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在紙上印製紋樣的工藝傳入日本,被稱為唐紙。這種華麗的紙張被廣泛應用於寺院、茶室和貴族家中的室內裝飾,成為京都這座古老城市的一張名片。
在紙上印刷花紋的技術始於中國南北朝時期,在隋唐得到發展,傳到了奈良時代的日本。平安時代中期,文學事業蒸蒸日上,人們需要越來越多的唐紙用於書寫和歌,因此日本人也學會了在木板上雕刻花紋,再將花紋印在和紙上的技術,於是日本便有了屬於自己的裝飾紙。後來,這些裝飾紙開始被裱糊在隔扇上作為室內裝飾使用。美麗的唐紙花紋大致可分為貴族向、寺院向、茶人向和百姓向幾大類,以適應不同人群的審美需求。以眾多的寺院、茶室為發端的唐紙隔扇,直到現在還在桂離宮中使用著。
▲用來印製紋樣的印板▲唐紙小樣
▲唐紙紋樣
唐紙的製作始於當時的都城——京都。近代初期,本阿彌光悅在鷹峰藝術村中,製作《嵯峨本》時,將造紙術做了一些改良,並由唐紙師繼承了下來。之後,造紙業在江戶中期有了飛速的發展,《商人商品指南》(1824年)中例舉了八家唐紙屋的店名,其中有一家現在還在營業,這便是京都「唐紙屋長右衛門(簡稱唐長)」的家業。如今的掌門人—千田家,依然保留著記載有當時13位唐紙師名字的傳家文書。之後,京都的唐紙屋大多在1864年蛤御門之變的戰火中,損失了大量刻有花紋的珍貴模版,唯獨唐紙屋長右衛門將家中的木盆全部裝滿水,寸步不離地守在倉庫,保護著重要的模版,直到戰亂結束。明治以後,隨著文明的開化,唐紙屋一間一間地倒閉。現在從江戶時期代代相傳的唐紙屋只剩下「唐長」這一間了。
對於製作唐紙來說,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一塊縱長30釐米、橫寬45釐米的木質模版。「唐長」在數百年間一直小心翼翼保存下來的傳家寶就是這650多塊模版,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在江戶時期雕刻的。模版的材質是柔軟易雕刻的樸木。由於12張模版拼在一起才是一面隔扇的面積,為了在印刷的時候看不出拼接的邊緣線,模版邊緣被做過細緻的處理。製作唐紙的材料是模版、和紙、染料,以及一個布面繃子。染料是顏料、雲母與膠水的混合物。由於礦物質雲母磨成粉末之後有細碎的光澤,因此也被稱作「耀粉」。將混合好的染料均勻地刷在繃子表面,然後再用繃子輕輕地粘貼模版,讓染料全部轉移到模版上。模版的顏料均勻之後,將和紙鋪上,用手輕輕按壓,使其貼合模版。將沾有顏色的和紙揭下後唐紙便完成了。看上去似乎步驟很簡單,但混有膠水的染料薄厚均勻程度非常重要,熟練的唐紙師能夠根據繃子粘貼模版時發出的「啪嗒啪嗒」聲和手的觸感來判斷染料的量。只有像這樣鋪上柔軟的和紙,再用手掌一張一張按壓的細膩手法,才能讓模版在幾百年的時間內都完好無損。
自古以來,唐紙就作為一種裝飾用紙,廣泛應用在屏風、燈具等家居設計中。▲唐紙紋樣裝飾的萬花鏡▲房屋隔扇上的唐紙紋樣
雲母唐長
從1624年創業開始到現在,「唐長」家將這項傳統技術守護了400多年,如今,「唐長」在京都市內擁有三間工作室。作為京都唐紙老字號「唐長」十一代掌門的女兒,千田愛子與丈夫共同創辦了新的品牌「雲母唐長」,婦二人為了讓唐紙能夠融入現代化生活,將模版的花紋應用於紙張以外的任何材質上,進行各種新鮮的嘗試,通過現代設計改造,使得其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旨趣。他們將唐紙紋樣進行現代設計包裝,開發出手機殼、瓷器、手包、紀念品等產品,還承接以唐紙為主題的現代家居設計。
▲京都唐紙老字號「唐長」十一代掌門千田愛子和丈夫
在隈研吾設計的商業建築「COCON KARASUMA」外立面上加入「唐長」的古典花紋——天平大雲紋就是他們的試驗之一,還有岡山縣的一座別墅酒店進行整體風格上的裝飾改造。壁紙自然不必說,他們想要將廚房中的食器甚至寢具上全部施以唐紙花紋,希望能夠在這裡將唐紙的美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日本的家屋逐漸減少,就算沒有人再用紙隔扇,也希望能將唐紙的美流傳下去,想把唐紙的美術價值提高到新的境界。」在這樣的願景下,夫婦二人開始利用唐紙製作藝術作品。2009年,作品「生命」被收藏在了貝聿銘設計的滋賀縣MIHO美術館中;第二年,Toto的作品「向星許願」供奉給了著名的寺院——養源院,陳列在重要文化遺產——屋宗達描繪的唐獅子杉戶繪的旁邊。至今為止,唐紙雖多用於製作神社寺廟的紙門、壁紙、屏風,但作為藝術作品收藏於寺院中,這還是第一例。
▲隈研吾設計的商業建築「COCON KARASUMA」,商場外立面設計融入了的唐紙的「天平大雲」紋樣~~
在養源院中還有一扇經「唐長」修復過的紙門。在同一間屋子中,一面180年前製成的唐紙隔扇同一面幾年前剛剛修復完成的唐紙隔扇陳列在一起。較為古老的一面呈暗青色,新的一面則是鮮豔的白青色。雖然顏色完全不同,但令人驚訝的是,新唐紙的顏色竟是老唐紙的真實還原。「在二條城或修學院離宮也能找到這樣的白青色,估計是當時高貴階層的流行色吧。修復的時候,先將唐紙和墊紙一起剝下來,經強化加工後重新貼上一層墊紙,最後鋪上新的唐紙。花了差不多兩年半的時間」,Toto說。我們看到了剝下來的古老唐紙,雖然紙質已經相當破舊,但是青色的花紋還是完好的。「上色的材料中有染料和顏料兩種,用顏料的話,年代久了雖然顏色會暗沉,但色彩卻不會掉。當時『唐長』的祖先是將植物染料與外國顏料混合起來使用的。這種青色的外國顏料也曾被畫家葛飾北齋和伊藤若衝使用過。看來我們的祖先也喜歡用新鮮流行的東西啊。這次我們也是用顏料修復的,因此它的顏色兩百年後也不會變。雖然花紋的顏色和當時不太一樣,我們在雲母中調和了金色,但兩百年後也不會變。我們使用的團龍紋是「唐長」雕刻於江戶時代中期的花紋,花紋本身從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片修復過的唐紙背後,是屋宗達描繪的「松圖」,也是另一幅重要的文化遺產。在養源院中,有近代著名的畫家兼茶人小堀遠州設計的庭院;還有同為茶人的古田織部贈予的十字形手水缽,可以說是集京都的名粹於一身。要將作為傳統工藝的唐紙,和作為藝術品的唐紙同時陳列在一起的話,沒有比這裡更相稱的地方了。
今後,同海外設計師的合作也在新一代掌門的計劃之中。「從中國來的唐紙在日本被小心地維護和發揚光大,並還會向世界繼續普及。唐紙會在世界各地一直旅行下去。」Toto這樣說道。實際上「唐長」從過去開始就與國外多有往來。19世紀後半葉,日本的浮世繪和其他的傳統工藝在維也納萬博會和巴黎萬博會上同世界見面,「唐長」的多數作品也曾遠渡歐洲。當時的唐紙在英國的維多利亞&阿爾伯特美術館,以及法國和德國的美術館中也都有收藏。「擁有幾千年歷史的花紋,祖先們守護了幾百年。要用手工複製它們,除了這裡沒有別的地方能做到。就算能用電子掃描技術將表層複製下來,但宿藏在模版內部的東西還是只能從模版中觸摸到。雖然這是非常抽象的感受,但日本人一直小心地保留著這種情愫,從能看到棲息在自然中的八百萬神明的時候就開始保留著。現在雖然看不到神明了,我們還是想珍惜著這種世代流淌在血液之中的敬畏之情,將唐紙繼續延續下去。」
▲唐長文様懐紙/天平大雲
▲唐長文様懐紙/影牡丹唐草
▲唐長文様懐紙/南蠻七寶
▲唐長文様懐紙/九曜紋
▲各種圖案的信封套裝
▲各種圖案的器皿
▲唐紙紋樣與布藝結合,設計出的方巾
▲唐紙手袋
▲唐紙燈具
千田愛子夫婦以唐紙為靈感進行不斷大膽創作,不僅停留在一種手工藝的程度,甚至成為現代藝術作品,進入美術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