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前人留下的俗語,還有借鑑意義嗎?

2021-01-19 郭曉軍

所謂農村俗語,大都是前人生活經驗的總結,其中有一些已經被時代所淘汰,而有一些則充滿了人生哲理和智慧,依然值得現代人借鑑。

比如這句「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

如果僅從字面上來解釋,那就是「吃飯之前不要訓斥孩子,睡覺之前不要訓斥妻子」。其實,這句話包含著教育孩子和夫妻相處的大道理。

「飯前不訓子」在教育孩子上有什麼意義呢?值不值得現在的家長借鑑?

前人之所以認可「飯前不訓子」,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解讀。

其一,糧食很寶貴,吃飯很重要。民以食為天,在物質匱乏的年月裡,我們普通人都是把吃飽飯當作頭等大事的,甚至我們以前還經常會用「吃了嗎?」來打招呼,這些也從側面反映出吃飯對於普通人的重要性。而「飯前不訓子」,也是一種對吃飯和糧食的珍惜與尊重,家長這樣做,也是在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懂得珍惜糧食和三餐。

其二,比起孩子長身體,教訓可以往後推。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吃飽飯才能攝取足夠的營養,如果家長在飯前訓斥孩子,多半會讓孩子帶著壓抑的心情吃飯,孩子甚至會因為抽泣而少吃或者不吃飯。更有甚者,如果家長硬逼著正在抽泣的孩子吃飯,還有可能造成安全隱患,飯菜很有可能會卡住孩子的氣管,那可就得不償失了。於是乎,家長一般都不會在吃飯前訓斥孩子。

其三,飯桌前的家庭氛圍需要維護。想必一些家長會有類似的經歷,因為孩子淘氣不聽話,氣頭上會馬上訓斥,倘若在飯桌上,那暴脾氣的家長恐怕還會摔碗摔碟。本來只是一件小事,還可能讓另一半也發起火來,要麼一起「混合雙打」,要麼就是夫妻爭執吵架了。這種情況對於孩子的教育是有弊無利的,不僅很難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讓孩子目睹了暴力。

綜上所述,「飯前不訓子」也值得現在的家長借鑑。

「睡前不訓妻」是夫妻相處的經驗之談,應當靈活變通地看待。

當然,因為這句俗語產生的語境是男人當家做主為前提,對於現在一些家庭貌似也不太合適。或許作為父親還能教訓幾句兒子,作為丈夫大都盼著不被妻子教訓就好了,哪裡還敢「睡前訓妻」呢?所以,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雙向的,「睡前不訓妻(夫)」。

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有兩層:

其一,睡眠很重要,夫妻雙方千萬不要帶著負面情緒入眠。

倘若睡不好覺,會直接影響到第二天的精神狀態,會讓人產生煩躁情緒,對身心健康都是有弊無利的。夫妻雙方,即便有什麼矛盾,也最好不要在睡覺之前討論,弄不好就會情緒失控,爭吵不休,徹夜難眠了。倘若真心愛對方,那就應該給彼此一個緩衝的時間,或許第二天某一方想開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即便還有問題,那麼兩人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一談,總好過晚上互相折磨對方了。

其二,夫妻沒有隔夜仇,床頭打架床尾和。

臥室是夫妻倆比較私密的空間,有智慧的夫妻一般都不會選擇將負面情緒帶到這裡。相反,那些動輒將矛盾和情緒帶到臥室的,要麼夫妻倆一言不合鬧分居,要麼就是背對背地冷戰到天明。本來是可以緩解矛盾的地方,非要弄成擴大矛盾的地方,那夫妻之間的感情只會很受傷。這些,是前人的經驗總結,雖然時代在變,但和睦家庭裡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學會與時俱進、因人制宜地學習和借鑑前人留下的經驗類俗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不要盲目照搬,也不要粗暴否定。

相關焦點

  • 俗語「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啥意思?古人經驗現在受用嗎?
    而民間也流傳著許多相關的俗語,在古人關於如何處理家庭矛盾的俗語中,有這樣一句話,讓人頗感玩味: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所謂「飯前不訓子」,指的是當子女犯有錯誤的時候,如果需要教育,不要選擇在飯前這段時間。在我國古代,由於人民的思想較為落後,很多家長管理子女的方案以簡單粗暴為主——比如著名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就是典型。
  • 農村老話:「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就拿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來說,背後也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下面就來一起學習一下,農村老話「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是什麼意思。農村老話:「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是什麼意思?飯前不訓子,簡單地說就是吃飯之前不能教訓孩子。
  • 古語云睡前不訓妻,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古人尚有此覺悟,今人當勉之
    很多人總是慶幸生在了華夏,因為華夏的歷史源遠流長,古人給現代人留下很多警句箴言,讓人每每想起都獲益匪淺。古語有云: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這句箴言前半句很多人都能理解,可是對於後半句「睡前不訓妻」,不少人卻只知其字面意思,而不懂其中蘊含的大智慧。睡前不訓妻看似直白,但卻與一些現代先進的婚姻理念相合。
  • 「飯前不訓子」,老祖宗留下的忠告,聽懂的父母一生受益
    旁邊一位年紀大的阿姨也一直在勸,不要生氣,老祖宗有言,飯前不訓子,等孩子吃完飯再好好和他講道理。後來孩子在媽媽的耐心勸說下,開始變乖了,好好吃飯了。中華文化傳承至今,真的很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一些簡單的名言俗語就能說出一個人生道理,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到現在讀來聽來仍然是智慧,值得後人揣摩和學習,比如飯前不訓子。老祖宗有言:飯前不訓子,裡面蘊藏大智慧,聽懂的父母一生受益。
  • 80歲智慧老人善意提醒:飯前不訓兒,睡前不訓妻,很有道理
    今天上午他給我說了一個諺語:飯前不訓兒,睡前不訓妻,很有道理,拿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此前我曾經分享過這個七不責,有網友說,難道做父母的這樣不行,那樣不行,就不能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嗎?我個人的體會是,盡信書,則不如不讀書,我們要從古人那裡得到的是對孩子的尊重,平等,毫無保留的愛,讓孩子快樂成長,然後長大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而不是要學習古人具體的操作辦法。
  • 吃藥時間有講究,飯前、飯後還是睡前?一文讀懂用藥時間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幾個用藥時間的概念:晨服:一般指早上服藥(早飯前或者早飯後服用);空腹:一般指晨起或飯前1-2小時或餐後的2小時;飯前:一般指的是飯前15-60分鐘這段時間服藥;餐中:飯前飯後立即吃藥,或者與餐同服;飯後:一般指飯後30分鐘左右服用;睡前:一般指睡前15-30分鐘左右服用。
  • 俗語「宅子現四喜相,家中能人輩出」,四喜指的是啥?你家有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農村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生活有關係。比如在這些俗語之中就有一句為「宅子出四喜,家中出貴人」。那麼,你知道俗語中所講的「四喜」是什麼嗎?你家有嗎?
  • 俗語:「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後面還有一句更經典
    導語:俗語:「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後面還有一句更經典。中國五千年的萬史文化,源遠流長,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勞動人民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是對生活的描述,有的是對生活的思考,其通俗易懂,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俗語大多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後面還有一句話,接下來讓我們共同了解一下。
  • 俗語:「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為何這麼說?蘊含古人的智慧
    俗語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智慧和文化,在古代的惡劣環境下,老祖宗們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卻還是能夠在苦中作樂,為我們後人留下了一筆又一筆的俗語財富,為我們後人提供了很多有借鑑意義的俗語,更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注入了更多的內涵。今天要說的便是俗語「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古人在經過各種社會實踐後,將一些道理總結成俗語,流傳至今。有些俗語聽起來是一些非常顯而易見的道理,而有些俗語或者一些習俗,則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含義。比如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 農村俗語「豆腐下酒不如餵狗」原來還有這層意思!
    提起農村人喝酒,在家弄幾個小菜,幾個要好的鄰居坐在一起,拉拉常常,這或許就是農民的幸福小日子;不過有這樣一群人,每天一日三餐頓頓都要喝點酒,甚至有的時候在入睡前還要喝點酒,他的下酒菜非常簡單,就是一道小蔥拌豆腐,就這樣一天下去兩杯酒就喝完。那麼,農村人所常的這句俗語:「豆腐下酒不如餵狗」到底是什麼含義呢?
  • 老祖宗留下10字俗語「門前有三樹,家興富三世」如何解釋呢?
    村口前的大樟樹古人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棵樟樹我也不曉得什麼時候就有了,不管包括道路,房屋,環境等發生多麼翻天覆地變化,它一直就聳立在那。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10字俗語,不可不信啊!關於這句10字俗語就包括香樟樹在內,還有就是銀杏樹,桂花樹。具體理解可以看下面老祖宗的解釋之說。
  • 建房俗語「門前墳,房後水」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能否借鑑?
    那些老一輩留下來的俗語,雖然看起來非常粗俗甚至有些無釐頭。實際上,不管是做事情講究也好,留下的那些無釐頭的俗語也罷,都包含著祖祖輩輩勞動總結出來的道理。比如說這句「門前墳,房後水」,咋看之下,能夠讀懂的百姓可能根本沒有幾個,更加別說按照俗語中所說的去做了。但是,凡是沒有按照這句俗語去做的人,或多或少都吃過虧。
  • 藥應該飯前吃還是飯後吃?
    而飯前服藥還是飯後服藥,差別就是胃腸道裡有沒有食物,使得藥物在人體內的吸收過程不同。 飯前服藥還是飯後服藥,取決於藥物的特性、作用特點、對胃是否有刺激。大部分藥都可在飯後服用,如果想要藥物快速地發揮作用,可以考慮飯前...飯前服藥:飯前用藥,不會受食物的幹擾而影響吸收,藥物的作用能迅速而完全地發揮。
  • 飯前服藥等於空腹服藥?這些年你吃藥吃對了嗎?
    生病了要吃藥,不就是倒一杯水把藥吞下去這麼簡單嗎?其實這裡面還真有不少講究。我們在看藥物使用說明時會發現有些會註明「空腹服藥」,有時大夫開藥的時候又會囑咐「飯前服用」,這兩者是一回事嗎?答案是否定的。看到這不少人會納悶:「飯前」不就是還沒吃飯、肚子空空,跟「空腹」不是同一個意思嗎?當然是有區別的,不妨來了解一下吧——飯前服用一般指的是吃飯(或者零食、水果等)前15~30分鐘服藥,飯前服用的藥更希望跟食物一起被吸收。
  • 老祖宗留下的警示絕句,「人不得全,瓜不得圓」,每一句都很現實
    我們都知道我們是走在前人為我們鋪的道路之上的,我們生活的地方和條件也是前人為我們打造的,我們深受前人的影響,而前人有多前,只能說,那是老祖宗和先輩,我們雖然靠著自己的雙手去生活,卻也是享受著老祖宗為我們創造的果實,特別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也是讓我們受益無窮。
  • 俗語「男不三,女不四」是何意?與成語「不三不四」有關聯嗎?
    我國廣袤的農村大地,流傳著很多前人從豐富的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富有智慧的俗語,既有像「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這類通俗易懂的農村俗語,也有像「男不三,女不四」這類比較拗口難懂的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這個俗語在小編這邊的農村地區廣泛流傳,尤其是在老一輩的口中經常會聽說到這句俗語。
  • 農村俗語「三不做、三代好」,你知道「三不做」是什麼嗎?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農村俗語是其中一枝奇葩,這些農村俗語包羅萬象,既有人情世故,農業種植,也有自然天氣,並且隨著人類發展,這些俗語又賦予了新的意義,警示著今人,比如俗語『』三不做,三代好『』,就是近代才流傳的,這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