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行酒令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在隋唐時期發展完善。其中就有幾種很有名的玩法:
這是兩種遊戲玩法,同屬於利用道具來遊戲的種類。搖籤就是指在竹筒中放入提前寫好口令的籤子,叫做令籤。參與的人以此搖動竹筒,抽出一籤,根據指令來決定飲酒的杯數,方式等。投壺就是在桌上放一個酒壺,賓客手持小箭往壺中投入,以投進壺中的小箭數量決勝負,再根據規則飲酒。
這是最不授予場地人數道具限制的玩法,通過不同的手勢或者手指數量,來表示不同的含義,再根據規則決定勝負以及飲酒方式,而且一旦玩起來,你來我往熱鬧十分,在民間最為流行,且因為它簡單易懂的特點,逐漸衍生出無數種玩法,是最受到百姓們歡迎的一種遊戲方式。
這個遊戲一般是文人之間喜歡玩的遊戲。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人們舉行完祓禊儀式之後,就會圍坐在彎彎曲曲的小河道兩旁,將酒杯放入水中順流而下,到了誰的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水飲盡,意在消病除災,免去不吉,祈福消災的同時又能歡慶娛樂,是西周時期最流行的玩法。
飛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時的一個文字遊戲。古代的飛花令要求,對令人所對出的詩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詩句格律一致,而且規定好的字出現的位置同樣有著嚴格的要求。這些詩可背誦前人詩句,也可臨場現作。行飛花令時可選用詩和詞,也可用曲,但選擇的句子一般不超過七個字。行使「飛花令」時,在詩句中第幾個字為「花」即按一定順序列次由第幾個人喝酒。如巴金的《家》中有這樣一段:淑英說一句「落花時節又逢君」,又該下邊的淑華吃酒。
與羞花今類似的,還有閉月令與戒酒令。閉月令就是大家按順序依次說出一句不帶「月「字的詩詞,但這句詩詞又必須是描寫月亮的,例如「呼作白玉盤」。又如「會須一夥三百杯」,這句寫的是喝酒,但是句中並沒有「酒」字。此即為戒酒令。
姓名令就是大家輪流說出一句詩詞,這句詩詞中必須至少有一個字是在座遊戲者的姓(有時為了簡單,也可以是名)。例如在座有人姓李,我們就可以說「春風桃李花開日」。「容華若桃李」。「桃李春風一杯酒」,「 李杜詩篇萬口傳」等等。有人姓羅,我們就可以說「桃李羅堂前」、「羅帶同心結來成」、「羅幕輕寒」、「羅裳不耐五更寒」 等等。
人名令與姓名命不同,就是大家輪流說出一句詩詞,這句詩詞之中間須包含某個人的姓名。注意,必須是姓和名都包含哦,什麼「劉郎」「王郎」嚴格來說是不行的。例如「李白乘舟將欲行」(李白)「蘇武魂鎮漢使前" (蘇武)「衛青不敗由天幸」(衛青)、 「李廣無功緣數奇」(李廣)、「李白鬥酒詩百篇」等等。當然,這樣嚴格的人名令是有難度的,大家在玩的時候可以適當放寬限制。只要詩詞中出現了具體的人名即可。
菜名令非常簡單、就是大家輪流說出一句詩詞,這句詩句中必須包含當前飯桌上的道菜名(或者某名中的一個字)。例如「休將白髮唱黃雞」(雞) 、「楓花流水鱖魚肥」 (魚)、「朱門酒肉臭」(肉)、「種豆南山下」(豆)等等。如果桌上有菜花,則所有來「花」字的詩詞都可以,如果桌上有酒,所有帶「酒」的詩詞都可以, 如果桌上有黃豆。有海帶,則所有帶「黃」,「海」學的詩詞也都行。
喝酒本來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情,行酒令的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文人雅士與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對詩或對對聯、猜字或猜謎等,一般百姓則用一些既簡單,又不需作任何準備的行令方式。由古代延續至今的酒宴習俗眾多,但不得不說隨著時光的推移,真的已經有很多優良的傳統習俗被人遺忘,還有多少人懂得射箭,多少人懂得射覆,多少人能在曲水流觴中即興作詩一首呢?
春節馬上來臨了,大大小小的聚會不可避免,看了那麼多行酒令,你是否已經按耐不住了呢?行酒令安排上吧!讓你的春節聚餐有一個不一樣的體驗!
天然發酵 拒絕勾兌
低度微醺 柔和甜美
古黃梁 中國清酒
中國餐桌 百搭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