到你、認可你、尊重你。」
  • 2020年是中概股回歸元年
    來源:新浪博客2020年是中概股回歸元年——港交所贏得中概股回歸先機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 董登新教授中概股回歸,既是機遇,也是挑戰2020年註定是中概股回歸元年。兩個原因:第一,早在2018年,港交所和中國證監會就已作好中概股回歸的通道設計;第二,美國對華為及中國高科技的無底線、赤裸裸打壓,已經嚴重波及中概股的生存,目前中概股在美國掛牌的成本與風險被數倍放大,甚至可能面臨集體摘牌的風險。
  • 金山雲逆勢IPO,京東網易百度等中概股「敦刻爾克大撤退」
    其他被傳二次上市的中概股還有攜程、百度等等。港交所回應稱,我們一向不評論個股,香港交易所歡迎所有合規公司來港上市。2020年1月,即已有攜程、網易與港交所展開初步討論的消息流出,並帶動兩家公司股價上漲。國內最大OTA、第二大遊戲公司、電商巨頭的回歸,將形成阿里巴巴回歸之後又一巨大示範效應,引領中概股回歸浪潮。
  • 為什麼不回 A 股?中概股回歸關鍵 20 問
    與此同時,港交所裡的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騰訊、阿里、美團等,市值屢創新高。時局動蕩未沒能影響市場對它們的追捧。這為更多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回歸提供了信心。 更多重要的中國公司將在香港上市已是既定事實。我們整理了 20 個問題來理解這個趨勢。 1.有多少中概股有資格回港二次上市?
  • 中概股回歸,香港的「贏家」故事
    更可以理解為,相較於美股的價值評判體系,港股對於公司的優勢點更在於對企業業務面的價值衡量和判定,基於此的一個數據是,早在2018年,中國內地資金就已經成為港股市場外來投資交易者的最主要來源(佔據12%),而依託於國內投資者的認知,中概股更能輕鬆獲得更高的市盈率加持。
  • 李想的理想,攜程的歸程,中概股去留之間的從容
    此外,市場上也有小鵬汽車、陸金所等即將赴美上市的消息。與此同時,市場傳聞稱在線票務服務商攜程網計劃從美股退市,中概股「回歸」的話題牽動著投資者的神經。今年以來,同為中概股的網易和京東已經在香港交易所實現二次上市。有人「星夜赴考場」,有人「辭官歸故裡」。
  • 中信證券:瑞幸事件或加速中概股回歸 港股市場將成首選
    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曝光後,多家中概股遭做空,疊加疫情衝擊和中美摩擦,信任危機重現,中概股回歸潮或將來臨。私有化退市及VIE架構拆除耗時長、成本高,未來港股市場料將成為中概股回歸的首選。同時,恒生指數也將迎來五月檢討,或下調金融權重並允許納入同股不同權及二次上市企業。
  • 「中概股大盤點」:激蕩起伏30年,中概股在追捧和獵殺中漸漸成長
    但是仍要看到,箇中企業在美股「渾水摸魚」,不僅自己惹禍上身,還敗壞了中概股的名譽。如今《外國公司問責法》、納斯達克也申請修改上市規則,加強對上市公司的資格審計,海外監管趨於嚴苛下美股市場充斥著對中概股的敵意。中概股走過輝煌,穿過泥濘,這一路的成長,精彩的故事還在繼續譜寫。
  • 中概股回歸爭鋒:誰更容易勝出?——專訪老虎證券CEO巫天華
    談及今年湧現的新一輪中概股回歸,巫天華從投行一線的角度,進行了觀察解讀。 「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潮的出現,最重要的因素是港交所的搭臺,其對上市規則的重大改革,為中概股公司回歸搭好了梯子。」在他看來,市場上認為的中美關係環境改變、兩地市場估值的不同、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等影響或是推動中概股回歸的因素,實際上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大,相對於港交所搭建的平臺和公司自身的意願而言,這些影響因素都是次要的。 「事實上,瑞幸咖啡事件最大的影響,是導致了董監高責任險的保險費大額提高。
  • 網易通過港交所聆訊 再引中概股回歸潮?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網易通過港交所聆訊 再引中概股回歸潮?網易公司正在中金、瑞銀和JP摩根護持下籌謀在香港二次上市。港交所披露的聆訊後文件並沒有公布具體的募資額,但此前香港媒體報導稱網易計劃此次籌資20億至30億美元(約156億至234億港元)。
  • 網易京東二次上市,背後是中概股的Plan B
    對此,網易公開回應「不予置評」,京東較早也回應「不予置評」,不過表示618將會有「大動作」。這不是兩家公司第一次傳出赴港IPO的傳聞。兩個月前就有消息稱京東已聘請瑞銀和美銀安排赴港二次上市的事宜,而在2020年5月初網易也傳出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