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美國利空傳來,中概股加速撤退,港交所為何能成資本敦刻爾克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華商韜略

文 | 華商韜略 張偉

7月14日,據路透社引援美國國務院一名資深官員稱,川普政府計劃單方面取消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與中國證監會、中國財政部,在2013年籤署的一份執法合作諒解備忘錄(簡稱為「備忘錄」)。

在這份關於中美會計跨境執法合作的備忘錄中,中方同意按照相關流程向美國證監會和PCAOB提供經審核不涉及國家秘密的審計底稿。

種種不確定,會進一步加速像阿里巴巴這樣中國企業回歸國內市場。

相較而言更為優質的港交所,將成為大國博弈中的受益人。

【1】

2019年11月26日,港交所抬出了「鎮店之寶」——重超200公斤的銅鑼,作為阿里重返香港上市的敲鑼儀式上的器具,來表達對阿里的歡迎。彼時,媒體將這一時刻稱為歷史罕見。

只是,這一場景在2020年的上半年頻繁上演。先是網易、後有京東登陸港交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港交所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高光時代。

港交所——中概股「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終點。

美股市場上對中概股的偏執和不滿的火藥桶終於要爆炸了,導火索是瑞幸咖啡作假。

很快,這一家企業的違規行為,幾乎讓所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都成了被殃及的池魚:做空機構如餓狼般窮追不捨,恨不得再打趴下一家中概股分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相關官員也公開表態,不要碰「中概股」。

隨後,美方高效出臺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業內人士指出,該方案幾乎是為「中概股」企業量身定製。在這一嚴苛的框架下,中概股企業幾乎是被刀架在了脖子上。

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不少中概股企業萌生退意。

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在陸家嘴論壇這樣詮釋中概股的「退市潮」:「中概股中少數企業想通過主動的私有化從紐約交易所退市,再尋找其他地方二次上市。」

但可供中概股選擇的其他地方並不多。

甚至從某種意義而言,港交所可能是唯一符合這些高科技企業預期的成熟資本市場的交易場所。在這場「中概股」大撤退的浪潮中,地處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市場化程度極高的港交所是這場大撤退的終點。

【2】

香港的股票交易,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英國殖民者不僅輸出了大量的紡織品,也帶來了股票這一全新的資本交易方式。

但真正讓香港的股票市場成為氣候的是在1949年之後,遠東金融中心從上海向香港的遷移。上海的大亨、金融家們帶著大量的黃金、美鈔來到香港這片彈丸之地。

熱錢沸騰翻滾,也帶來了資本交易的繁榮。股市的繁榮,也催生了股票交易所的擴張發展。

1969年,在美國學習工商管理碩士的李福兆(後當選為聯交所首任主席),回到香港創辦了遠東交易所。這也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由華人創辦的股票交易所。隨後,金銀會和九龍會也相繼成立。

連同之前的香港股票交易協會,香港進入了「四會並立」的全新格局。

「四會並立」一方面打破了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讓投資者擁有了更多的選擇;另一方面彼此之間的無序競爭也醞釀積累了大量的風險。1973年香港股市的崩盤,是香港股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股災」。這場股災是「四會並立」惡性競爭埋的結果。

1973年,香港股市毫無徵兆地開始暴跌。幾個月內,恆指從1774點狂瀉至400點,一年後又跌到了177點,九成市值蒸發,大量投資者破產。香港股市經歷了從巔峰到谷底的巨震。

這場股災也改變了香港股票交易所「四會並立」的格局。1986年,四大交易所在1986年選擇合併,創立了港交所的前身——香港聯合交易所。

1986年4月2日,聯合交易所開始運作,並成為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一個新時代。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交易廣場,採用電腦輔助交易系統進行證券買賣。1986年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

聯交所的成立,是香港證券市場日臻成熟的標誌。經歷過1998年金融危機、對戰過國際金融空頭巨鱷魚,在真金白銀的搏殺中,港交所不僅培養了大批一流的金融從業人員,也在政策法規等方面實現與世界先進資本市場的接軌。背靠大陸全方位的大力支持,香港金融市場也走上快速發展的快車道。

2000年3月,聯交所與期交所實行股份化後,與結算公司一起合併於香港交易所旗下。同年6月,香港交易所以介紹形式在自家掛牌上市。等到了2006年,香港股市的日均成交額已從起初的不足5億,激增至日均300億;市值也從90年代初的1萬億,突破至10萬億。

這也意味著,無論是從體量還是交易規模上,港交所都成功躋身世界一流股票交易所的行列。從某種意義而言,港交所的繁榮,是香港經濟乃至中國經濟的一面鏡子。

曾幾何時,優質中國企業將登陸納斯達克市場視為成功的起點,港股確實被冷落了。但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幻,中概股的持續回流撤退,港交所也勢必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窗口。

相關焦點

  • 金山雲逆勢IPO,京東網易百度等中概股「敦刻爾克大撤退」
    與此同時,一場中概股逃離美國、回歸港交所二次上市的「浪潮」正在醞釀當中。5月5日,據彭博社報導,網易(Nasdaq:NTES)已秘密提交在香港二次上市的申請,已經與顧問進行了溝通,最快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二次上市。另據IFR報導,網易可能考慮通過在港上市最多籌資20億美元。
  • 港交所迎中概股回流 市場生態大變遷
    時代周報記者 黃嘉祥 發自深圳 2020年以來,瑞幸咖啡(LK.NASDAQ,已退市)造假事件讓存在已久的中概股信任危機再度爆發。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概股回歸已成趨勢,更多的中概股正在回歸港股或A股二次上市的路上。
  • 中概股回歸潮下港交所將成大贏家 中企赴美IPO或進入低潮期
    在瑞幸財務造假催化之下引發的中概股做空潮,以及美國監管機構在底稿審計、上市規則等加強監管的情況下,遭遇退市危機和信任危機的中概股再掀回歸潮。6月11日,網易正式在港交所掛牌,首日收盤漲近6%,次日略有下跌,市值超過4400億港元。此外,京東也將在「618購物節」在港二次上市,百度、拼多多等多家中概股亦傳出在港上市的消息。
  • 為什麼不回 A 股?中概股回歸關鍵 20 問
    3.為何中概股 2019 年年底開始回港二次上市? 阿里巴巴最初計劃上市時首選是香港,但因港交所當時不允許同股不同權,只好轉向美國。 阿里巴巴的美國 IPO 最終成為當時史上最大的 IPO。2014 年 8 月,港交所痛失阿里巴巴後發布《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概念文件》,徵詢各方意見,但最終並未允許同股不同權,改革擱淺。
  • 中信證券:瑞幸事件或加速中概股回歸 港股市場將成首選
    在市場的信心本就偏弱的情況下,瑞幸、好未來等黑天鵝事件進一步引發海外投資者對中概股的不信任。海外機構針對中概股的做空行為不乏多例,主要原因有:1)不少海外投資者對中概股了解甚少,美國會計合規監管趨嚴;2)適時做空的時間節點;3)中概股中的確存在一些「劣幣」;4)做空輿論可以引發投資者的「囚徒困境」。
  • ...港交所暴漲千億 14萬億中概股歸港潮湧,BAT等十大巨頭望齊聚...
    在李小加任行政總裁的最後一年,港交所或迎來新一輪改革成果,此前中概股瑞幸造假可能只是一個導火索,14萬億市值的中概股歸港浪潮湧動,網易、京東以及早前歸來的阿里巴巴僅佔了其中4成,港交所未來的機遇不言而喻。
  • 中概股回歸的「難言之隱」
    何況在渾水之後迅速出現了幾十家做空中概股的機構,逐漸為中概股貼上了「財務造假」的標籤。而瑞幸就像是落在火藥桶上的一顆小火星,中概股原本面臨的還只是被汙名化的隱憂,眼下已然演化成了海外機構對中概股的信任危機。以至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克萊頓在4月份直接警告:「因為信息披露問題,投資者近期在調整倉位時,不要將資金投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
  • 2020年是中概股回歸元年
    2020年註定是中概股回歸元年。兩個原因:第一,早在2018年,港交所和中國證監會就已作好中概股回歸的通道設計;第二,美國對華為及中國高科技的無底線、赤裸裸打壓,已經嚴重波及中概股的生存,目前中概股在美國掛牌的成本與風險被數倍放大,甚至可能面臨集體摘牌的風險。
  • 「中概股大盤點」:激蕩起伏30年,中概股在追捧和獵殺中漸漸成長
    這不啻於對中概股是當頭一棒,宜早不宜遲,就中概股裡的南郭先生而言,這一棒遲早要來的。據國盛證券證券統計,2010年至今有50家中概股遭遇海外沽空。2010-2012年是中概股做空潮。美國證監會後來也對新東方啟動調查,結果一切安好,後續公司股價還迎來一波漲幅。阿里巴巴、拼多多、京東等大型中概股也遭遇過空頭襲擊,不過始終無法撼動這些「巨無霸」。像阿里、拼多多這類好命公司不多,大部分被做空企業遭遇空頭攻擊過後,一地雞毛。
  • 李想的理想,攜程的歸程,中概股去留之間的從容
    5月2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簡稱「法案」)。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從法案以及美國國會有關人士的言論看,該法案的一些條文內容直接針對中國,而非基於證券監管的專業考慮,我們堅決反對這種將證券監管政治化的做法。這一系列的操作,讓中概股公司有「山雨欲來」之感。
  • 網易京東二次上市,背後是中概股的Plan B
    兩個月前就有消息稱京東已聘請瑞銀和美銀安排赴港二次上市的事宜,而在2020年5月初網易也傳出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的消息。其實,有關中概股回歸的消息接連不絕,其背後是瑞幸咖啡「造假門」誘發的信任危機,導致美國資本市場監管趨嚴、審視的目光越來越不友好。而在涉華退市法之下,中概股能否獨善其身,還得先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 百度、B站們開啟2021中概股新一輪海歸潮
    同時,國內股市,無論港交所還是A股市場,都對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大開方便之門。在一拒一迎之間,越來越多的中概股紛紛展開行動,謀求登陸國內股市。 當時間跨越到2021年,這波中概股回歸的熱潮,還在肉眼可見地不斷升溫。
  • 中概股回歸爭鋒:誰更容易勝出?——專訪老虎證券CEO巫天華
    談及今年湧現的新一輪中概股回歸,巫天華從投行一線的角度,進行了觀察解讀。 「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潮的出現,最重要的因素是港交所的搭臺,其對上市規則的重大改革,為中概股公司回歸搭好了梯子。」巫天華:在我看來,港交所在前搭臺,其新的規則降低了上市門檻,令公司的決策難度降低了很多,這是中概股回歸很重要的一個推動因素。 港交所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在它失去了阿里巴巴這樣一單大項目之後,開始做出很大的反省。
  • 美國強化對中概股監管 這次需要擔憂嗎?
    來源:秦朔朋友圈原標題:美國強化對中概股監管,這次需要擔憂嗎?今年4月、5月可謂是中概股的「至暗時刻」,在激化的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衝突的背景下,一邊是「瑞幸事件」餘波未平,另一邊又是美國持續收緊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ADR)的監管,甚至傳出要禁止美國大學捐贈基金等投資中概股。
  • 珊珊碎碎念:中概股陸續回歸 港交所股價節節升
    港資股,尤其是本地地股,當中華人置業(00127)更於午市突飈升逾25%,受資金推動下,恆指於下午見明顯升勢。全日最終日收市報24770點,升404點,總成交額1348.66億元。上周四(4日)打算以認沽證部署港交所(00388),惜於上周五港交所隨市上揚,相信無特別原因,只因大市上行,以及有消息指電商平臺京東後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於周一(8日)進行公開招股,18日上市。又多一隻中概股在港上市,難怪港交所股價節節上升。
  • 廣州中概股的「大航海」時代
    觀潮:中概股的市場表現如何? 《戰略與套利:海外中概股回歸與上市之路》一書中指出,被境外市場認可的「優等生」,往往有著這樣幾個特點:處於行業或細分領域的領先位置,成功在境外上市並獲得認同,有著良好的估值水平等。 廣州的中概股是否「優等生」?
  • 中概股回歸,香港的「贏家」故事
    鏡頭回到2019年阿里現場,彼時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就曾在現場感嘆,「阿里都回來了,有理由相信那些漂泊在外的中概股會回來。」在如今二次回港上市的如今,他的話已成為現實。不過,相較於上市本身,外界更能關心的是,在這個敏感時刻,回港上市能為這些企業帶來什麼?
  • 中概股龍頭扎堆回流 港股市場將迎來「華麗轉身」
    我也注意到一個現象,很多ADR(美國存託憑證)的股東都有興趣把他們的ADR轉換成在香港的股票,大家對這些在香港上市的科網股信心很大。如果未來香港市場的交投量達到該股總交投比例的55%,香港將成為這些股票的主要上市地,將加快這些股票未來進入港股通的進程。《21世紀》:你認為網易京東等大型中概股回歸對於港股市場帶來哪些深遠影響?
  • 網易通過港交所聆訊 再引中概股回歸潮?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網易通過港交所聆訊 再引中概股回歸潮?網易公司正在中金、瑞銀和JP摩根護持下籌謀在香港二次上市。港交所披露的聆訊後文件並沒有公布具體的募資額,但此前香港媒體報導稱網易計劃此次籌資20億至30億美元(約156億至234億港元)。
  • 港交所迎中概股上市潮 富途帶你前瞻誰將是2020年「新股王」?
    2019年,對於港交所而言仍是特別的一年:新制改革1周年,阿里巴巴順利回歸成年度「新股王」;IPO募資淨額突破2700億港元,繼續登頂全球榜首;164隻新股上市,阿里、中煙香港、百威亞太等大型IPO輪番登場;單只新股1441倍最高超購,首日最高超218%漲幅,打新紅利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