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5年,足跡每一寸土地丨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第一...

2020-12-26 天眼新聞

2016年3月,我帶著組織的囑託和信任,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擔任第一書記,安嶺村下魯猛組前沿工作組長,千百次挨家挨戶走訪與幫扶,足跡遍及全村13個村民組的家家戶戶。

再到安嶺村,我的職責除了帶領全村村民脫貧奔富,還結對幫扶了7戶貧困戶。安嶺村和很多貧困村一樣,存在區位偏遠、產業不興旺、基礎設施欠帳多、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等諸多問題。

「張書記,幸虧當初聽您的話種了茶葉,現在我利用在縣城務工的空閒時間回來除草,真是『種地、打工』兩不耽誤。」談起自己家的產業發展,安嶺村下魯猛組孫開勇一臉的感激。

張全良(右三)入戶走訪

孫開勇是安龍縣安嶺村的貧困戶。家庭人口7人,2014年初入列,兒子、兒媳都在外面務工、做生意。

「孫開勇戶壯勞力都不在家,大家一起出出主意,思考一下該戶下步的幫扶對策……」在村裡的產業發展會議上,我與村幹部一道商量因戶施策措施,最終為孫開勇謀劃出種植茶葉的產業計劃。

「我建議你今年種植茶葉,不用像種烤菸那樣精細化管理,你有空閒時間的時候到地裡除除草、施施肥就行。」聽了我的建議後,孫開勇把自家連片的25畝土地全部種上了茶葉。為幫助孫開勇解決技術難題,我還找來專門的技術員手把手教孫開勇種植、管理。

張全良(中)召開群眾會

管理好的茶葉3年左右就能產生經濟效益。如今孫開勇種植的6畝茶葉長勢良好,已有1米多高,進入豐產期後將成為孫開勇家的「綠色銀行」。

另外,孫開勇在安嶺村下魯猛組算得上種茶大戶,在我的協調縣供電局拉通三相電後,他又建立了一個小型的茶葉加工廠,解決附近200餘畝茶葉的製作,不僅解了自己的難題,也幫助了附近的茶農,僅此一項年收入就近10萬元。

2016年,孫開勇順利脫貧。2020年家庭純收入10萬餘元,人均年收入萬餘元,整戶已經穩定實現了「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

張全良(左一)入戶動員搬遷

像孫開勇的情況,只是我在安嶺村扶貧的一個縮影。擔任第一書記以來,不管村民們提出什麼意見,我都耐心聽取,認真記錄,切實踐行「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我和我的戰友們精確擬定幫扶計劃,並緊緊依靠單位和相關部門的幫助,幫助村民們落實了交通、醫療、住房、飲水等政策幫扶諸多難題,群眾滿意度很高,扶貧質量高、成色足。

脫貧攻堅以來,全村共有116戶貧困戶申請了「特惠貸」,共貸款348.6萬元,享受財政貼息金額20.3萬元。

2018年,我抓住退出傳統種植的契機,引導安嶺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退耕還林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脫貧攻堅、促進農民增收的突破口,引導群眾立足豐富的坡耕地資源,因地制宜做「山」字文章,經多方考察規模種植茶葉2000餘畝。2020年,又引導村民種植茶葉2200畝。

張全良(右四)到安置區看望搬遷群眾

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以來,5年間我走遍了安嶺村的每一寸土地。如今,通過產業發展,安嶺村實現建檔立卡戶利益鏈結全覆蓋,各項產業蓬勃發展,開展全員培訓197人次(貧困戶145人次),聘用「四員」24人,組織外出務工1658人、佔全村人口的48%,貧困人口中479人務工,佔貧困總人口的50.26%。

心之所系是家國,情之所歸是圓夢。眼看著安嶺村一天天變化,我能夠在脫貧攻堅這樣偉大的事業中奉獻自己,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人物小傳

張全良,男,安龍縣民政局正科級幹部。2016年3月,擔任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第一書記、下魯猛組前沿工作組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火車頭」解決「頭疼事」丨安龍縣海子鎮車頭村...
    我叫王芝富,是安龍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職工。2016年4月,安龍縣委選派我到海子鎮車頭村擔任第一書記。駐進車頭村,我就遭遇了「頭疼事」。車頭村是安龍縣85個貧困村之一,距離縣城60餘公裡,居住農戶301戶1326人。因地理條件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2014年識別出貧困戶85戶301人。全村只有一條通村水泥路,戶戶飲水困難……這「頭疼事」讓我感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艱難。我第一次來到新寨組貧困戶唐勇剛家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這些年,那些事丨安龍縣海子鎮古裡社區幫扶幹部王燕
    2018年再次回到學校,繼續我的教學教育工作,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同事、教材,陌生的是新的任務,脫貧攻堅的任務。我一頭霧水,讓我自己選擇一戶進行包保?我根本弄不清楚我到底要進行什麼樣的工作,我不得不向網絡新聞、同事、組長等求助,做任何一件事,必須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叫王燕,安龍縣海子鎮初級中學一名教師。2018年9月底,我成為古裡社區喬地坡組馮玉琴戶的包保責任人。
  • ...風雨同舟 此生無悔丨安龍縣海子鎮海子居委會幫扶幹部陳明屹
    「老陳,精準扶貧工作你準備到哪兒包保?」我懵了!2018年9月的一天,領導突然走進我們辦公室對我說。最後聽領導解釋才知道每一個老師都要參加扶貧工作,並且至少要包保一戶建檔立卡戶。為此,在同志們的建議下,我決定包保離單位比較近的安龍縣海子鎮海子居委會屯背後組的唐詩澤家。
  • ...扶貧故事」真心換真情 親如一家人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青龍村韋成金
    在安龍縣招堤街道青龍村哪坡組青龍山一線天景區山麓,萬畝良田保護區旁,居住著一戶韋姓農家,他家就是我的扶貧戶。  韋友明今年三十八歲,小學文化,為人剛正不阿,是一位勤勞樸實的農村青年。  為了掌握一門致富技術,2015年12月他積極主動參加了黔西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村裡舉辦的中式烹調技術培訓。因為勤奮好學,成績優良,取得了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付出是為了帶給他們希望丨安龍縣普坪鎮講埂...
    我叫韋富森,是安龍縣科協的一名幹部,2017年10月,被縣委派任安龍縣普坪鎮講埂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韋富森(左一)開展衛生打掃2018年8月,普坪鎮講埂村講埂組陳永造戶的包保責任到了我這,我的幫扶徵程又有了新的延伸。起初,由於陳永明及妻子常年外出務工,兒子女兒在外讀書,僅能通過電話詢問他們工作生活情況,介紹村中發展等。
  • 「我的扶貧故事」甘做安馬蠶豆「紅娘」丨安龍縣政協副主席楊琨
    2020年5月,安龍縣把安馬作為調整後的500畝壩區後,我的幫扶壓力更大了!  冬季土地閒置,原來都是從縣農業部門領取油菜種子發展油菜產業,但形不成規模,發揮不了帶動作用。村幹部看到眼裡、痛在心中。我更是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鋪富路丨安龍縣篤山鎮坡老村脫貧攻堅...
    我叫李光銀,安龍縣篤山鎮人民政府職工。2017年8月,我到坡老村任駐村幹部,成為工作隊的一員,2020年5月擔任坡老村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李光銀(右四)入戶走訪李光銀(右三)通過院壩會宣傳扶貧政策擔任一線指揮長後,團結和帶領53名包保幹部用「四逐四準」的工作方法,排風險補短板、強弱項、化風險,2020年零問題通過脫貧攻堅大普查和省脫貧成效考核項目組考核
  • 「我的扶貧故事」一串數字裡的責任與光榮丨安龍縣龍山鎮黨委書記...
    陳家松(右一)幫助即將實施舊房修繕的農戶轉移糧食  龍山鎮位於安龍縣的最北面,離縣城40公裡,少數民族佔比83.6%,雖地處安龍、興仁、貞豐三縣結合部的黃金位置,但因交通設施薄弱、群眾觀念落後、產業零星規模小等原因
  • 「我的扶貧故事」完得成的任務剪不斷的情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鋼廠村...
    我叫王定方,是安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一名普通職工,根據組織安排,先後在招堤街道山岔村龍灘組、板磨村張其組、冗繞組擔任前沿工作組組長和包保責任人。  2018年9月,受組織安排,我到距離縣城40多公裡的鋼廠村擔任主任助理,並被組織安排擔任黃瓜爐組前沿工作組組長,包保9戶貧困戶的脫貧攻堅任務。在走訪詢問、建檔立卡、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籌劃搬遷等一系列解貧驅困的活動中,濃濃泥土味的濡染,讓我的思想得到洗禮、心靈得到滋養,受益終生。
  • 「我的扶貧故事」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2017年9月9日,組織安排我擔任招堤街道銅鼓井社區第一書記。從我開始駐村幫扶到現在,招堤的荷花已三度開落,銅鼓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到任銅鼓井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綠海生態。2017年,綠海子網箱清理整治結束後,庫區禁止捕魚,刷把寨組部分群眾失去生活來源。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丨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
    我叫王功益,2017年10月,受組織安排,我成為了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江坡組前沿工作組組長。  面對陌生的群眾,一切從零開始,我的心裡十分忐忑,甚至惶恐。  我所包保的潘國祥,為解決人居環境,2018年2月,幫助其向政府申請實施了改廚改廁項目。  此外,幫助申請參與了合作社黑山養羊養殖項目的實施,得到了能繁母羊10隻、公羊1隻及種草、改圈資金補助合計折合資金2萬元的補助。
  • 「我的扶貧故事」從忐忑不安到堅定前行丨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第一...
    我叫鄧偉,是黔西南州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專職副書記。2018年3月,被派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擔任第一書記。剛接到駐村通知時,我的內心很忐忑,懷疑自己能否勝任這份工作。鄧偉(右三)同群眾交流2018年下半年最為艱難,那段時期,我們主要工作就是推動村裡的串戶路硬化和危房改造,工作量非常大,不分白天晝夜。那一年,我有將近三個月沒能回家,一直呆在村裡。
  • 「我的扶貧故事」樂歡村裡的歡樂事丨安龍縣棲鳳街道樂歡村駐村第...
    2018年2月4日,我參加完安龍縣第一書記、駐村幹部談話會後,帶著縣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紅頭文件,立即趕到了安龍縣棲鳳街道樂歡村報到,任駐村第一書記、村級一線指揮長、四組前沿工作組組長,同時負責幫扶王炳國、王炳魁、王貞芬等6戶建檔立卡戶。
  • 「我的扶貧故事」找準路子加油幹 生活越過越甜蜜丨安龍縣龍山鎮下...
    我叫賀立山,是安龍縣龍山鎮下壇村一組的組長,今年46歲,在村裡當組長已經有好幾個年頭了。以前村裡沒有什麼產業,年輕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剩下的老人婦女也沒有什麼收入。那時候,我們的工作就是協調鄰裡矛盾。改變發生在2016年。那一年,我與其他幾個幹部到貞豐縣招商引資,引入三位老闆來到下壇村租用閒置土地種植蜂糖李。一開始,大家還笑話說,來下壇這個窮鄉僻壤投資沒有前途。隨著項目的推進,光是栽種就為村裡提供了上百個就業機會,村裡漸漸有人詢問怎麼參與、收益模式是怎樣的。
  • 「我的扶貧故事」幸福之路不遙遠丨安龍縣招堤街道漁浪村包保責任...
    我叫劉洪芳,是一名小學教師,根據組織的安排,我成了安龍縣招堤街道漁浪村下漁浪二組的包保責任人。初次來到韋永武家,詢問情況後,對他的家境情況有所困惑。一年來,我想盡一切辦法來幫助韋永武,一份份愛心,一份關懷,拉攏了我們之間的感情,激發了他一家人的奮起直追擺脫貧困的勇氣。扶貧要扶真貧。為了生計,兒子長年在外打工;他身體不好,還有痛疼時不時的發作,病發時一睡就是一兩天。
  • 「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2017年10月,安龍縣委編辦周揚、陳吉超等同志8次到我家「東」我搬遷,我不幹,我推說自己也是50多歲的人了,年紀也大了,又沒有一技之長,幹了一輩子農民,擔心搬過去沒有土地,無法安心居住,同時還擔心老家的土地被政府收回,害怕失去相依為命的土地,一時難以接受。故土難離,是啊!
  • 安龍縣「一主三輔」產業體系助推脫貧攻堅
    近年來,貴州省安龍縣圍繞脫貧攻堅工作,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逐漸形成以食用菌為主,溫氏養豬、花卉、中藥材為輔的「一主三輔」產業體系,有力助推了產業脫貧。  在安龍縣錢相街道冗達村的溫氏養殖扶貧小區,圈舍內1400多頭從廣東引進的仔豬正吃著飼料。
  • 「我的扶貧故事」種菌增收致富有秘方丨安龍縣篤山鎮雲上村蘇正栩
    我叫蘇正栩,今年37歲。我們祖輩於100多年前遷徙到安龍縣篤山鎮雲上村青槓林組居住,祖輩世代刀耕火種,土裡刨食,窮苦的日子像日出日落一樣恆定。  因為家窮,我沒讀完小學便綴學,16歲到周邊村寨攬修路、建房等苦活幹,也沒能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 「我的脫貧故事」年入50萬 抓住機遇謀發展丨安龍縣篤山鎮大坡村...
    我叫邢仁芬,是安龍縣篤山鎮大坡村五組村民。這段時間,寨子裡娶妻嫁女的人家多,我家的肥豬,最近一個月來,賣了20頭。數著紅彤彤的票子,我和丈夫趙富立欣喜不已,不禁感嘆這些年的努力,沒有白費。2013年7月,小女兒趙梅考上高中。她的兩個姐姐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選擇了出嫁。為此,我和丈夫都慚愧不已,但又力不從心。這樣的日子,我們一度覺得沒有希望。不曾想,才過一年,脫貧攻堅政策就像一陣春風,吹開了我和丈夫緊鎖的眉頭。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老馬攜手戰貧丨安龍縣普坪鎮胡巷居委會幫扶...
    「要不是國家的好政策,要不是你們幹部的幫扶,我一個殘疾人,要想成為萬元戶,想都不敢想啊!」進入12月的第一個周末,我再次到老馬家核實2020年收入情況時,馬光學滿懷感激地說道。我叫陳林,在安龍縣氣象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