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的真實死因竟然是...

2020-12-23 騰訊網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他少有異才,奮勉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美。獻帝登基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建安元年,徵還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大中大夫。孔融性好來賓,喜抨議時政,言辭激動,後因觸怒曹操,為曹操所殺。他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在《後漢書 .孔融傳》中記錄了另一件事,挺有意思:儉亡抵於褒,不遇。時融年二六,儉少之而不告。融見其有窘色,謂曰:「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因留舍之。後事洩,國相以下,密就掩捕,儉得脫走,遂並收褒、融送獄。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之。」褒曰:「彼來求我,非弟之過,請甘其罪。」吏問其母,母曰:「家事任長,妾當其辜。」一門爭死,郡縣疑不能決,乃上讞之。詔書竟坐褒焉。融由是顯名,

儉,是漢末的一位官員名叫張儉,此人因為正直,得罪了當時的十常侍之一的侯覽。侯覽於是下命令給下面的州縣官員,逮捕張儉。張儉和孔融的哥哥孔褒關係不錯,於是逃亡到孔家,希望孔褒能夠收留自己。可是,當時孔褒出門去了。張儉因為孔融年輕,只有十六歲,就不告訴他,想再逃亡。可是孔融卻看出張儉一臉窘迫,應該是遇上了困難。於是,孔融作主,說:「我哥哥雖然在外地,可是我就不能招待您嗎?」就把張儉收留在自己家。

可是,窩藏罪犯的事情還是被洩露出去了,州縣官員秘密到孔家抓捕張儉。孔融得到信息,通知張儉逃走。州縣官員就把孔褒和孔融給抓了起來。當時,州縣官員不知道要判誰有罪。孔融主動表示:「收留張儉窩藏罪犯的人是我,應當是我有罪。」可是哥哥孔褒卻說:「張儉是來投靠我,不是弟弟的罪過,我心甘情願接受懲罰。」官員又問孔融兄弟的母親該如何處置。母親竟然也說:「家中的長輩管理家事,我作為母親,自然罪責在我。」全家人都爭著想死,當時郡縣官員難以裁斷,就向朝廷稟報。最後由皇帝下詔,判處孔褒有罪,而孔融也因此名聲大震。

孔融被害時,他的女兒七歲,男孩九歲,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別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為之動。旁邊的人說:「父親被拘捕,不起,為什麼?」答說:「哪裡有巢損壞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給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說:「本日這樣的禍,難道能夠久活,還要清楚肉味嗎?」哥哥號哭而止飲。有人對曹操說了,於是決意都殺掉。等到捕捉的人到,女的對哥哥說:「倘諾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不是我們最大的希望!」於是引頸就刑,顏色不改。時人都為之悲戚。

相關焦點

  • 三國最強嘴炮孔融,堪稱聰明機智辯才無雙,卻為何被全家抄斬?
    一、聰明機智講到孔融,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孔融讓梨,連三字經都採用這個故事,而除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孔融還有一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二、性格狂傲這就要從孔融的性格說起,孔融踏入官場後,初始的任官是順遂的,因為他敢講話,連當時正得勢太監他都敢罵,結果越罵官升越高。到董卓亂政,孔融更是猛烈上奏批評,董卓被孔融罵怕了,就決定把孔融下放到賊寇橫行的北海去。
  • 禰衡,被孔融捧殺的屌絲兄弟
    孔融和他經過一番深入交流之後,當即籤了錄用合同。孔融聘用禰衡其實是必然性的,因為兩人身上有太多的共性,其一都有才,其二都是憤青,其三倆人都是槓精。請看大屏幕:孔融四歲那年,其父孔宙分梨,孔融當場表示反對說,我人小,怎麼能吃大梨?孔融十歲那年,獨自一人去拜訪名士李膺。李膺高冷,一般不接見訪客。孔融說是李膺的親戚成功騙過了保安得到接見。李膺問他,小朋友,你是我哪門子親戚啊?
  • 孔融嘴炮功夫一絕!這大概就是曹操殺孔融原因吧!
    孔融聽到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被懟的啞口無言。李膺大笑,說:「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那麼孔融長大後是不是「成大器」了呢?16歲的時候,孔融又一次做了一件名動天下的大事。後來事情敗露,朝廷追究下來,要抓捕孔融。孔褒代替孔融赴死。因為漢朝是以察舉制來推薦人才的,經歷這次事件之後孔融以小小年紀就敢於對抗當時的宦官,很快聲名鵲起,司徒楊賜徵召他為官。
  • 世人皆知孔融讓梨,那孔融弒母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
    大家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從古流傳至今並且是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例子。但是這樣一位謙遜有禮的人卻被傳弒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孔融四歲讓梨,小小的成名,從小就頂著巨大的光環長大。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如果說這個規矩是「誰年齡小誰就吃小個兒的梨」,那麼,這個規矩不會是孔融的爸媽所定,因為孔融的爸媽對孔融總是吃小個兒的梨感到奇怪,也就是說孔融的爸媽根本就不知道孔融所說的「誰年齡小誰吃小個兒的梨」這個規矩。等於說,孔融所說的規矩也不是爸媽教導的,如果孔融的爸媽制定規矩,應該制定「誰年齡小誰吃大個兒梨」的規矩,進而發揚孔氏家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 自媒體「記者」孔融之死
    幾乎所有的人,在看到孔融兩個字後,都會下意識的做出「讓梨」的連接,因為在人們的第一印象裡,孔融就是一個讓梨的:孔融讓梨。其實,孔融後來做了官員,最後的職務是「太中大夫」,《三國志辭典》這樣解釋這個職務的級別和工作:職掌言議,顧問應對,為天子高級參謀。
  • 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是因為孔融的另一個身份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孔融,作為孔子後裔和少年天才,在東漢末年的政治舞臺上也佔據著一席之地。然而,孔融的「謝幕」卻是不幸的,他最終被曹操以「不忠不孝」、「大逆不道」的罪名殺死。曹操為什麼要殺掉孔融呢?
  • 【北味書屋】傳統故事《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小小故事,大大疑惑相信我們在小學的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這篇課文,故事是這樣的:孔融是漢末建安七子之一,據說孔融年幼時就聰敏好學。四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歌,而且他非常懂禮,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讓梨」的故事而出名。
  • 孔融是怎麼死的?那是你不知道孔融有多狂
    都聽過「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但是應該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孔融其實是一個很狂之人。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首先這個家世背景就讓孔融一出生,就註定與人不同。 十歲時,孔融隨父親來到京師。當時的河南尹李膺是一代名士,既然都是名士了,那麼豈是一般人,能與隨隨便便拜見的。
  • 曹操為何殺孔融,真的因為孔融不孝嗎,別被歷史給騙了
    不了解三國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孔融是三國裡的更不知道孔融就是被曹操殺的,那曹操究竟為啥要殺孔融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孔融說錯話了?現在孔融讓梨的故事還再小學課本上,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在三國時期名譽天下。在古代,孝道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推翻的根本之道,在那個以孝治國的時候,孔融的事跡很快就被傳播起來,被天下人認為是孝道的標榜。一開始董卓想殺他,想了想他的名氣,算了。之後曹操也想殺孔融,想了想還是又放下了。孔融的智商不低,可惜情商就差了那麼一點意思了。
  • 《全面戰爭三國》孔融怎麼玩 孔融開局玩法路線先睹為快
    《全面戰爭三國》孔融怎麼玩 孔融開局玩法路線先睹為快時間:2020-02-05 18:48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全面戰爭三國》孔融怎麼玩 孔融開局玩法路線先睹為快 全面戰爭三國孔融怎麼玩?
  • 放縱的割據者:孔融的另一面
    換個角度看,論武略,孔融並無超、慈之勇;論文採,孔融雖略勝歆、朗,卻無此三人的「機鑑通達」。最終因言獲罪,身家夷滅。孔融在地方割據八年(189-196),歷經初平、興平、建安,屬於三國漢季最為兇暴混亂的時期。
  • 4歲孔融就懂得讓梨,孔融長大後怎樣了?別傻,老師才不好意思說
    本文的主人公——孔融——正是孔子的第十九世孫,那麼,故事就來了呀!生於公元153年的孔融,不等他長大,就已經成為名門天下的大人物了。奈何,孔融年幼便喪父,在他1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或許這才是大人物吧!上天故意給他一定的挫折,為的是試探,當他通過測試了,那麼功成名就也就是唾手可得了。年幼喪父的孔融並沒有自暴自棄,反而越挫越勇。
  • 課本只告訴你孔融四歲讓梨,為何不說他長大後的故事?因為太諷刺
    早年以兄友弟恭出名的孔融,晚年飽受爭議,反轉之大令人不敢相信。這也是為何課本不曾講過孔融長大後的故事,因為實在是太諷刺。話說,當年讓梨一舉,時人大加讚嘆,孔融成為了人盡皆知的神童。後面的幾年時間裡,他創下的「盛舉」不一而足,令他成為東漢數一數二的大儒。青少年時期的孔融依舊擁有人的最美好品質,比如說善意。
  • 來看看這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跟你想像的可能差別很大
    這便是美國版的「孔融讓梨」。為什麼都是「讓梨」,結果卻截然不同呢?「孔融讓梨」的反思從表面來看,他們跟我們中國的「孔融讓梨」都差不多, 其實我們很多中國的父母也是在這麼教育孩子,要求孩子把大的蘋果讓給弟弟妹妹啥的。
  • 孔融讓梨世人皆知,網友說:不僅讓梨還弒母。歷史真有孔融弒母?
    圖片來源於網絡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通過孔融讓梨就可以知道,他小的時候以恭敬孝順聞名!但是最後卻背上了弒母的名號!孔融弒母這是真的嗎?其實這個還得從孔融當時所在的歷史背景說起,孔融從小就十分的好學而且出生在一個充滿書墨和官僚的家庭!在漢獻帝即位後,孔融就被十分的重用!
  • 「孔融讓梨」是謙恭禮讓彰顯美德的故事,為何被西方人當成是作秀
    孔融是儒學鼻祖孔子的20世孫,對儒學的鑽研,自小就養成習慣,並且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向先祖致敬,證明自己對儒學是發自內心的喜愛。「孔融讓梨」的故事,恰恰就是孔融用實際行動傳播儒學精神的典型事件。這個故事一直躺在小學語文課本裡,教育了一代代人。
  • 孔融十歲說了句話,後來竟一語成讖,最後被曹操找藉口殺了
    一般來說,大家知道孔融這個名字,大多是因為上小學的時候,學過一篇《孔融讓梨》的課文。說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要把大梨讓給哥哥、弟弟吃,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榜樣。大鵬在讀《世說新語》的時候,發現10歲的孔融還說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麼一句話。
  • 孔融讓梨給哥哥,哥哥用什麼還了他?最後曹操還以不孝之名處死他
    孔融4歲讓梨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清楚,大家都誇讚他懂的謙讓,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後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就被寫入了《三字經》中,而《三字經》就是我國傳統的啟蒙教材,就這樣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中國就流傳了開來。孔融4歲把大一點的梨讓給了哥哥,可是長大之後,哥哥卻用更加珍貴的東西還給了他,那哥哥到底用什麼還的他呢?而且孔融最後竟然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出色的,這中間又發生了什麼事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東漢末年,宦官當道,朝中被這些宦官搞得一團亂,皇帝昏庸無道,親近賢臣而疏遠小人,宦官的地位被捧得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