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商韜略
文 | 華商韜略 張偉
7月14日,據路透社引援美國國務院一名資深官員稱,川普政府計劃單方面取消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與中國證監會、中國財政部,在2013年籤署的一份執法合作諒解備忘錄(簡稱為「備忘錄」)。
在這份關於中美會計跨境執法合作的備忘錄中,中方同意按照相關流程向美國證監會和PCAOB提供經審核不涉及國家秘密的審計底稿。
種種不確定,會進一步加速像阿里巴巴這樣中國企業回歸國內市場。
相較而言更為優質的港交所,將成為大國博弈中的受益人。
【1】
2019年11月26日,港交所抬出了「鎮店之寶」——重超200公斤的銅鑼,作為阿里重返香港上市的敲鑼儀式上的器具,來表達對阿里的歡迎。彼時,媒體將這一時刻稱為歷史罕見。
只是,這一場景在2020年的上半年頻繁上演。先是網易、後有京東登陸港交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港交所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高光時代。
港交所——中概股「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終點。
美股市場上對中概股的偏執和不滿的火藥桶終於要爆炸了,導火索是瑞幸咖啡作假。
很快,這一家企業的違規行為,幾乎讓所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都成了被殃及的池魚:做空機構如餓狼般窮追不捨,恨不得再打趴下一家中概股分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相關官員也公開表態,不要碰「中概股」。
隨後,美方高效出臺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業內人士指出,該方案幾乎是為「中概股」企業量身定製。在這一嚴苛的框架下,中概股企業幾乎是被刀架在了脖子上。
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不少中概股企業萌生退意。
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在陸家嘴論壇這樣詮釋中概股的「退市潮」:「中概股中少數企業想通過主動的私有化從紐約交易所退市,再尋找其他地方二次上市。」
但可供中概股選擇的其他地方並不多。
甚至從某種意義而言,港交所可能是唯一符合這些高科技企業預期的成熟資本市場的交易場所。在這場「中概股」大撤退的浪潮中,地處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市場化程度極高的港交所是這場大撤退的終點。
【2】
香港的股票交易,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英國殖民者不僅輸出了大量的紡織品,也帶來了股票這一全新的資本交易方式。
但真正讓香港的股票市場成為氣候的是在1949年之後,遠東金融中心從上海向香港的遷移。上海的大亨、金融家們帶著大量的黃金、美鈔來到香港這片彈丸之地。
熱錢沸騰翻滾,也帶來了資本交易的繁榮。股市的繁榮,也催生了股票交易所的擴張發展。
1969年,在美國學習工商管理碩士的李福兆(後當選為聯交所首任主席),回到香港創辦了遠東交易所。這也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由華人創辦的股票交易所。隨後,金銀會和九龍會也相繼成立。
連同之前的香港股票交易協會,香港進入了「四會並立」的全新格局。
「四會並立」一方面打破了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讓投資者擁有了更多的選擇;另一方面彼此之間的無序競爭也醞釀積累了大量的風險。1973年香港股市的崩盤,是香港股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股災」。這場股災是「四會並立」惡性競爭埋的結果。
1973年,香港股市毫無徵兆地開始暴跌。幾個月內,恆指從1774點狂瀉至400點,一年後又跌到了177點,九成市值蒸發,大量投資者破產。香港股市經歷了從巔峰到谷底的巨震。
這場股災也改變了香港股票交易所「四會並立」的格局。1986年,四大交易所在1986年選擇合併,創立了港交所的前身——香港聯合交易所。
1986年4月2日,聯合交易所開始運作,並成為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一個新時代。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交易廣場,採用電腦輔助交易系統進行證券買賣。1986年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
聯交所的成立,是香港證券市場日臻成熟的標誌。經歷過1998年金融危機、對戰過國際金融空頭巨鱷魚,在真金白銀的搏殺中,港交所不僅培養了大批一流的金融從業人員,也在政策法規等方面實現與世界先進資本市場的接軌。背靠大陸全方位的大力支持,香港金融市場也走上快速發展的快車道。
2000年3月,聯交所與期交所實行股份化後,與結算公司一起合併於香港交易所旗下。同年6月,香港交易所以介紹形式在自家掛牌上市。等到了2006年,香港股市的日均成交額已從起初的不足5億,激增至日均300億;市值也從90年代初的1萬億,突破至10萬億。
這也意味著,無論是從體量還是交易規模上,港交所都成功躋身世界一流股票交易所的行列。從某種意義而言,港交所的繁榮,是香港經濟乃至中國經濟的一面鏡子。
曾幾何時,優質中國企業將登陸納斯達克市場視為成功的起點,港股確實被冷落了。但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幻,中概股的持續回流撤退,港交所也勢必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