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代表。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國都會面臨一次人口大遷徙,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在這個假期回家團圓。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的文化輸出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在同為漢字文化圈的部分亞洲國家得到了廣泛傳播。
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些國家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也有著過春節的傳統。
在英文中,春節有幾種說法,分別是:
the Spring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Lunar New Year
大部分情況下,the Spring Festival和Chinese New Year都表示中國春節,這兩種表達的接受度都很高。
而Lunar New Year直譯過來為陰曆新年,雖然也有春節的含義,但並不完全等同於CNY中國春節。
LNY還包括了日本新年、韓國新年、蒙古新年、越南新年等,泛指亞洲的農曆新年。
簡而言之,CNY屬於LNY其中的一種,LNY又是發源於CNY的。
近日,伴隨著春節臨近,一則有關這個傳統節日的新聞,也逐漸在網際網路上發酵。
1月27日,韓聯社(韓國最大的通訊社)發布報導稱,「谷歌應韓民團要求糾正涉農曆新年錯誤信息」。
報導稱,從2012年起,在谷歌搜索「Lunar New Year」時,會自動顯示「Chinese New Year」。
搜索結果頁面頂部,以及右側信息框中會提供有關中國春節的信息。
為此,韓國網絡外交使節團「VANK」於2019年2月發現上述錯誤後,近兩年都在以發送抗議郵件的方式,要求谷歌糾正相關信息。
郵件指出,將「Lunar New Year」一律規為「Chinese New Year」的做法不合理,因為除中國之外,韓國等亞洲國家也過農曆新年。
1月27日,「VANK」表示,谷歌已經接受了他們的要求,糾正了搜索「Lunar New Year」時顯示「Chinese New Year」的現象。
(PS:這個「VANK」就是受韓國官方資助的網軍)
目前經我們驗證後發現,在谷歌搜索「Lunar New Year」,右側的確不會出現「Chinese New Year」的相關信息了。
不過,在搜索結果的第一頁,絕大部分內容依然與「Chinese New Year」相關。
1月27日當天,韓聯社、亞洲經濟等韓國媒體將這則消息發布到微博,引起了國內民眾的強烈不滿。
有網友認為,春節將至,韓媒官方用中文集體推送這條新聞,挑釁意味十足。
「韓國人怎麼破事怎麼多,要不要把春節也算成韓國人發明的?」
「英語被美國人用也沒見改成美語吧?韓國人也使用英語咋不把英語的名字改成世界語呢?阿拉伯數字咋不改成世界數字呢?你韓國的文化必須是你韓國的,中國的文化必須要共享還不能有冠名權對嗎?」
「漢字不能叫漢字,要叫東亞象形字;中藥不能叫中藥漢方藥,要叫東亞藥,是這個意思嗎?哦不對,你們已經把中藥叫做韓藥了。你們真牛x。」
還有網友分析稱:
「農曆是中國發明和完善的時節年曆,代表了中國農耕時節文化與天象研究的偉大成果,並廣泛被亞洲周邊國家所接受和借鑑,並普及,因此有了農曆新年春節,並隨著大量的中國移民和亞洲移民,走進西方國家。
韓國否定中國發明的農曆和農曆新年,只提韓國和西方中國移民也過春節,這是歷史文化貧瘠的斷章取義。」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韓國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對東亞文化圈的影響了。
他們一邊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一邊卻極力撇清、爭搶。
近年來,韓國還接二連三將從中國搶過去的文化拿去申遺,明目張胆地據為己有。
在部分韓國人眼裡,屈原是韓國的、孔子是韓國的、泡菜是韓國的、漢服是韓國的、螺螄粉是韓國的,就連漢字也是韓國發明的.
前段時間,韓國成功申遺了「燃燈節」之後,還揚言不準中國人點花燈,如果要點,就要向韓國交專利費。
他們打著交流的幌子,到中國裡偷學文化,等回到韓國,轉眼就成了他們的了。
這些查一查史料記載就清除的事實真相,但他們仍舊選擇性忽視,甚至公然篡改歷史。
正如很多網友說的那樣,韓國人此舉,完全是狹隘的民族自尊心開始作祟,因為沒有文化、文化不自信,他們才會這樣到處攀咬。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我國傳統文化。
是我們的,絕對要佔據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