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賀朝東,今年40歲,是安龍縣納利村納磨組的村民,家庭成員有2人,分別是我和我女兒賀蝶。 之前我也和別人一樣,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是因一次意外,我左腳受傷嚴重,甚至被截肢,妻子離去。那些年我和女兒相依為命,生活真不容易。 因家中女兒年幼都在上學,我又是殘疾,自從我腳截肢後,不能幹重活,只能做點手上活,家裡沒多少收入,家庭生活非常貧困,2014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納利村位於安龍縣普坪鎮的西北面,距鎮上約5公裡左右公裡。當地村民世代靠種植玉米﹑水稻﹑薏仁米等農作物為生,起早貪黑忙碌一年,卻僅能維持基本吃喝,十分艱難。 為了改變貧困的局面,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我決定外出務工。 但由於我腳被截肢,不能幹體力活,又沒有什麼技術,文化水平不夠高,空有一腔致富的熱情,卻只能幹一些簡單的手工活,務工的收入並沒有給家裡的經濟帶來多大的改變。 2014年,縣、鄉扶貧工作隊進駐村裡,開展結對幫扶。 我也接到了來自幫扶我的扶貧幹部電話,她跟我介紹了自己,並告訴了我關於扶貧的一些政策,瞬間讓我心裡對脫貧致富有了巨大的希望。
幫扶幹部入戶走訪
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村裡全部修建了水泥的串戶路,也給每家每戶都接通了自來水,解決了村裡每家喝水的一大難題。就連每家門口也用水泥和沙子硬化了庭院。 幫扶幹部還給我們村裡所有貧困戶講了加入合作社的政策,一開始我們都比較牴觸,並不同意加入。 但在幫扶幹部一次次的耐心講解下,我們也逐漸了解到這是一個較好的機會,於是我們也報名參與了合作社,並得到了每年的合作社分紅。 幫扶幹部根據我家的情況,給我們父女兩申請了低保金,女兒上學也得了教育資助。
賀朝東家搬遷前後對比圖
以前我們老家住的是破舊的木房子,而且是和父母兄弟居住在一起,一大家人住在那麼小的木房裡,人均面積不足14個平方,有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和女兒搬遷到安置點五福小鎮,住進了60平米的安置房,人均面積已達30平米;現在我們住房、醫療、教育有保障,吃穿不愁,家裡家居電器也基本備齊。 真的很感謝幫扶幹部的幫助以及國家政策對我們的幫助,讓我的家庭擺脫了脫貧,迎接了新生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