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修長城抵禦匈奴,卻命趙佗南徵百越?原來北伐無法滿足這...

2020-12-26 騰訊網

秦始皇東掃六國,一統天下,成為萬人敬仰的千古一帝,其文治武功之盛更是無人可及。網上常有人戲稱如果秦始皇知道中亞和西歐的存在,肯定會揮兵西進,一統寰宇。其實這種話不足信,就拿匈奴來說,秦始皇明明知道他們的存在,卻並沒有消滅他們,相反卻建造長城,用來抵禦外族的入侵。

秦始皇像

秦始皇為何要修長城抵禦匈奴?

是因為秦國立國之初沒有實力和匈奴抗衡嗎?當然不是!秦軍剛剛兼併六國後,兵威正盛,秦始皇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攻佔河套、九原等地,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秦始皇這才命令蒙恬屯兵戍邊,將秦、趙、燕等國的長城相連,形成了抵禦外族兩千年之久的萬裡長城。

是因為秦始皇固守中原,不願向外擴張嗎?當然也不是!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挾統一中原之威,欲進一步開疆拓土,秦始皇任屠睢為主將,趙佗、任囂為副將,率50萬大軍南下徵戰百越,擴地千裡,直抵南海。

萬裡長城

此時的秦國東面臨海,西部最大的勢力義渠也早被先祖所滅,唯北有匈奴、南有百越是秦國僅存的兩大威脅。百越的越民向來溫和,歷來沒有北侵中原的先例,而匈奴卻趁中原戰亂之際,屢次南侵,甚至可從河南地直接南下,威脅秦朝都城鹹陽的安全。然而在此背景下,秦始皇仍然選擇了建造長城抵禦匈奴,卻南徵百越,不由得讓人費解。

蒙恬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匈奴和百越的民族特性及地理環境,原因也不難猜到,我認為和南徵相比,秦始皇不選擇北伐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北伐短時間內無法擴充疆土

和中原諸侯國不同,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沒有固定的城池,而是在廣袤的草原上不斷的遷移。自蒙恬攻略河南地之後,匈奴從不敢與秦軍直接交鋒,但會憑藉強大的騎兵不斷侵擾秦軍。而秦國的軍隊大多都是以步兵為主,用步兵去打騎兵肯定是鞭長莫及。一旦出現敗績,匈奴便立刻遠遁,秦軍無法傷其根本。而攻略的土地沒有城池可以固守,塞外又無天險阻隔,主場作戰的匈奴則可以一邊打仗一邊放牧,長期下去必會拖垮秦國。

秦朝疆域

2、北伐難以獲得財富

匈奴以放牧為生,地廣人稀,除了牛、羊、馬根本沒有其他的財富,否則匈奴也不會三天兩次的打劫中原邊境了。和匈奴作戰,除了經濟損失,絲毫得不到任何回報,即便深入匈奴內地,也無法判斷匈奴居無定所的具體位置,能得到的牛羊馬肯定也彌補不了戰爭的損失。相反,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等奢侈品名聞天下,秦始皇也不免打起這些財富的注意。

攻打匈奴

3、北伐成本太高,當前經濟無法支撐

前面也說了,要想對抗匈奴,步兵肯定無濟於事,即便取得勝仗,也無法擴大戰果,因此要想徹底擊潰匈奴,必須組建騎兵。而培養一個騎兵的成本是非常大的,首先就是馬匹不足,鼓勵農民養馬必定會造成產出的糧食下降;其次組建騎兵又需要徵兵擴大軍隊規模,和農忙耕種、戰時上陣的普通士兵不同,不善騎馬的中原人需要長期訓練才能和匈奴騎兵抗衡;最後,一旦北伐,匈奴具有廣袤的戰略縱深,那麼漫長的補給線必然需要雄厚的經濟支撐。參照一下漢朝,集三代財富才敢與匈奴決戰,而僅僅漠北大戰就幾乎將充盈的國庫一次掏空。

匈奴兵

綜合來看,北伐的成功率及收益遠低於南徵,秦始皇應該也是打算在徵服百越之後,積累財富再一勞永逸的解決匈奴之患,在此之前,成本較低的修築長城便成了必然的選擇。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為什麼修長城?有人說與盧生有關,其實不然
    秦始皇為什麼修長城?誰知道在那個極不發達的年代,搞這麼大工程意味著什麼,作為剛剛一統天下的皇帝,再沒有誰比秦始皇更明白,這樣做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那為什麼還要這樣做?
  • 秦始皇為何要修長城?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看到氣勢磅礴的長城,總會想起那位耗費巨大民力修建長城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我國現存的萬裡長城遺址主要是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最早的長城是春秋時期楚國修建的方城,用以抵禦各諸侯國的入侵,效果頗佳,其後齊國、燕國、趙國等各諸侯國爭相效仿。秦國迅速崛起,憑藉著強大的武力而橫掃六合,最終一統天下。
  • 秦始皇為何寧願修長城也不打匈奴?如今才知道他有多英明!
    在我國秦漢時期匈奴一直南下進犯,當時只有秦朝大將軍蒙恬能夠大敗匈奴,當時秦始皇統一六國,秦軍士氣正盛,蒙恬將軍不僅攻下河套,還將匈奴趕回了老家,儘管如此匈奴是遊牧民族戰鬥力很強,因此他們隨時都可能捲土重來,但是秦始皇卻沒有讓蒙恬乘勝追擊,而是開始大修長城,轉攻為守。
  • 秦國平百越,秦始皇一個舉動勝過數十萬秦軍?
    或許在大家認知當中,戰國時期,只有戰國七雄,但是殊不知南有百越,北有匈奴,這兩個外族嚴重威脅到了此時的秦國,不過秦國卻與匈奴已經有過百年交手,可謂之是知己知彼,但是百越和秦國之間曾經有大山和楚國相隔,沒有多少接觸,但是作為曾經威脅到楚國福地的民族,此時的秦國自然會有百般戒備,如今楚國已經拿下,原楚國與百越邊境秦軍有秦軍虎狼之師數十萬,最好的防禦是進攻,所以公元前222年,秦始皇派大將南下攻擊百越
  •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何不修生養息,而是要南徵百越?
    秦攻百越之戰,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發動南徵的戰爭,該戰是秦朝統一戰爭中最艱難激烈一仗。 為了徵服百越之地,秦始皇先後三次派大軍徵伐,共動用了全國八十萬軍隊,死傷人數更高達三十萬,消耗錢財無數。而彼時百越之地只是不毛之地,很多人認為秦徵百越是一筆虧本買賣,但實際並非如此。
  • 秦始皇修建的萬裡長城有什麼用?和美墨的邊境牆作用差不多
    秦始皇是為了抵禦匈奴人入侵而修建萬裡長城的嗎?絕對不是。秦始皇修建萬裡長城,是了方便古代版的城鄉二元制管理。這個問題,如果秦始皇看到了,估計會很生氣,這是看不起秦始皇呀!區區匈奴就能干涉祖龍的政治行為,左右祖龍打造鐵桶江山?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 秦始皇修長城是暴政?湖南出土一批竹簡,原來修長城是「鐵飯碗」
    在秦朝時期秦始皇徵發徭役,某地男子就去修長城。妻子孟姜女日日哭,夜夜哭,最終因不放心丈夫所以就去找丈夫。這一路上可以說是風餐露宿、饑寒交迫,怎麼慘怎麼來。好不容易到長城了,結果聽說丈夫已經活活累死了,連屍骨都不知道在哪。最後孟姜女大哭,哭的是驚天動地,就連長城都倒塌了八百裡。
  • 秦始皇派50萬秦軍已徵服百越,秦朝滅亡時趙佗為何不回師救秦?
    後來讓漢朝苦不堪言的匈奴,也不是秦朝的一合之敵。但是,可惜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國建立,公元前207年秦國就滅亡了。為什麼秦國會如此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呢?這其中固然有秦二世殘暴無道的原因,但是更大的原因則是秦朝軍事力量的內輕外重。秦國的真正精銳,長城軍團和南徵軍團都在外面開疆拓土,真正與項羽作戰的不過是章邯隨手拉起來的一隻囚徒組成的軍隊。
  • 秦始皇為何要修萬裡長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全因一句荒唐預言
    但這樣一座耗費了大量物力財力,給當時百姓帶來無法估量的苦難的浩瀚工程,其修建的理由,卻是極為荒唐的。長城的起源或許一提起長城,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秦始皇。其實秦始皇並不是修長城的第一人,更不是唯一的。據文獻記載,萬裡長城最早是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修建。
  • 秦始皇為何不築城堡抵禦外敵?日本學者的回答彰顯秦始皇的偉大!
    他的意圖很簡單,就是防範匈奴來犯,抵擋進攻。看到這,也許有人會問,秦始皇為什麼不仿照歐洲國家,直接修建一座城堡防範?卻要不遠萬裡跑到邊境去修長城,這不是太麻煩了嗎?在我們的印象中,歐洲封建時期的文明少不了城堡,堅固無比,抵禦作用很突出。
  • 【趣讀歷史】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下令修長城,僅是為預防外敵那麼簡單?
    大秦在六國之中,一直是佔據霸主地位,以武力制衡諸國,按說,掃滅六國之後,秦始皇就是天下無敵了。那麼他何以下令要求日以繼夜地修建長城呢?秦始皇為何要著急修建長城,究竟用意何在呢?先秦時期,六國鼎立,忙於徵戰討伐,無暇顧及北邊的遊牧民族。匈奴人時常入境騷擾。大將蒙恬曾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這一仗打得很漂亮,把匈奴趕到了遙遠的北部地區,換來了邊境10年的安穩。
  • 秦始皇修——偉大的帝王還是殘酷的暴君
    秦始皇統一六國,修建長城抵禦北方匈奴的入侵,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第一次將郡縣制應用到國家治理當中,使得統一的概念逐漸被認可。從這些層面來講,秦始皇毫無疑問是偉大的皇帝,前無古人亦後無來者。
  • 秦始皇修的路,兩千多年為何都不長草?專家:挖開看看就知道了!
    秦始皇的秦直道,兩千多年為何仍不長草?專家:這才是良心工程!秦始皇修的路,兩千多年為何都不長草?專家:挖開看看就知道了! 嬴政因而也成為我國第一個擁有「皇帝」稱號的君主,是為秦始皇。
  • 康熙王朝:康熙看到張廷玉的兩句詩,為何就下令不再修長城?
    秦始皇修長城,是為了抵禦北方匈奴;明朝修長城,是為了防蒙古,但修長城的傳統到了清朝就戛然而止,康熙還曾得意地說:「本朝不設邊防,以蒙古部落為之屏藩耳。」《康熙王朝》中,康熙同樣下令不修長城,此舉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 秦始皇為何寧背負罵名,也要攻下一塊蠻荒之地?多年後才知他偉大
    這一年,嬴政38歲,這一年,六國疆域俱都被納入秦國的版圖。這一年,神州大地一統,萬邦一統,歷史自此邁入了一個新的篇章。但秦的野心並不由六國儘是歸於其領土之下而停止,在六國一統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22年,老秦人的大將王翦的六十萬大軍將將滅楚,他的劍鋒隨即就指向了百越。那是一個蠻荒之地,乍一看,這個決定似乎十分的令人費解。
  • 《麗姬傳》歷史上的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嗎?為何要弱化秦的政績
    小時候在書本上,我們都學過,第一位統一了中國的帝王,秦始皇,他暴虐無道焚書坑儒,建長城徵勞逸搞得民不聊生,可他也任用李斯尉繚等賢臣滅六國一統中國,建立郡縣制,官僚制,制定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徵百越,修築靈渠溝通水道,有著震爍古今的偉大功績,這一個矛盾之極的人。實在是身上充滿了很多的謎團。
  • 攻打匈奴的4大名將中,匈奴人更怕誰?霍去病排第二,蒙恬排第三
    ,衛青和李廣等四人各率一路軍隊去抵禦,結果四路軍隊中,三位老將都吃了癟,唯獨衛青取得「龍城大捷」。,最顯赫的戰績莫過於秦朝大一統後,奉秦始皇之命,率三十萬秦軍北伐匈奴。 這蒙恬也是厲害,不僅多次擊敗匈奴主力,更是奪取了對匈奴人而言至關重要的河南之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並在此設三十四縣,而後又督建長城,將趙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曾經修的防禦工事連結了起來,成了一道完整的防禦工事。據說蒙恬北伐期間,作戰勇猛,殺伐果斷,讓匈奴人膽寒,故而稱他為「中華第一勇士」。
  • 30萬秦軍大勝,秦始皇為何下令原地修長城?也不打匈奴了
    公元前215年在內蒙河套地區,蒙恬大將軍率領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殊死搏鬥,最終秦軍獲得了勝利,讓野心十足的匈奴們不敢再戰,灰溜溜的逃回了大漠,可秦始皇卻沒有下令繼續攻打他們,30萬秦軍原地待命轉攻為守,竟然就地取材修建起了長城,這秦始皇是怎麼想的呢?
  • 一統天下的秦始皇是暴君,窮兵黷武的漢武帝是千古一帝(軍事篇)
    把徵用民夫修築長城說成秦始皇的罪過,實在是冤枉。畢竟他只是連接已有的長城,並且此舉是對抗匈奴最經濟的方法。漢武帝打的戰一點也不少。雖然沒有內戰,但是出兵西域耀武揚威,對百越和匈奴的戰爭,也不比秦始皇少。百越地區較為偏遠,容易叛亂,中原戰亂,百越也會順勢獨立出去。漢武帝元鼎五年秋,五路大軍並進,發動對南越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