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幸福之路不遙遠丨安龍縣招堤街道漁浪村包保責任...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劉洪芳,是一名小學教師,根據組織的安排,我成了安龍縣招堤街道漁浪村下漁浪二組的包保責任人。

初次來到韋永武家,詢問情況後,對他的家境情況有所困惑。目前家裡雖然住的房子不錯,從他那裡了解到他出生於農曆1974年7月,兩個孩子,大的已經外出打工了,小的還在讀書。原來家庭在寨上還是蠻不錯的,再一次創業中意外了,導致家中的頂梁柱受傷,還傷了別人,沒有了收入來源,還得賠付別人,然後返貧了。

為了生存,老婆和大兒了都外出打工,自己在家修養。真是禍不單行,老婆身體也不好了,生了病,家裡也因此欠了許多外債。常年打零工,維持著家裡的生活。

劉洪芳(右)在給群眾宣傳講解生產安全及生活用火用電安全知識

回校的時候,我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記了許多關於韋遠武的情況,心裡也由此產生了怎樣幫扶他的一些想法。一有時間我就去探望他,和他一起研究和探討脫貧的計劃。

一年來,我想盡一切辦法來幫助韋永武,一份份愛心,一份關懷,拉攏了我們之間的感情,激發了他一家人的奮起直追擺脫貧困的勇氣。

扶貧要扶真貧。為了生計,兒子長年在外打工;他身體不好,還有痛疼時不時的發作,病發時一睡就是一兩天。他家裡的困難和身體的「痛」,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但他明白,每次送去的這一點錢和東西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扶貧要做好,不能光給資金和把資金一發了事,一方面給他宣講黨的扶貧政策,另一方面幫助他設計致富思路,選好致富項目,這樣才能挖掉「窮根」。

劉洪芳(右)在在疫情期間推薦就業宣傳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辦法總比困難多。針對他的家庭脫貧情況,我與他「策劃」,在充分尊重其意願後,達成切合實際的脫貧計劃,發揮父子倆的技術所長,他去外地當監工的活,兒子、老婆一家人都到外地打工,實現年純均收於6萬元以上。經過連續兩年的努力,他家的日子終於有了起色。

「說話做事都很實在,沒有一點知識分子架子。」他家在村裡逢人就說。

「你這樣待我好,我咋感謝得起你呢?」面對我對他的關心和幫助,精神面貌和家庭狀況有所改觀的他感激的說。而我笑著說:「你客氣個啥,你就是我的老哥子,我們一起努力,爭取早日脫貧。」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有他這樣勤勞的一家,我深信他們到達幸福的小康之路不會遙遠……

人物小傳

劉洪芳,女,小學教師,現是安龍縣招堤街道漁浪村包保責任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龐博劉朝富 整理編輯 黃昕蕊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完得成的任務剪不斷的情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鋼廠村...
    我叫王定方,是安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一名普通職工,根據組織安排,先後在招堤街道山岔村龍灘組、板磨村張其組、冗繞組擔任前沿工作組組長和包保責任人。  2018年9月,受組織安排,我到距離縣城40多公裡的鋼廠村擔任主任助理,並被組織安排擔任黃瓜爐組前沿工作組組長,包保9戶貧困戶的脫貧攻堅任務。在走訪詢問、建檔立卡、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籌劃搬遷等一系列解貧驅困的活動中,濃濃泥土味的濡染,讓我的思想得到洗禮、心靈得到滋養,受益終生。
  • 「我的扶貧故事」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2017年9月9日,組織安排我擔任招堤街道銅鼓井社區第一書記。從我開始駐村幫扶到現在,招堤的荷花已三度開落,銅鼓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到任銅鼓井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綠海生態。我組織刷把寨組群眾加入銅鼓井村級合作社,共商制定《黔西南州農享利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刷把寨組綠海子養魚生產組管理辦法(試行)》,與縣水務局籤訂養殖合同,取得綠海子養殖濾食性魚類的經營權,刷把寨組全體群眾80戶(貧困戶29戶)每戶入股2000元,用「人放天養、以水養魚、以魚淨水」的生態養殖技術,在綠海子投放花鰱魚3萬條、白鰱魚6萬條,實現產值50萬元,戶均增收達4000元。
  • ...僅僅是任務,更多的是責任丨安龍縣春潭街道盤江村幫扶幹部趙興順
    我叫趙興順,是安龍縣招堤街道岔河小學的一名小學教師,長期在農村學校教書,近四十年來,工作服務的主要對象就是農村學生。2018年10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春潭街道盤江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主要包保對象是盤江村一組田景貴戶。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幫扶頂呱呱 小康生活到我家丨安龍縣招堤街道...
    我叫岑啟波,是安順學院歷史學專業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家住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社區刷把寨組。我母親身體一直不好,去醫院檢查了一次又一次,藥品盒子有一大堆,為了治病花了不少錢,她身體不好也做不了重活,家裡負擔全靠父親一人承擔。那時候我們就想著好好學習,快點長大替家裡減輕負擔。
  • ...扶貧故事」真心換真情 親如一家人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青龍村韋成金
    在安龍縣招堤街道青龍村哪坡組青龍山一線天景區山麓,萬畝良田保護區旁,居住著一戶韋姓農家,他家就是我的扶貧戶。  韋友明今年三十八歲,小學文化,為人剛正不阿,是一位勤勞樸實的農村青年。  我到包保戶家開展扶貧工作的次數記不清了。但在我的腦海裡總是浮現這家人的執著與熱情。每當我來到他家,他們總是笑臉相迎,端茶送水,問問有沒有用餐……給人一種家人的親切。   記得有一次,我入戶宣傳脫貧攻堅政策,了解家庭生活條件,核實家庭人口信息,計算家庭收入等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付出是為了帶給他們希望丨安龍縣普坪鎮講埂...
    我叫韋富森,是安龍縣科協的一名幹部,2017年10月,被縣委派任安龍縣普坪鎮講埂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韋富森(左一)開展衛生打掃2018年8月,普坪鎮講埂村講埂組陳永造戶的包保責任到了我這,我的幫扶徵程又有了新的延伸。起初,由於陳永明及妻子常年外出務工,兒子女兒在外讀書,僅能通過電話詢問他們工作生活情況,介紹村中發展等。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融化「麻姑石」丨安龍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就業...
    我叫唐勇,是安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一名職工,我的幫扶「親戚」是李廷昌,住招堤街道山岔居委會上壩組。2018年9月2日,我接到包保李廷昌戶的任務。經過走訪我了解到,李廷昌戶共有6口人,2014年識別為一般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圓了我的廚師夢丨安龍縣招堤街道久長村村民曾維斌
    我叫曾維斌,生長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親和母親都是極老實的人,不識字,整天在地裡勞作,家裡生產用到的種子化肥,生活用到的柴米油鹽,都靠四伯伯拿主意。由於居住的地理環境不好,山區交通不便利,我家的經濟一直都很拮据,主要依靠民政低保救濟。這意味著初中畢業的我就得外出打工,但我夢想去讀職校學習廚藝,將來成為一名廚師。可是,我姐姐也正在讀職校,每個月一千多塊的生活費,如果我再去讀職校,開支根本沒有著落。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丨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
    我叫王功益,2017年10月,受組織安排,我成為了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江坡組前沿工作組組長。  面對陌生的群眾,一切從零開始,我的心裡十分忐忑,甚至惶恐。  王功益(右一)入戶走訪了解群眾生活萬峰湖鎮江坡村座落在天生橋二級電站旁,全村僅26戶102人,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我所包保的潘國祥,為解決人居環境,2018年2月,幫助其向政府申請實施了改廚改廁項目。  此外,幫助申請參與了合作社黑山養羊養殖項目的實施,得到了能繁母羊10隻、公羊1隻及種草、改圈資金補助合計折合資金2萬元的補助。
  • 「我的扶貧故事」山高水長,陪伴風雨陽光丨安龍縣招堤第五小學教師...
    「山高水長,總是期盼遠方……」凌晨一點,手機彩鈴叫醒了我,惺忪中一看,是我幫扶包保的對象打來的電話。「張老師,我爺爺喊胸痛,呼吸困難,怎麼辦呀?」  「倒點溫開水給爺爺喝,把上次我買的藥給他吃了,我馬上趕來,等我,別怕!」  我趕緊穿上了棉衣,輕吻了身邊熟睡的女兒,輕手輕腳地把門掩上,便往停車場奔去。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老楊「認親」這四年丨安龍縣棲鳳街道平寨居...
    我叫申學坤,是安龍縣委組織部信息中心工作員,是一名在脫貧攻堅一線奮戰的普通幫扶幹部。根據組織安排,我成了棲鳳街道平寨居委會上百洋坪組楊方林戶的包保責任人。第一次結識老楊,是四年前晚秋的一個下午。50來歲的老楊身體不太好,很焦慮,整個人就像打蔫的茄子,是當時老楊給我的第一映像。在昏暗的屋子裡,我們促膝交談了兩個多小時,缺資金、缺技術是老楊家致貧的主要原因。我為他排解思想上的顧慮,鼓勵他開心生活,還幫其打掃了室內外衛生,整理了被褥。為改善家中居住環境,我和駐村工作隊先後7次到老楊家宣傳建檔立卡戶「三改」(改廚、改圈、改廁)政策,幫他寫了「三改」申請。
  • 「我的扶貧故事」樂歡村裡的歡樂事丨安龍縣棲鳳街道樂歡村駐村第...
    2018年2月4日,我參加完安龍縣第一書記、駐村幹部談話會後,帶著縣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紅頭文件,立即趕到了安龍縣棲鳳街道樂歡村報到,任駐村第一書記、村級一線指揮長、四組前沿工作組組長,同時負責幫扶王炳國、王炳魁、王貞芬等6戶建檔立卡戶。
  • 「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我是陳吉超,是你的包保幹部,你在哪裡打工?」「根據現在的政策,你家可以到五福街道去要一套新房子。」「新房子真的不開錢!」「搬遷過去你兒子也有新房子討老婆了!」
  • 「我的脫貧故事」活到80歲,我沒想到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丨安龍縣招...
    我現在80歲了,在黨的好政策及村幹部的幫扶下,日子過得那是一天比一天好。我叫李擴倫,家在安龍縣招提街道冗講村冗講組,現在一家人吃、穿、住房、飲水安全都不愁,廚房也改好了。幫扶幹部到李擴倫戶宣傳扶貧政策四五年前,全家幾口人住在一間不到70平米的爛瓦房中,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多年失修的老房子牆體開裂,電線老化,屋裡燒柴,不安全又不衛生,外面路還是黃土路,外出都要走好幾十分鐘。
  • 「我的扶貧故事」一串數字裡的責任與光榮丨安龍縣龍山鎮黨委書記...
    8個貧困村、1724戶6882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果簡單換算一下,在龍山每遇到4個人,其中可能就有1個是扶貧對象。這一串數字日夜縈繞在我的心頭,我和班子下定決心,一定要讓龍山鎮「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戶全部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火車頭」解決「頭疼事」丨安龍縣海子鎮車頭村...
    我叫王芝富,是安龍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職工。2016年4月,安龍縣委選派我到海子鎮車頭村擔任第一書記。駐進車頭村,我就遭遇了「頭疼事」。車頭村是安龍縣85個貧困村之一,距離縣城60餘公裡,居住農戶301戶1326人。因地理條件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2014年識別出貧困戶85戶301人。全村只有一條通村水泥路,戶戶飲水困難……這「頭疼事」讓我感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艱難。我第一次來到新寨組貧困戶唐勇剛家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這些年,那些事丨安龍縣海子鎮古裡社區幫扶幹部王燕
    2018年再次回到學校,繼續我的教學教育工作,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同事、教材,陌生的是新的任務,脫貧攻堅的任務。我一頭霧水,讓我自己選擇一戶進行包保?我根本弄不清楚我到底要進行什麼樣的工作,我不得不向網絡新聞、同事、組長等求助,做任何一件事,必須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叫王燕,安龍縣海子鎮初級中學一名教師。2018年9月底,我成為古裡社區喬地坡組馮玉琴戶的包保責任人。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鋪富路丨安龍縣篤山鎮坡老村脫貧攻堅...
    我叫李光銀,安龍縣篤山鎮人民政府職工。2017年8月,我到坡老村任駐村幹部,成為工作隊的一員,2020年5月擔任坡老村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在擔任駐村幹部期間,為了儘快熟悉村情民情,尤其是儘快了解全村貧困戶家庭的基本情況,我不分白天黑夜地穿梭在坡老村各組的山間小路上,白天不在家的農戶晚上再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5年,足跡每一寸土地丨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第一...
    2016年3月,我帶著組織的囑託和信任,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擔任第一書記,安嶺村下魯猛組前沿工作組長,千百次挨家挨戶走訪與幫扶,足跡遍及全村13個村民組的家家戶戶。談起自己家的產業發展,安嶺村下魯猛組孫開勇一臉的感激。張全良(右三)入戶走訪孫開勇是安龍縣安嶺村的貧困戶。家庭人口7人,2014年初入列,兒子、兒媳都在外面務工、做生意。
  • ...風雨同舟 此生無悔丨安龍縣海子鎮海子居委會幫扶幹部陳明屹
    「老陳,精準扶貧工作你準備到哪兒包保?」我懵了!2018年9月的一天,領導突然走進我們辦公室對我說。最後聽領導解釋才知道每一個老師都要參加扶貧工作,並且至少要包保一戶建檔立卡戶。為此,在同志們的建議下,我決定包保離單位比較近的安龍縣海子鎮海子居委會屯背後組的唐詩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