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脫貧故事」擺脫困苦迎接新生活丨安龍縣普坪鎮納利村村民賀朝東

2020-12-12 天眼新聞

我叫賀朝東,今年40歲,是安龍縣納利村納磨組的村民,家庭成員有2人,分別是我和我女兒賀蝶。  之前我也和別人一樣,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是因一次意外,我左腳受傷嚴重,甚至被截肢,妻子離去。那些年我和女兒相依為命,生活真不容易。  因家中女兒年幼都在上學,我又是殘疾,自從我腳截肢後,不能幹重活,只能做點手上活,家裡沒多少收入,家庭生活非常貧困,2014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納利村位於安龍縣普坪鎮的西北面,距鎮上約5公裡左右公裡。當地村民世代靠種植玉米﹑水稻﹑薏仁米等農作物為生,起早貪黑忙碌一年,卻僅能維持基本吃喝,十分艱難。  為了改變貧困的局面,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我決定外出務工。  但由於我腳被截肢,不能幹體力活,又沒有什麼技術,文化水平不夠高,空有一腔致富的熱情,卻只能幹一些簡單的手工活,務工的收入並沒有給家裡的經濟帶來多大的改變。  2014年,縣、鄉扶貧工作隊進駐村裡,開展結對幫扶。  我也接到了來自幫扶我的扶貧幹部電話,她跟我介紹了自己,並告訴了我關於扶貧的一些政策,瞬間讓我心裡對脫貧致富有了巨大的希望。

幫扶幹部入戶走訪

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村裡全部修建了水泥的串戶路,也給每家每戶都接通了自來水,解決了村裡每家喝水的一大難題。就連每家門口也用水泥和沙子硬化了庭院。  幫扶幹部還給我們村裡所有貧困戶講了加入合作社的政策,一開始我們都比較牴觸,並不同意加入。  但在幫扶幹部一次次的耐心講解下,我們也逐漸了解到這是一個較好的機會,於是我們也報名參與了合作社,並得到了每年的合作社分紅。  幫扶幹部根據我家的情況,給我們父女兩申請了低保金,女兒上學也得了教育資助。

賀朝東家搬遷前後對比圖

以前我們老家住的是破舊的木房子,而且是和父母兄弟居住在一起,一大家人住在那麼小的木房裡,人均面積不足14個平方,有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和女兒搬遷到安置點五福小鎮,住進了60平米的安置房,人均面積已達30平米;現在我們住房、醫療、教育有保障,吃穿不愁,家裡家居電器也基本備齊。  真的很感謝幫扶幹部的幫助以及國家政策對我們的幫助,讓我的家庭擺脫了脫貧,迎接了新生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故事」用實際行動報答國家的好政策丨安龍縣普坪鎮秧地村村民賀...
    我叫賀登由,今年48歲,是安龍縣普坪鎮秧地村四組村民,一家有四口人。普坪鎮秧地村離安龍縣城40多公裡,四周群山包圍,我們家與村裡鄉親一樣,祖輩在黃泥巴地裡種穀子,窮苦的生活好像看不到頭。2014年,村裡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秧地小學的楊昌梅老師到我家摸底調查時,看到一家4口人擠住在80多平方米石木瓦頂的房子裡,房頂的瓦經日曬雨淋,已經變成了像篩子一樣的星星點點……我害羞地跟楊昌梅老師說:「這房子是祖輩的,因年久失修,只要天上一下大雨,家裡就下小雨,一家人沒地方躲雨。」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付出是為了帶給他們希望丨安龍縣普坪鎮講埂...
    我叫韋富森,是安龍縣科協的一名幹部,2017年10月,被縣委派任安龍縣普坪鎮講埂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韋富森(左一)開展衛生打掃2018年8月,普坪鎮講埂村講埂組陳永造戶的包保責任到了我這,我的幫扶徵程又有了新的延伸。起初,由於陳永明及妻子常年外出務工,兒子女兒在外讀書,僅能通過電話詢問他們工作生活情況,介紹村中發展等。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吹進了扶貧的春風丨安龍縣普坪鎮總科村村民...
    我叫覃榜恩,家住在安龍縣普坪鎮總科村總科組,1976年出生,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勤勞、純樸、善良是我的本性。前些年,家中經濟困難,入不敷出。那時家裡要供大兒子讀書,二兒子還小,無太多的積蓄,卻已借了別人不少錢。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老馬攜手戰貧丨安龍縣普坪鎮胡巷居委會幫扶...
    我叫陳林,在安龍縣氣象局工作。馬光學是我幫扶的建檔立卡戶,年長我幾歲,我一直稱呼他為老馬。記得2016年的夏天,在時任普坪鎮胡巷村黨支部書記夏景良老同志的陪同下,我第一次走進馬光學的家。老馬看上去50多歲,右腳殘疾,給人的感覺很精明。他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後,就急忙去燒水泡茶。
  • 「我的脫貧故事」菌菇香 日子紅丨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村民王元軍
    我叫王元軍,是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納賴五組的村民,家中2口人,2014年通過申請評為低保貧困戶,2018年底脫貧。黨的脫貧攻堅政策猶如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我家也於2014年底被評為了低保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火車頭」解決「頭疼事」丨安龍縣海子鎮車頭村...
    我叫王芝富,是安龍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職工。2016年4月,安龍縣委選派我到海子鎮車頭村擔任第一書記。駐進車頭村,我就遭遇了「頭疼事」。車頭村是安龍縣85個貧困村之一,距離縣城60餘公裡,居住農戶301戶1326人。因地理條件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2014年識別出貧困戶85戶301人。全村只有一條通村水泥路,戶戶飲水困難……這「頭疼事」讓我感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艱難。我第一次來到新寨組貧困戶唐勇剛家走訪。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幫扶暖心窩丨安龍縣灑雨鎮堵瓦村村民楊麗
    各項扶貧政策的如期落實到位,安龍縣食用菌等產業的大力發展給我們帶來了發展機遇,也給我家一家人帶來了經濟效益,我們對今後的日子感到信心十足,心裏面甜絲絲的。  前幾年,我們一家窮困潦倒、生活窘迫。現在在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家從由國家重點照顧已慢慢過渡成為可穩定增收的脫貧戶。   我相信通過自身的努力,通過產業發展的支持帶動,我們一家還要在脫貧後的基礎上努力致富奔小康。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鋪富路丨安龍縣篤山鎮坡老村脫貧攻堅...
    我叫李光銀,安龍縣篤山鎮人民政府職工。2017年8月,我到坡老村任駐村幹部,成為工作隊的一員,2020年5月擔任坡老村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李光銀(右四)入戶走訪李光銀(右三)通過院壩會宣傳扶貧政策擔任一線指揮長後,團結和帶領53名包保幹部用「四逐四準」的工作方法,排風險補短板、強弱項、化風險,2020年零問題通過脫貧攻堅大普查和省脫貧成效考核項目組考核
  • 「我的扶貧故事」5年,足跡每一寸土地丨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第一...
    2016年3月,我帶著組織的囑託和信任,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擔任第一書記,安嶺村下魯猛組前沿工作組長,千百次挨家挨戶走訪與幫扶,足跡遍及全村13個村民組的家家戶戶。再到安嶺村,我的職責除了帶領全村村民脫貧奔富,還結對幫扶了7戶貧困戶。安嶺村和很多貧困村一樣,存在區位偏遠、產業不興旺、基礎設施欠帳多、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等諸多問題。「張書記,幸虧當初聽您的話種了茶葉,現在我利用在縣城務工的空閒時間回來除草,真是『種地、打工』兩不耽誤。」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是奔向新生活的起點丨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
    我叫龍中明,今年57歲,是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村民。我和我妻子都患有疾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無法外出掙錢,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村裡將我家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時,在社保兜底精準幫扶政策的保障下,吃穿已經不用我發愁了,2017年底我申請了脫貧。龍中明到山林巡邏2018年,為了鞏固我家脫貧成效,駐村工作隊推薦我為黨義村公路養護員,負責黨義村黨東寨至夭那村岔路公路段的養護工作。
  • 「一手抓防疫 一手抓生產」安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壩區產業增就業
    么塘村村民陳榮玉說。陳榮玉是么塘村村民,她把自家的5畝土地以每畝800元/年的價格流轉給公司,同時自己還到基地做些零工,每天也有80多塊的收入。安龍縣棲鳳街道么塘村么塘壩區,群眾在施肥。2014年以來,安龍縣充分利用良好的氣候、水、山地等資源優越,以壩區為示範,進一步發展金銀花、鐵皮石斛、白及等中藥材,作為產業扶貧的輔助產業,以產業解決群眾創業、就業問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
  • 「我的脫貧故事」年入50萬 抓住機遇謀發展丨安龍縣篤山鎮大坡村...
    我叫邢仁芬,是安龍縣篤山鎮大坡村五組村民。這段時間,寨子裡娶妻嫁女的人家多,我家的肥豬,最近一個月來,賣了20頭。數著紅彤彤的票子,我和丈夫趙富立欣喜不已,不禁感嘆這些年的努力,沒有白費。不曾想,才過一年,脫貧攻堅政策就像一陣春風,吹開了我和丈夫緊鎖的眉頭。篤山鎮大坡村五組邢仁芬在扶貧攤點經營百貨2014年,我們經過申請、評議、公示等程序,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對象。
  • 「我的脫貧故事」楊老師真「實在」丨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村民韋成富
    我叫韋成富,是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出門抬頭看到山、低頭看見水的山溝溝頭。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家每年田裡種點穀子,地頭栽些包穀,家裡養幾頭豬、一群雞鴨,日子也能勉強生活下去。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融化「麻姑石」丨安龍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就業...
    我叫唐勇,是安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一名職工,我的幫扶「親戚」是李廷昌,住招堤街道山岔居委會上壩組。2018年9月2日,我接到包保李廷昌戶的任務。經過走訪我了解到,李廷昌戶共有6口人,2014年識別為一般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於是我最終同意搬遷到安龍縣五福街道五福小鎮福苑21棟3單元501號(面積100平方,實際共同生活人口為4人,按每人20平方計算應享受80平方,多出的20平方我自願補差價)。剛開始我家是兩頭住,兩個兒子在搬遷點住,我和我老婆在原居住點住,種植一些傳統農業和經濟作物。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丨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
    我叫王功益,2017年10月,受組織安排,我成為了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江坡組前沿工作組組長。  面對陌生的群眾,一切從零開始,我的心裡十分忐忑,甚至惶恐。  作為幫扶幹部,首先了解基本情況作笫一手資料,做到心裡有底,再逐戶入戶開展深入細緻的調查,找準致貧原因,因戶施策,擬定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確保未脫貧戶如期脫貧,已脫貧戶鞏固提升。王功益(右一)入戶走訪了解群眾生活萬峰湖鎮江坡村座落在天生橋二級電站旁,全村僅26戶102人,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 ...脫貧故事」搬出大山 走向新生活丨晴隆縣沙子鎮興合村村民廖高志
    我是晴隆縣沙子鎮興合村二組的村民,今年43歲。2013年底,在村民代表大會的評議下,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來也成了眾多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受益者之一。說起搬遷前後的變化,我心裡有太多的話想要表達。有了黨的惠民政策,加上自身努力,2017年底,我主動提出了脫貧申請,順利脫貧。得到政府搭建的這樣一個好平臺,感謝政府,感謝黨的關懷!我常常想,有國家的利好政策,只要勤勞苦幹,生活就一定可以好起來,一定能摘下貧困的帽子走向小康。對此,我深信不疑!我明白,過上今天的好生活,既有我自己的辛勤汗水,也飽含政府部門、村上能人和幫扶幹部對我的鼓勵和扶持。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香菇妹」文龍香:帶動「百花齊放春滿園」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香菇妹」文龍香:帶動「百花齊放春滿園」 2021-01-07 17: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是新生活奮鬥的起點丨德江縣長豐鄉黨委書記...
    長豐鄉位於銅仁市德江縣西北部,距縣城32公裡,轄14個村和1個社區121個村民組18621人,11個貧困村(其中8個深度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54戶7074人,貧困發生率38%,是德江縣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尚紅同志走訪群眾時節不居,歲月如流。
  • 貴州安龍縣普坪南天門農業光伏電站項目EPC總承包工程招標公告
    安龍縣普坪南天門農業光伏電站項目BPC總承包工程項目已獲批准,資金已落實,招標人為安龍清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現已具備招標條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和有關規定,該項目將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確定中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