絣織是一種染織結合的織物。根據歷史記載,它起源於印度,隨著時間與歷史的推移,絣織技術在不同文明和不同地域中不斷發展和豐富,並在衍變中形成了具有各地人文內涵和特色的紡織品。其中顏色鮮明的中亞織物、精巧繁複的印度尼西亞提花織物及帶有誇張圖案的瓜地馬拉條紋織物等較受關注,而鮮為人知的日本絣織則是絣織織物中相當特殊的一角,其獨特的風格及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圖案都值得進一步研究。從目前已有的關於絣織元素在一些家紡、服裝甚至平面設計中的應用來看,涉及到日本地區傳統絣織圖案的設計不多。國內對絣織技術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新疆地區的艾德萊絲綢,而國外已有不少介紹和分析日本絣織及其他各地區絣織織物的文獻資料。因此,本文將梳理日本絣織的起源與發展,通過繪製簡圖概括絣織的基本技法,總結日本絣織的兩種代表性紋樣,並針對其中一種寓意性圖案以列表的方法提煉出各類紋樣的吉祥寓意,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拓寬絣織圖案在現代設計中的設計思路和應用範圍。
1 日本絣織的起源與發展絣織在中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國家有著悠久的生產歷史,並且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稱呼,在中國和日本稱絣織,在阿拉伯稱「asab」,在北印度稱「patola」,在印度尼西亞巴裡島稱「endek」與「gerinsing」。絣織既代表了此技術在日本延伸的染織方法,也指經過有序的綁染編織從而形成帶有幾何圖案和特殊圖像的紡織品。其圖案具有鮮明的模糊邊緣,看起來如同是被人潑到織物上一般。8世紀時日本就已經接觸到了這類織物,那時一些島嶼與中國有過絲綢紡織品的貿易。如今,這些歷史悠久的中國絣織紡織品被收藏於日本正倉院存儲庫。一開始日本紡織工匠並沒有採用絣織的染色技術,歷史學家研究認為日本絣織真正起源於12、13世紀的古琉球王國,當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曾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著稱,貿易發達。當地生產的芭蕉福卡絣織物陸續出口到中國、韓國、東南亞和日本。1609年日本薩摩藩的島津氏入侵並徵服琉球王國,絣織技術逐漸在日本傳播開來,隨著人們的品位和需求的改變,絣織也在經歷著精細的改良和設計。在鄉村,大量村民組織了專門為紗線進行染色工序的染色間,且每個家庭都參與到了捆綁絞絲和最終的製衣等這些繁複的工序中。農民們選用亞麻紗線、重磅絲綢及棉等一些強度高且耐用性強的材料作為絣織的面料。靛藍色的染料因其易著色、耐水洗的特質相對於其他植物染料更受歡迎。絣織的特殊工序使得織工們用簡易的織布機和最實用的平紋編織就能創造出擁有各種圖案的織物。當時,日本貧困農民的女兒很少接受教育,這些孩子大多從八九歲時就開始織作面料來補貼家用了。直到19世紀50年代,絣織的生產已經蔓延到了日本其他三個地區:日本海沿岸、日本中南部的賓果區及四國島的伊與區域。這些區域的大規模生產讓久留米絣的名聲日益提高。到1900年,隨著絣織在城鎮居民的生活中越來越流行,這些生產絣織的村莊也逐漸變成了絣織製造中心。在這裡,普通的絣織布被人們隨意穿戴,不分年齡和職業。但材質精良的上等品卻是專供於製作精緻的和服,在這種情況下,織造過程中也會用到更多珍貴的天然染料,隨之配色也將愈加豐富。
現今的日本,農民們已承擔不起絣織所需的時間和精力,機械化的大規模生產代替了費時的手工織制,後來甚至還出現了與絣織相似的圖案織物。儘管如此,當代手藝者始終對這一民族傳統難以割捨,依靠著政府補貼的幫助和鼓勵,少部分的村莊依舊像過去一樣秉承絣織的傳統。一些傳承者已被指定為「人間國寶」,他們製作出的絣織也被認為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2 日本絣織的工藝特徵大多紡織品的圖案都是在布的基礎上附加上去的,比如印、染、刺繡等,都是先織成布再通過工序製造圖案;而絣織是在布還未織之前,先將紗線進行有計劃的防染而產生圖案,然後再排經線、織緯線,形成一匹布,順序為先染後織。且由於紗線是在染後重新排布,每一根紗線上的圖案一定會有細微的移位,所以就形成了那「漸漸消失」的模糊邊緣,有著隨意、隨機的美感。絣織要經歷繅絲、並絲、綁染、織造這些繁冗複雜的工序。如圖1所示,工匠們首先直接在經線上標出防染的區域,根據標識將經線用棉線扎結起來,再將做好防染工作的經線浸入天然的染料液中著色,等顏色確保染上經處理之後再和緯線織成布匹。綁染經線是極其細緻和複雜的工序,這直接影響了整體圖案的造型。
圖1 扎染紗線方法及染織效果
Fig.1 The method of dyeing yarn and dyeing effects
絣織最直接的分類是經線絣、緯線絣、經緯線絣。顧名思義,也就是指在經線或緯線上防染,以及不常見的在經緯線上均進行防染並重合的工藝。經線絣的防染圖案是在織布機上排經線的時候就已經做出來的,之後將緯線一行一行織上去,而經線絣和緯線絣恰巧交叉時形成普通的複合絣織圖案,這就是所謂的經緯線絣。絣織的紡織技術則分為手結式絣織與繪圖式絣織兩大類。衝繩地區的手結式絣織最為著名,其紡織原理在於,在該束紗線上防染後,兩端預留錯開長度,編織時再將左右上下做略微調整即可形成無數種造型的幾何圖案。繪圖式絣織則運用種子線、半箴臺事先描繪絣織圖案,再按線跡一束束綑紮防染,以此種技法可以織出較為精巧繁複的圖案。
在一塊面料或單一的圖案裡可能會同時出現緯線絣和經緯線絣以收穫比較特殊的圖案。看似原理很簡單,但其實有各種環節和細節會形成障礙,比如防染的時候如果線綁得稍微鬆了點顏色就會滲透進去,還有在排經線時如何使得圖案對齊而又保證每根紗線有相同的張力,以及控制扎染的面積使得同一排或同一列的圖案大小一致等。
儘管日本絣織的圖案大多簡潔,但簡潔中又富有變化,「移位」則是絣織中常見的變化手法。移位,多指的是將經線排布時互相之間拉伸或傾斜,使得圖案不再拘泥於方形,從而得到一些有變化的圖案。如圖2所示的箭羽紋樣,日本傳統紋樣中常見的移位絣圖案,即是通過將方形圖案在編織時把兩端紗線拉高,便形成了一個箭形。
圖2 移位形成的箭羽紋樣
Fig.2 An arrow feather pattern formed by shifting
絣織儼然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發展成了各具特色的紡織品,例如東南亞著名的緯線絣織品,區別於其他地區絣織追求的「邊緣模糊」的效果,它講究輪廓清晰,圖案規整嚴謹;中亞地區的絣織以經線絣為主,其作品有著寶石般的色彩和抽象的圖案,節奏強勁。而日本絣織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絣織比起來,要顯得精緻許多:色彩素淨,在紗線上進行小範圍的扎染,織出的圖案小巧、質樸,靜謐的日式風格尤為突出。
在日本絣織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幾何圖案和寓意性圖案,分別以手結式絣織和繪圖式絣織兩種紡織技術制織而成,抽象的幾何圖案蘊含著日式紋樣樸實而簡潔的獨有特質,而具象的寓意性圖案則以象徵性思維的表現形式體現在紋樣中,借自然物的形象姿態傳達內心的情感世界和日本民族的吉祥觀念,更能襯託出強烈的日式風情之存在感。從絣織的題材、布局、色彩及造型等方面可以看出,日本絣織紋樣融合了日本文化中悠遠、肅靜、清雅及柔和的民族風格,並在禪寂之美的設計理念下發展成為具有悲寂之感的紋樣風格。
3.1 幾何元素在絣織紋樣中的運用
起初,日本絣織中絕大多數的圖案為幾何圖案。日本圖案的風格,一般被認為寫實性較強,幾何類型的抽象性圖案較少。但在日本的裝飾圖案世界裡,從古代就存在著一種未被世界所知的、獨立的幾何圖案,那些由點、線、面組合成的抽象性圖案形象樸拙、粗獷、潑灑、簡潔,正反映著人們最直接的審美意識。小圓點、破折號、十字架、圓形、正方形和井字棋格等幾何紋樣,在工匠富有創造性的設計下,在面料上常以各種不同的形態出現。如圖3所示即為正方形元素在絣織的不同意境和構圖中的四種表現形式。幾何圖案主要出現在農用服裝,床上用品與和服的面料中。
圖3 正方形元素在絣織中的四種表現形式
Fig.3 The four expression forms of square element in Kasuri weaving
3.2 關於絣織中的寓意性圖案
大約在1800年,一些精美的具有象徵意義的寓意性圖案漸漸開始出現,常與幾何圖案共同被運用在面料中,這些寓意性圖案被稱為「E-gasuri」,源於自然、生活及古老的民間故事,大多為象徵著財富、幸福和長壽的吉祥圖案。日本民族的秉性是熱愛自然並同自然調和,常根據四季的自然變化來映射自己的一生,構築起纖巧的人生觀。對於古代的日本人來說,花的生命就像人的生命,也同時影射了人的命運。絣織中牡丹、菊花、卷草,以及被中國文學作品稱為「歲寒三友」的松、竹、梅等花卉圖案本身是作為寄託情思的題材,在吸收了中國士大夫階層自然情懷的同時,經過日本本土文化的影響,被賦予了吉祥、長壽、富貴的理念。還有一些象徵長壽、吉祥的動物題材的圖案也被採用,如竹林麻雀、虎、獅、錦鯉、鴴、鳳凰及一直在古代有「千年鶴萬年龜」之稱的鶴紋和龜紋,都傳達著延年益壽之意。其他圖案的題材還涉及到一些宗教信仰,如達摩、納粹黨徽、家徽、七福神等。除此之外,一些簡化的神明形象、自然風景、生活用品等也有被運用在絣織作品中。這些圖案的寓意如表1所示。
由於絣織技術發展到了日本的多個地區,圖案也因此受到了延伸地特徵的影響。例如在久留米地區,許多以神社、城堡和軍艦為原型創造的圖案在1900年左右開始流行,這些複雜的紋樣都是通過絣織的經緯線絣織製成的,通常用於製作婚禮被套,被視為最昂貴、最吉祥的寓意性圖案絣織作品。在一些特殊的生產訂單中會看到這樣的紋樣,因其極其精緻的做工及紋樣蘊含的特殊意義深受收藏家追捧。婚禮中用到的吉祥圖案絣織被套是當地新娘嫁妝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被賦予了最美好的寓意。雖然生產車間和工廠在19世紀末才發展起來,到20世紀初紡織品生產的成本仍舊很高,但家庭種植棉花、手工紡線、天然染色及手工織制的技術一直在延續,並掌握在農村地區婦女的手中。
表1 寓意性圖案的分類、提取及寓意的整合
Tab.1 The classification, extraction and meaning integration of image patterns
續表1
續表1
3.3 絣織紋樣的吉祥寓意
如上所述,日本絣織的各種寓意性圖案多以生活及民俗觀念為創作根基,這些圖案很大程度上是寫實性觀念與創作者意識觀念糅合之後的產物,造型十分生活化,且多反映了人們對吉祥、富貴等理念的追求[7]。作為表達特殊含義的媒介,儘可能讓紋樣之間相互結合,構成多種形式的圖案。例如,獅子牡丹、梧桐綠竹、山茶錦雞、流水野鶴、猛虎瑞雀、藤蘿大鼓等組合;還有各種圖案式紋樣與幾何圖案的組合,也有多個不同種類的圖案相互組合而成,通過構成完整的故事來傳達某種特殊意境和祝福。如圖4所示,製作者選擇了將「歲寒三友」中松和梅象徵著堅韌不屈的高潔品質的特定形象組合,空白處手工防染出的橫線與豎線以一種抽象的方式代表了分節的竹子。而梅花和松針由於使用了經緯線絣的技法而形成了容易辨認的形態,顯得更加寫實一些。松樹和梅花在日語的讀音上恰好是「等待分娩」一詞的諧音,因此這件面料可能為嫁妝的一部分,松的堅貞不屈也是婚姻忠誠的象徵。同時圖中的松針看起來與象形文字的「人」相似,所以梅花和松針的組合也正是象徵著這對夫婦在梅花樹下相擁在一起。
圖5的元素來源於一對老夫婦的傳說,釘耙象徵著好運,掃帚預示著掃盡一切煩惱。傳說中,這對夫婦對於愛情忠貞不渝的精神使他們化作了松樹,身邊圍繞著祥雲之氣,而仙鶴與龜常伴他們左右,為了避免具象圖案出現過多導致畫面雜亂,龜被簡化成了幾何的形式。整件作品圖案精緻複雜,作為當時的嫁妝,蘊含著父母對兒女婚姻長久而幸福的希冀。由此看來,當一些情緒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或是無法當面訴說的時候,絣織作品便成了人們寄託內心情感的媒介。
圖4 歲寒三友
Fig.4 The three friends in cold weather
圖5 關於愛情的傳說
Fig.5 About the legend of love
3.4 絣織紋樣的色彩特徵
日本民族對於自然事物的熱愛和依賴使得他們自古就崇尚自然之色,即簡素的色彩。例如,日本人尚白,源於「雪、月、花」的自然景色;尚青,源於山野和湖泊的自然環境之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是對當時染藍技術最直觀的總結。由此看來,絣織作品藍白分明、清新質樸的色彩特徵,便是源於日本人對自然的崇拜及淡泊簡約的性格。天然的靛藍色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用於絣織紡織品的染料。從19世紀中期起流行起了紅色調,這導致了其他顏色也開始被偶爾使用。但這些色彩始終被控制在色相、明度跨度較窄的顏色中,經過歲月的沉澱所傳達出的織物質感與色彩,讓織物本身更俱古雅、空寂之感。
4 日本絣織在服飾中的應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通過天然的靛藍色染料染色並進行手工紡織而得到的無比珍貴的絣織品越來越稀少,保留下來的每一件稀有珍品都代表著絣織的輝煌過去。而現代的設計師們也被絣織及其背後的日本傳統文化吸引,不斷尋求其各方面的價值,開發著手工質感強烈但又不缺乏時尚氣息的新產品。
如圖6所示,2014年加州知名球鞋店鋪BAIT再度與運動品牌ASICS合作推出全新靛藍風鞋作,其特點就在於設計師在深藍色的麂皮鞋身、鞋面上輔以日式的靛藍色絣織紋理,像是「潑墨」而成,再加上紅色的細節點綴,觀感上更為清新。而鞋墊也費了些心思,選用獨特丹寧條紋細節和印上品牌標誌打造。該系列產品以日本絣織為創作來源,特別迎合那些對日本文化有著炙熱愛好的人群的需求。另外,日本絣織在服裝界同樣掀起了獨特的靛藍色風潮。帶著對織物的熱情,Ace & Jig的兩位主設計師遠赴印度與那裡的紡織專家合作,在古老的編織機上共同完成了純手工的絣織作品,並推出了四分之三袖改良式和服外套,打破傳統和服造型的沉悶,特殊工序導致面料上這種輕微的模糊和色彩偏差使這些服裝顯得獨一無二。2013年「Crazy Wind」春夏系列充分向人們展示了高品質的紡織品如何成為關注的焦點,日本設計師高橋千代看到了絣織的潛力,並成功地將其和少女時裝完美結合。
圖6 絣織在服飾設計中的應用
Fig.6 Application of Kasuri weaving in clothing design
綜上所述,現有與絣織相關的作品中大多呈現的是以幾何元素為主的設計,但日本絣織中最讓人著迷的還是那些有著吉祥寓意的精巧圖案。且縱觀如今時尚界的潮流趨勢,復古的風潮正撲面而來,這類趣味性十足的寓意性圖案正順應了這樣的時尚需求。為了解決絣織費時費力的問題,可以結合一些其他染織方法加快獲得圖案的速度或是利用一些高科技的技術將圖案提煉出來,從而使寓意性圖案更多地出現在現代設計中。
5 結 語日本絣織紋樣作為一種有別於傳統裝飾圖案的富有強烈手工質感的染織紋樣,主題豐富。且因其織造工藝特殊,同一種技術在不同的製作者手中能夠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與那些整片印染的面料不同,絣織反映著製作者的情感與性格,即使是同樣的紋樣也會因扎經時綁染的鬆緊不同而出現偏差。但正是這樣的隨機性才更讓絣織的作品充滿了靈魂,也是它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如今,設計師們所要做的便是不斷尋求傳統織物的紋樣在時尚潮流中的應用空間,並且在這個工業氣息濃厚的大背景下,絣織技術的復興也是人們所希望看到的。也許可以通過一種更靈活的方式來改變絣織的製造模式,從而能夠獲得與這個時代更加融合的設計。
【來 源】《絲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