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講述臺灣老兵後人回菏澤探親 血濃於水!

2021-01-10 齊魯網

齊魯網菏澤1月27日訊(記者 孫法磊 吉璐璐)前兩天媒體報導了臺灣老兵的後人張君華通過我們和今日頭條尋找菏澤老家親人的新聞,經過努力我們順利找到了張君華在菏澤老家的親人!得知這個好消息之後,張君華馬上就安排了返鄉探親的行程,前兩天,張君華一家三口就來到了山東,我們的記者也全程陪著他們回菏澤探親。

1月24日下午15:15.從臺灣來山東尋親的張君華一家,他們所乘坐的飛機已經降落到了遙牆機場,離回家的距離越來越近,她的心情也越來越緊張。

 回到山東老家,張君華一臉的興奮,她說自從得知找到老家的親人之後,她就立馬安排了回家的行程,因為,他們已經沒有時間再繼續等待!


張君華對記者說:「我就是不想留遺憾,找到家人之後我就開始訂機票,我昨天還在上班,今天就來了!當時我爸就說等一等,可是出了車禍,所以我們就不能再等了! 」

千裡尋親 完成父母未了心願

張君華的父親張景閣,曾經在1988年回國一次菏澤曹縣的老家,老人本打算在2000年再次返鄉,可沒想到卻出了嚴重的車禍,臥床四年之後老人不幸去世。時隔近30年,張君華回到山東,這一次不僅僅是回家探親,更是完成父母未了的心願!

張君華說:「我們都很怕冷,但是我們想快點回來,我想快點知道我的家在哪裡我的家人在哪裡?讓孩子知道家在哪裡!」

在濟南短暫休整之後,張君華一家便立刻趕往菏澤,三百多公裡的距離此刻顯得格外遙遠,張君華一路上都緊張地望著窗外,而當她看到曹縣的路標時,心臟更是興奮的要跳出來!

張君華對記者說:「在高速公路看到路標,上邊有曹縣和商丘,我就錄下來,我爸媽從小就天天讓我們背,山東曹縣王堤圈,商丘,這兩個路牌就想到了我的爸媽!」

下午的三點鐘,張君華一家抵達曹縣的南園村,這裡就是她父親張景閣的老家,闊別三十年,這一次,女兒代替父親回到了老家!

張景閣只有一個姐姐,張君華見到的這位老人正是張景閣姐姐的兒子冉照江!他也是張君華在菏澤血緣關係最近的親人了!

張君華的表哥冉照江對記者說:「張景閣70歲的時候來過,當時他和家人約定等到80歲回老家過壽。」

父輩已去世 兄弟姐妹見面擁抱落淚

得知張君華回家,張家的老人們也都紛紛前來探望,而他們也都是張景閣老人最為親近的親人了!張君華看著表哥表姐再一次落淚。

張君華說:「我爸爸最後的時候一直就喊景元伯伯景春伯伯還有姐姐!」

中斷了三十年的聯繫,如今張君華一家回到菏澤曹縣的老家,替父母完成未了的心願!在這三十年裡,雙方的老人都已經去世,如今張君華的表哥堂哥們也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

張君華的母親任聖榮是河南商丘人,她的妹妹任聖雲嫁到了曹縣的趙壩村,兩年前任聖雲也去世了,如今張君華回到曹縣,任聖雲的七個子女也紛紛前來相見。雖然從沒見過面,但血脈親情卻讓他們緊緊的擁抱在一起,張君華說,在臺灣他們只有七個姐妹,沒有別的親人,回到曹縣老家,她才感覺到他們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

「原來在臺灣我們沒有什麼親人,現在有這麼多的親人,所以說就特別想!父母走以後就更想!」張君華說。

王堤圈是張君華從小到大記憶最深的地名,這是父親張景閣當時居住的村名,如今王堤圈已經改為南園村,父親當年居住的老宅子也都不在了。

落葉歸根 替父完成心願祭祖上墳

雖然老房子已經都沒了,可張君華對老家的一磚一瓦都格外在意,三十年,父母心心念念的老家就在眼前,他們的根就在這裡!這次回來,張君華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給爺爺奶奶上墳。

張君華說:"要來之前,其實已經給我爸媽上過香了,給他們講我要替他們給爺爺奶奶上墳!"

敬獻花圈、給墳頭添新土、上香、燒紙,祭祖的儀式舉行完了,可張君華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痛哭起來,老人離家近70年,中間只回來過一次,這種在異鄉漂泊的感覺也只有這個做女兒的最能體會了。如今,女兒回到家鄉,一家人再次團聚,這也是老人最想看到的一幕!

[責任編輯:楊凡、楊本敬、孫淑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兩位離世北京籍臺灣老兵親屬現身 身份有待確認
    儘管兩位北京籍臺灣老兵親屬的身份仍有待有關方面確認,他們拿出的眾多書信和合影卻也講述了兩岸親人之間令人唏噓的往事。  16歲時與親哥哥分離  董老太太今年已經80歲,聽力衰退的她聽人說話需要用手貼著耳朵「攏音」。  8日上午,北青報記者在南三環一處樓房見到了董老太太,她說12名去世北京籍臺灣老兵名單中的董世敬是自己的親哥哥。
  • 菏澤--我的故鄉,「出生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
    母親長眠地下,而高秉涵在臺灣至今保存著母親用過的體溫計、穿過的湖藍色綢衣。母親當年穿過的湖藍色綢衣,一直掛在他臺北家中的牆上。多年來,他連洗都不捨得,怕丟掉一根絲。「我每天都要用頭頂頂那件衣服,這樣就像在母親的懷裡。」高秉涵說。  此生最濃思鄉情   「菏澤養我13年,而臺灣養我70年,但在靈魂深處,我認為自己是個菏澤人。」
  • Beyond歌曲《大地》寫臺灣老兵回鄉情 感人至深
    1987年11月之後,臺當局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於是黃家駒想到把《大地》填成表達海峽兩岸情懷的一首歌,並交給劉卓輝填詞。1988年9月,歌曲正式發行。  「在那些蒼翠的路上/歷遍了多少創傷/在那張蒼老的面上/亦記載了風霜/秋風秋雨的度日/是青春少年時/迫不得已的話別/沒說再見/回望昨日在異鄉那門前/唏噓的感慨一年年/但日落日出永沒變遷/這刻在望著父親笑容時/竟不知不覺的無言/讓日落暮色滲滿淚眼……」這首歌講述了一名老兵回鄉時的情景,感人至深。
  • 臺灣老兵回鄉趣事:帶回三大包裹,卻一直沒好意思打開
    1987年9月16日,在國民黨中常會上,蔣經國宣布開放大陸探親,至此,與大陸分離了近40年的臺灣老兵們終於可以踏上回鄉之途。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順利回到大陸探親,我的一位遠房親戚鍾凱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眼看著一個個老兵興奮地報名、登記返鄉,忙得不亦樂乎,鍾凱卻沒有任何舉動。
  • 蔣介石的孫子回大陸祭祖,卻忍不住抱頭痛哭,寫下5個字,字字戳心
    因為政治原因,臺灣和大陸分別了幾十年,從解放戰爭結束後,到現在已經是半個多世紀了,其實,早在蔣介石統治臺灣的時候,就有很多的老兵都嚷嚷著要回祖國探親,但是,當時的蔣介石,絲毫不在乎這些老兵的心情,說不能回就不能,即便蔣介石自己也是想要回到大陸看看的,但是,他卻採取了強硬的政策,不允許任何人回到大陸。
  • 名門望族|南溪包氏:勇於為義,血濃於水
    光緒六年,他赴京參加會試,正逢老友、進士黃湘病卒,因家貧,全家10多人不能返鄉,情景慘然。包弼臣特備奠儀兩百餘金,送到黃家,並為文以祭,大哭失聲。事後,又覓得可靠人士護送黃湘靈柩及眷屬返回四川珙縣家鄉。
  • 97歲臺灣老兵回四川省親:77年鄉音不改 想吃臘肉
    胡老的外甥李官明(左)、李嘉猷(右)高興地等待舅舅還鄉  回川省親的97歲臺灣老兵胡定遠昨晚抵蓉,在機場認出接機的成都商報記者,激動致謝:「你幫我找到了親人。」在酒店,抗戰老兵胡定遠對著鏡子認真地敬了一個禮  世紀省親  昨晚9時,從臺北飛往成都的四川航空公司3U8978航班穩穩地降落在雙流機場停機坪,時隔77年後,97歲臺灣抗戰老兵胡定遠終於重新踏上四川故土。
  • 287名浙江籍臺灣老兵遺產尋親 合影信函等都可作物證
    而這5名老人隸屬於一份287人的大名單,浙江省臺灣同胞接待服務中心的汪主任昨天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287人都是過去幾年在臺灣逝世的浙江籍老兵,由於這些老兵留下了骨灰和遺產,因此希望能夠找到這些老人在大陸的親人,讓他們繼承逝去親人的骨灰和遺產。汪主任說,在臺灣逝世的老兵遺產繼承期只有3年,另有「餘額退伍金」的繼承期為5年。
  • 臺灣老兵——大陸人不曾體會過的生活的辛酸和被命運捉弄的無奈
    隨著臺灣當局「精兵簡政"政策的實施,讓一些老弱殘兵從軍中退了下來,在那個經濟緊張的時候,只給了這些阿兵哥一點錢幾件衣服就踢了出來。唉......誰不是人生父母養的,都想在自己家鄉。需要你的時候就用民族大義做號召,不需要的時候,也不管誰把你帶來臺灣,現在回不回得去大陸,就一腳踢了出來,自生自滅。這些退伍的老兵,給當時的社會增添了很大的負擔。
  • 九旬臺灣老兵一生未婚,渴望回大陸養老,侄子:家裡房間隨便挑!
    臺灣老兵鄧雪桂回湖南老家探親時,看到鄉人日子過得艱苦,不忍袖手旁觀,一時成為了全村的貴人。他不僅挨家挨戶送錢,資助學校,還宴請全村,鄧雪桂把自己所有的力量毫無保留使出來,他也順理成章成為了大家眼中那個條件優越的臺灣人。
  • 臺灣裡長照顧武岡老兵多年...
    其中耕地36822公頃,佔總面積的23.77%;林地49333公頃,佔31%;水域面積11133公頃,佔7.19%;牧草地21133公頃,佔13.64%;道路佔8760公頃,佔5.66%;宅基地12006公頃,佔7.7%;其它地15709公頃,佔10%。土地成土母質多樣,有石灰巖、砂巖、頁巖、紫色砂頁巖、花崗巖等。
  • 豐城籍赴臺老兵葉落尋根!請擴散!
    「從我有記憶以來,父親就要我熟背江西老家住址,他在世的時候總說想葬回大陸,與家鄉父母合葬一起。」來自臺灣的黃春雄先生有些唏噓,因為前後兩場交通事故,父親黃斌於2007年去世,畢生都未能實現返鄉探親的心願。
  • 淄博:18歲被抓丁去臺灣 漂泊46載回故裡難尋回家路
    3月19日,去臺老兵王玉棟向記者講述自己的漂泊歷程。  原標題:18歲被抓丁 去臺老兵王玉棟講述自己的回家之路  1989年,當王玉棟第一次從臺灣回到家鄉時,他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認識自己的家門。  從18歲被抓丁離開家鄉,到64歲從臺灣回歸故裡,去臺老兵王玉棟整整在外漂泊了46年。在這46年裡,獨身一人的王玉棟無時無刻不想念著自己的家鄉,惦記著家中的父母。
  • 視角 外媒看臺灣退役將領赴京參加紀念孫中山大會:找到「中國情」
    ▲臺灣退役陸軍副司令吳斯懷報導稱,32位退伍將領,合計起來53顆「星星」,這樣的赴陸「盛況」可以說讓臺灣相當錯愕,在蔡英文上臺後,許多臺灣退伍將領也在此時集體現身北京人民大會堂但在1987年,時任臺灣領導人蔣經國開放赴陸探親後,許多大陸出生的「外省人」就可以經由第三地香港,睽違近40年回到大陸。臺灣文史工作者、知名出版編輯管仁健表示:「像朝鮮和韓國的家族會面還要登記,兩邊核對出生證明,證實有親人在那,帶到定點會面完後各自帶回去。但當時國民黨不管這個,有很多老一輩民意代表就這樣一去不回了」。
  • 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全部分文不取
    為完成老兵們的祈願,劉德文16年背回200多位老兵骨灰,從臺灣到大陸千裡送歸。1,回不去的故鄉飛機落地後,劉德文在機場出口找到了接機的人。曾經有位移民阿根廷的老鄉路過臺灣,將家鄉的泥土和小菜留給了臺灣的菏澤老兵。一百多個人聞風而來,他們一人分一勺,有人將黃土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有人則泡進水裡喝了下去,希冀通過這種方式再次與家鄉相連。
  • 一寸山河一寸血 10萬中國遠徵軍「不能忘卻」
    「就像是時間的『腳印』,那段歷史上的人和事從未離我們遠去。」滇西抗戰紀念館館長楊素紅說。  雲南騰衝,緊挨著緬甸。這裡是歷史上滇西抗戰最為激烈的戰地之一;今年6月,這裡迎回了部分中國遠徵軍抗日陣亡將士的遺骸。  1942年初,日本侵略者侵犯滇西。
  • 臺灣裡長劉德文17年不間斷運送2百餘位老兵遺骸歸根
    劉年輕時曾在銀行業服務,2003年因老婆選擇落腳高雄,於是一家搬進眷村屏山新村,也開啟他與老兵們的不解之緣。重情重諾的劉因一名老兵臨終前囑託,成為現在往返兩岸的「靈魂擺渡人」。 劉德文接受中評社訪問說,會做這些事情都是因緣,很多人以為他送老兵骨灰回大陸是因「外省二代」的身份,但他實際上是臺灣土生土長的小孩,會跟老伯伯們結緣,產生濃烈的情感一切皆是緣分。
  • 蔣介石孫子來大陸探親,在祖母墓前哭著說了五字,令人感慨
    由於國共矛盾的不斷激化,國民黨潰逃臺灣初期,蔣介石方面對大陸十分排斥,甚至要求全體官兵不得以任何方式,以各種方式,讓他們回家探親,這也導致幾十年來臺灣與大陸的隔絕。時過境遷,隨著新中國的日益強大,臺灣及其周邊地區的地圖,以前國民黨所制定的反攻計劃,早已成了痴人說夢,大批大陸逃往臺灣的人開始懷念故土。
  • 失去父母才知血濃於水
    上回說到老師讓大家去抓蝴蝶,衰衰連個網兜沒有,好在他的動手能力非常強,到家就自製了一個網兜,就這樣衰衰跟著大家滿山的尋找蝴蝶,只不過老師讓拿出來之後,衰衰才知道自己抓的壓根就不是蝴蝶。衰漫畫:衰衰說話結巴慘被胖揍?
  • 頭條尋人幫87歲臺灣老兵找到親人 三十年前善行鄉親至今感念
    2018年3月,頭條尋人聯合湖南媒體幫助臺灣87歲老兵吳有恆尋找湖南永州親人。尋親啟事推送次日,經多方聯動,吳有恆在永州的親人便找到了。2018年3月2日,頭條尋人的郵箱裡收到一封來自臺灣的郵件,發件人吳鳳玉想要幫87歲高齡的父親吳有恆尋找在大陸的親人。她在郵件中寫道:「家父是名臺灣老兵,印象中老家在湖南省道縣夏家洞村,當年因戰爭15歲離開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