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洪芳,是一名小學教師,根據組織的安排,我成了安龍縣招堤街道漁浪村下漁浪二組的包保責任人。
初次來到韋永武家,詢問情況後,對他的家境情況有所困惑。目前家裡雖然住的房子不錯,從他那裡了解到他出生於農曆1974年7月,兩個孩子,大的已經外出打工了,小的還在讀書。原來家庭在寨上還是蠻不錯的,再一次創業中意外了,導致家中的頂梁柱受傷,還傷了別人,沒有了收入來源,還得賠付別人,然後返貧了。
為了生存,老婆和大兒了都外出打工,自己在家修養。真是禍不單行,老婆身體也不好了,生了病,家裡也因此欠了許多外債。常年打零工,維持著家裡的生活。
劉洪芳(右)在給群眾宣傳講解生產安全及生活用火用電安全知識
回校的時候,我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記了許多關於韋遠武的情況,心裡也由此產生了怎樣幫扶他的一些想法。一有時間我就去探望他,和他一起研究和探討脫貧的計劃。
一年來,我想盡一切辦法來幫助韋永武,一份份愛心,一份關懷,拉攏了我們之間的感情,激發了他一家人的奮起直追擺脫貧困的勇氣。
扶貧要扶真貧。為了生計,兒子長年在外打工;他身體不好,還有痛疼時不時的發作,病發時一睡就是一兩天。他家裡的困難和身體的「痛」,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但他明白,每次送去的這一點錢和東西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扶貧要做好,不能光給資金和把資金一發了事,一方面給他宣講黨的扶貧政策,另一方面幫助他設計致富思路,選好致富項目,這樣才能挖掉「窮根」。
劉洪芳(右)在在疫情期間推薦就業宣傳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辦法總比困難多。針對他的家庭脫貧情況,我與他「策劃」,在充分尊重其意願後,達成切合實際的脫貧計劃,發揮父子倆的技術所長,他去外地當監工的活,兒子、老婆一家人都到外地打工,實現年純均收於6萬元以上。經過連續兩年的努力,他家的日子終於有了起色。
「說話做事都很實在,沒有一點知識分子架子。」他家在村裡逢人就說。
「你這樣待我好,我咋感謝得起你呢?」面對我對他的關心和幫助,精神面貌和家庭狀況有所改觀的他感激的說。而我笑著說:「你客氣個啥,你就是我的老哥子,我們一起努力,爭取早日脫貧。」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有他這樣勤勞的一家,我深信他們到達幸福的小康之路不會遙遠……
【人物小傳】
劉洪芳,女,小學教師,現是安龍縣招堤街道漁浪村包保責任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龐博劉朝富 整理編輯 黃昕蕊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