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鄒城川味麵條
鄒城風味的「川味麵條」 山東鄒城的名吃之一,深受鄒城及鄒城周邊地區老百姓的喜愛。
川味麵條的起源
你要是到孟子的家鄉——鄒城市去,早晨在街頭散步的時候,保不準就能看到鄒城人吃川味麵條的情景。不大的門頭房,三五條長桌,十幾個馬扎,男男女女們圍坐在一起,面對一片紅光閃閃,吃得滿頭大汗,涕淚交流,真箇是不亦樂乎。
鄒城人和川味麵條,看起來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但有那麼兩個故事生動地描述了川味麵條在鄒城人心目中的位置。其一曰:有幾個鄒城人出差去四川,吃過當地的川味麵條後,連連感嘆:「不如咱鄒城的正宗」。其二曰:有鄒城人到外地開麵條館,掛出來的招牌上赫然寫著「正宗鄒城川味麵條」。
說起川味麵條在鄒城的淵源,恐怕要上溯到本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候,濟東、鄒西發現了大煤田,國家決定組建兗州礦務局,大規模進行煤炭開發。一聲令下,建設者們從全國各地雲集鄒城,尤其以雲、貴、川居多,建設活動迅速展開。建設者們來了,留在老家的家屬們當然不願獨守空房,紛紛千裡尋夫,蜂擁而至。鄒城逛遍了,新鮮勁過去了,本身沒有工作,總不能老是在家裡呆著吧。西南人的勤勞立刻體現出來,於是就琢磨做點生意。做什麼好呢?鄒城人多,賣吃的。賣什麼?最簡單的當地麵食——麵條。根據觀察,鄒城人勇武、豪爽,唾沫星砸個坑,愛吃辣椒,有「能吃辣,能當家」之說;家鄉四川也吃辣呀,並且是麻辣。那好,二者結合,就是它了,而且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川味麵條。鄒城川味麵條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川味麵條一問世,就以其方便實惠、麻辣鮮香、回味悠長等特點,贏得了鄒城人的青睞,逐漸風靡鄒城,輻射周邊。最早的川味麵條館,開在鄒城一中對過,兩毛錢一碗。凡鄒城一中畢業的學生,沒有沒吃過川味麵條的,校友們一提起來,至今仍然津津樂道。現在走在鄒城街頭,冷不丁就會有車輛在你身邊停下,「老鄉,打聽一下,請問鄒城哪家川味麵條正宗?」這一定是曲阜、兗州一帶的美食者,好客的鄒城人自然是樂行其事,遙指正宗麵條館了。
辣椒和麻椒是川味麵條的靈魂,也是山東和四川精神的體現,少了這兩樣,則一切盡失。為此,還惹出不少笑話。據說有哥幾個為了比拼吃麻椒,大放特放,吃完後竟然驚呼「我的嘴唇哪裡去了?」還有位老兄,要一碗麵條,吃人家一碗辣椒,最後店主非堅持免收麵條錢、而只收辣椒錢不可。確實,在麵條館,如果你看到顏如玉的美眉們往碗裡舀上三匙、四匙辣椒油,千萬不要大驚小怪,這在鄒城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事情,好象還有排毒養顏的功效呢。
憑心而論,要一碗煮得軟硬適中的麵條,佐以五色調料:香濃的肉醬肥而不膩,爽口的麻椒清心提神,明晃晃的辣椒油撼人心魄,再加上骨頭湯、香菜、味精之類,真是五味俱全。呼呼啦啦扒下去,口頰生香,滿身生津,精神振奮,鬥志昂揚;飯後再喝上一碗麵條湯衝雞蛋,濃淡相宜,剛柔並濟,只一個「爽」字了得!
川味麵條的做法
材料:肉醬----這個是關鍵,好不好喝全在這個醬上,一般是把豬肉剁碎,配上各種密制調料然後炸醬燒出來的。
底料:麻椒粉,蔥段末,鹽,味精,香菜, 也可適量加點孜然粉。
主料:麵條,要順滑勁道,多數麵館用的是手擀的麵條。
配料:小火燉出的骨頭高湯,炸好的紅彤彤的辣椒油,還有醃製好的清淡小菜。
做法:1.將底料配好放於碗底,麵條下鍋。2.將少許骨頭高湯盛於碗中,使底料充分溶解。3.麵條熟後盛於碗中,醮上肉 醬。
食用:舀上幾勺辣椒油,喜歡吃酸的可以加點醋,然後配上醃的小菜,即可美味進食。
口感:香濃的肉醬肥而不膩,爽口的麻椒清心提神,明晃晃的辣椒油撼人心魄,再加上骨頭湯、香菜、味精之類,可謂是五味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