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付出是為了帶給他們希望丨安龍縣普坪鎮講埂...

2020-12-17 天眼新聞

「韋書記下來我們村當領導,我們就有希望了……」我在同黔西南州醫療衛生檢查組同志入戶走訪時群眾說。這一番話既是群眾對我的極大信任和期望,也激起了我內心為群眾多幹事、幹好事的雄心壯志。

  我叫韋富森,是安龍縣科協的一名幹部,2017年10月,被縣委派任安龍縣普坪鎮講埂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  由於離開鄉鎮的時間比較長,之前有的工作經驗和方法可能不再適用於新形勢、新環境,於是我邊工作邊充電,把學習當成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一份工作責任,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和幹事能力。

韋富森(左一)開展衛生打掃

2018年8月,普坪鎮講埂村講埂組陳永造戶的包保責任到了我這,我的幫扶徵程又有了新的延伸。起初,由於陳永明及妻子常年外出務工,兒子女兒在外讀書,僅能通過電話詢問他們工作生活情況,介紹村中發展等。後來,他家不再繼續外出務工,選擇在家發展,但易地扶貧搬遷這個問題始終難以得到解決。陳永造家根深蒂固的「守家」觀念導致搬遷意願不強,從此我開始了與他們家糾纏不休的「持久戰」。

我每次到安置區工作時,有意無意均要到他家走訪,不厭其煩地說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好處,講已搬遷村民生活的改變,道對未來發展的憧憬。「陳永造年齡與我差不多,他有文化,又是個見過世面的人,怎麼就會不懂得易地搬遷的好呢?」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陳永造突然給我來電話,主動提出了搬遷。

韋富森(左三)入戶走訪

這一路上,吃過很多苦,也流過很多汗,但一想到我們的付出可以幫助村裡人,帶給他們希望,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人物小傳

韋富森,男,中共黨員,安龍縣科協幹部、科技工作者。先後擔任過黨政務秘書、正股級監察員、紀委書記,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副主任等職。2017年10月,任安龍縣普坪鎮講埂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老馬攜手戰貧丨安龍縣普坪鎮胡巷居委會幫扶...
    「要不是國家的好政策,要不是你們幹部的幫扶,我一個殘疾人,要想成為萬元戶,想都不敢想啊!」進入12月的第一個周末,我再次到老馬家核實2020年收入情況時,馬光學滿懷感激地說道。我叫陳林,在安龍縣氣象局工作。
  • ...的脫貧故事」擺脫困苦迎接新生活丨安龍縣普坪鎮納利村村民賀朝東
    我叫賀朝東,今年40歲,是安龍縣納利村納磨組的村民,家庭成員有2人,分別是我和我女兒賀蝶。  之前我也和別人一樣,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是因一次意外,我左腳受傷嚴重,甚至被截肢,妻子離去。那些年我和女兒相依為命,生活真不容易。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吹進了扶貧的春風丨安龍縣普坪鎮總科村村民...
    我叫覃榜恩,家住在安龍縣普坪鎮總科村總科組,1976年出生,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勤勞、純樸、善良是我的本性。前些年,家中經濟困難,入不敷出。那時家裡要供大兒子讀書,二兒子還小,無太多的積蓄,卻已借了別人不少錢。
  • ...故事」用實際行動報答國家的好政策丨安龍縣普坪鎮秧地村村民賀...
    我叫賀登由,今年48歲,是安龍縣普坪鎮秧地村四組村民,一家有四口人。普坪鎮秧地村離安龍縣城40多公裡,四周群山包圍,我們家與村裡鄉親一樣,祖輩在黃泥巴地裡種穀子,窮苦的生活好像看不到頭。我結婚後,儘管家裡生活貧困,但仍然積極送兒女到學校讀書,並與愛人農閒時到縣城周邊村寨攬些活兒掙錢補貼家用,我們家裡的生活還算過得去。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鋪富路丨安龍縣篤山鎮坡老村脫貧攻堅...
    我叫李光銀,安龍縣篤山鎮人民政府職工。2017年8月,我到坡老村任駐村幹部,成為工作隊的一員,2020年5月擔任坡老村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在擔任駐村幹部期間,為了儘快熟悉村情民情,尤其是儘快了解全村貧困戶家庭的基本情況,我不分白天黑夜地穿梭在坡老村各組的山間小路上,白天不在家的農戶晚上再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這些年,那些事丨安龍縣海子鎮古裡社區幫扶幹部王燕
    我根本弄不清楚我到底要進行什麼樣的工作,我不得不向網絡新聞、同事、組長等求助,做任何一件事,必須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叫王燕,安龍縣海子鎮初級中學一名教師。2018年9月底,我成為古裡社區喬地坡組馮玉琴戶的包保責任人。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丨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
    我叫王功益,2017年10月,受組織安排,我成為了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江坡組前沿工作組組長。  面對陌生的群眾,一切從零開始,我的心裡十分忐忑,甚至惶恐。  王功益(中)入戶走訪與群眾交流為了儘快擺脫貧困,國家對貧困家庭實施易地搬遷政策,經多次入戶宣傳動員,並帶潘國祥及配偶多次到搬遷安置點參觀看房,最後夫婦兩心動了,主動參與抽房,10月份如願以償搬進了磨菇小鎮A區,讓兩個小孩辦理了轉學到天菇小學和幼兒園就讀並為王良頂在蘑菇小鎮申請安排了公益性崗位。
  • 「我的扶貧故事」一串數字裡的責任與光榮丨安龍縣龍山鎮黨委書記...
    陳家松(右一)幫助即將實施舊房修繕的農戶轉移糧食  龍山鎮位於安龍縣的最北面,離縣城40公裡,少數民族佔比83.6%,雖地處安龍、興仁、貞豐三縣結合部的黃金位置,但因交通設施薄弱、群眾觀念落後、產業零星規模小等原因
  • 「我的扶貧故事」完得成的任務剪不斷的情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鋼廠村...
    我叫王定方,是安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一名普通職工,根據組織安排,先後在招堤街道山岔村龍灘組、板磨村張其組、冗繞組擔任前沿工作組組長和包保責任人。  2020年1月11日,還在鋼廠村黃瓜爐組動員易地扶貧搬遷戶拆除舊房的我,電話鈴聲忽然響起,原來是我2015年8月到2018年7月在山岔村包保的貧困戶羅明忠的妻子劉金平給我打來的,這通電話勾起了我對羅明忠戶的回憶。羅明忠戶,一般貧困戶,因學致貧,2016年脫貧……往日的消息在大腦中不停閃現。
  • 「我的扶貧故事」5年,足跡每一寸土地丨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第一...
    2016年3月,我帶著組織的囑託和信任,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擔任第一書記,安嶺村下魯猛組前沿工作組長,千百次挨家挨戶走訪與幫扶,足跡遍及全村13個村民組的家家戶戶。張全良(右三)入戶走訪孫開勇是安龍縣安嶺村的貧困戶。家庭人口7人,2014年初入列,兒子、兒媳都在外面務工、做生意。
  • 「我的扶貧故事」幸福之路不遙遠丨安龍縣招堤街道漁浪村包保責任...
    我叫劉洪芳,是一名小學教師,根據組織的安排,我成了安龍縣招堤街道漁浪村下漁浪二組的包保責任人。初次來到韋永武家,詢問情況後,對他的家境情況有所困惑。為了生存,老婆和大兒了都外出打工,自己在家修養。真是禍不單行,老婆身體也不好了,生了病,家裡也因此欠了許多外債。常年打零工,維持著家裡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火車頭」解決「頭疼事」丨安龍縣海子鎮車頭村...
    我叫王芝富,是安龍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職工。2016年4月,安龍縣委選派我到海子鎮車頭村擔任第一書記。駐進車頭村,我就遭遇了「頭疼事」。車頭村是安龍縣85個貧困村之一,距離縣城60餘公裡,居住農戶301戶1326人。因地理條件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2014年識別出貧困戶85戶301人。全村只有一條通村水泥路,戶戶飲水困難……這「頭疼事」讓我感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艱難。我第一次來到新寨組貧困戶唐勇剛家走訪。
  • 「我的脫貧故事」菌菇香 日子紅丨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村民王元軍
    看著大棚裡的菌一天比一天長勢好,我和妻子不禁相視而笑,想想這幾年家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感激之情泛泛湧起。我叫王元軍,是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納賴五組的村民,家中2口人,2014年通過申請評為低保貧困戶,2018年底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山高水長,陪伴風雨陽光丨安龍縣招堤第五小學教師...
    「山高水長,總是期盼遠方……」凌晨一點,手機彩鈴叫醒了我,惺忪中一看,是我幫扶包保的對象打來的電話。「張老師,我爺爺喊胸痛,呼吸困難,怎麼辦呀?」  「倒點溫開水給爺爺喝,把上次我買的藥給他吃了,我馬上趕來,等我,別怕!」  我趕緊穿上了棉衣,輕吻了身邊熟睡的女兒,輕手輕腳地把門掩上,便往停車場奔去。
  • 「我的扶貧故事」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2017年9月9日,組織安排我擔任招堤街道銅鼓井社區第一書記。從我開始駐村幫扶到現在,招堤的荷花已三度開落,銅鼓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到任銅鼓井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綠海生態。我組織刷把寨組群眾加入銅鼓井村級合作社,共商制定《黔西南州農享利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刷把寨組綠海子養魚生產組管理辦法(試行)》,與縣水務局籤訂養殖合同,取得綠海子養殖濾食性魚類的經營權,刷把寨組全體群眾80戶(貧困戶29戶)每戶入股2000元,用「人放天養、以水養魚、以魚淨水」的生態養殖技術,在綠海子投放花鰱魚3萬條、白鰱魚6萬條,實現產值50萬元,戶均增收達4000元。
  • ...扶貧故事」真心換真情 親如一家人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青龍村韋成金
    在安龍縣招堤街道青龍村哪坡組青龍山一線天景區山麓,萬畝良田保護區旁,居住著一戶韋姓農家,他家就是我的扶貧戶。  韋友明今年三十八歲,小學文化,為人剛正不阿,是一位勤勞樸實的農村青年。  為了掌握一門致富技術,2015年12月他積極主動參加了黔西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村裡舉辦的中式烹調技術培訓。因為勤奮好學,成績優良,取得了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融化「麻姑石」丨安龍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就業...
    我叫唐勇,是安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一名職工,我的幫扶「親戚」是李廷昌,住招堤街道山岔居委會上壩組。2018年9月2日,我接到包保李廷昌戶的任務。經過走訪我了解到,李廷昌戶共有6口人,2014年識別為一般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年入50萬 抓住機遇謀發展丨安龍縣篤山鎮大坡村...
    我叫邢仁芬,是安龍縣篤山鎮大坡村五組村民。這段時間,寨子裡娶妻嫁女的人家多,我家的肥豬,最近一個月來,賣了20頭。數著紅彤彤的票子,我和丈夫趙富立欣喜不已,不禁感嘆這些年的努力,沒有白費。我的丈夫趙富立,懂得相豬,只要看上一眼,他就知道哪頭豬的槽口好不好。槽口好的豬,肯吃肯長,添膘最快。我們結婚以後,我在家裡種地,他就學著出去做豬生意,收入還算勉強。漸漸地,隨著孩子們出生,我家的人口不斷增長,變成了五口。我和丈夫雖然讀書少,但也知道「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為了讓三個女兒走出大山,我們傾盡所有,供她們上學。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幫扶暖心窩丨安龍縣灑雨鎮堵瓦村村民楊麗
    我叫楊麗,是嫁到科香的媳婦,曾經的科香交通條件非常差,多少年來「只聞喇叭聲,不見車影子」是外界對這個寨子的真實印象,人挑馬馱是這個寨子的「風景線」。近幾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我們苗寨終於通了水泥路,安上了路燈。基礎設施的改善,讓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增強了我家必須改變生活面貌的信心和決心。我和丈夫暗下決心,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艱苦幾年,實現自己的夢想。
  • 「我的脫貧故事」圓了我的廚師夢丨安龍縣招堤街道久長村村民曾維斌
    這意味著初中畢業的我就得外出打工,但我夢想去讀職校學習廚藝,將來成為一名廚師。可是,我姐姐也正在讀職校,每個月一千多塊的生活費,如果我再去讀職校,開支根本沒有著落。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村裡來了扶貧工作隊。結對幫扶我家的是安龍縣史志辦的周老師。周老師到我家了解情況後,就動員我們參與易地扶貧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