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我帶著組織的囑託和信任,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擔任第一書記,安嶺村下魯猛組前沿工作組長,千百次挨家挨戶走訪與幫扶,足跡遍及全村13個村民組的家家戶戶。
再到安嶺村,我的職責除了帶領全村村民脫貧奔富,還結對幫扶了7戶貧困戶。安嶺村和很多貧困村一樣,存在區位偏遠、產業不興旺、基礎設施欠帳多、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等諸多問題。
「張書記,幸虧當初聽您的話種了茶葉,現在我利用在縣城務工的空閒時間回來除草,真是『種地、打工』兩不耽誤。」談起自己家的產業發展,安嶺村下魯猛組孫開勇一臉的感激。
張全良(右三)入戶走訪
孫開勇是安龍縣安嶺村的貧困戶。家庭人口7人,2014年初入列,兒子、兒媳都在外面務工、做生意。
「孫開勇戶壯勞力都不在家,大家一起出出主意,思考一下該戶下步的幫扶對策……」在村裡的產業發展會議上,我與村幹部一道商量因戶施策措施,最終為孫開勇謀劃出種植茶葉的產業計劃。
「我建議你今年種植茶葉,不用像種烤菸那樣精細化管理,你有空閒時間的時候到地裡除除草、施施肥就行。」聽了我的建議後,孫開勇把自家連片的25畝土地全部種上了茶葉。為幫助孫開勇解決技術難題,我還找來專門的技術員手把手教孫開勇種植、管理。
張全良(中)召開群眾會
管理好的茶葉3年左右就能產生經濟效益。如今孫開勇種植的6畝茶葉長勢良好,已有1米多高,進入豐產期後將成為孫開勇家的「綠色銀行」。
另外,孫開勇在安嶺村下魯猛組算得上種茶大戶,在我的協調縣供電局拉通三相電後,他又建立了一個小型的茶葉加工廠,解決附近200餘畝茶葉的製作,不僅解了自己的難題,也幫助了附近的茶農,僅此一項年收入就近10萬元。
2016年,孫開勇順利脫貧。2020年家庭純收入10萬餘元,人均年收入萬餘元,整戶已經穩定實現了「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
張全良(左一)入戶動員搬遷
像孫開勇的情況,只是我在安嶺村扶貧的一個縮影。擔任第一書記以來,不管村民們提出什麼意見,我都耐心聽取,認真記錄,切實踐行「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我和我的戰友們精確擬定幫扶計劃,並緊緊依靠單位和相關部門的幫助,幫助村民們落實了交通、醫療、住房、飲水等政策幫扶諸多難題,群眾滿意度很高,扶貧質量高、成色足。
脫貧攻堅以來,全村共有116戶貧困戶申請了「特惠貸」,共貸款348.6萬元,享受財政貼息金額20.3萬元。
2018年,我抓住退出傳統種植的契機,引導安嶺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退耕還林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脫貧攻堅、促進農民增收的突破口,引導群眾立足豐富的坡耕地資源,因地制宜做「山」字文章,經多方考察規模種植茶葉2000餘畝。2020年,又引導村民種植茶葉2200畝。
張全良(右四)到安置區看望搬遷群眾
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以來,5年間我走遍了安嶺村的每一寸土地。如今,通過產業發展,安嶺村實現建檔立卡戶利益鏈結全覆蓋,各項產業蓬勃發展,開展全員培訓197人次(貧困戶145人次),聘用「四員」24人,組織外出務工1658人、佔全村人口的48%,貧困人口中479人務工,佔貧困總人口的50.26%。
心之所系是家國,情之所歸是圓夢。眼看著安嶺村一天天變化,我能夠在脫貧攻堅這樣偉大的事業中奉獻自己,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人物小傳】
張全良,男,安龍縣民政局正科級幹部。2016年3月,擔任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第一書記、下魯猛組前沿工作組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