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到現在,認識了各地很多拳友網友。溝通最多的就是推手,散手之類的技法,其中最讓人來興致的就是 大家對「發勁」的追求。其實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太極的「彈抖勁」
但是習練多年能把「彈抖勁」打的淋漓盡致,隨意即發的人少之又少。
其原因可能是沒有正確的訓練方式,或者沒遇到好的老師。
松活彈抖的「彈抖勁」是太極拳的精華,也是陳氏太極拳區別於其它太極拳的特點。
尤其是陳氏太極拳的「彈抖勁」,是在纏絲勁和腰襠勁為基礎的一種突如其來的爆發力。
特點就是速度快、走螺旋、氣足、力道猛,動作幅度短。。。。
久練彈抖會對推手,蠶絲勁,腰襠勁的體會越來越深。
因此彈抖勁是長期對腰胯進行身法的練習的結果,目的是為達到身體內外高度協調的一種訓練方式」。
從古至今真正流行到被大眾津津樂道的是影視興起之後……
尤其是李連杰老師主演的電影《太極張三丰》上映以後……
大眾對影片中的彈抖畫面記憶新
很多模仿者在原來松活彈抖的要求上刻意練習。
所以近些年在民間廣為流傳並把太極拳推上「另一個高度」。
相信有很多太極拳愛好者,還在研究如何能練出彈抖勁。
在這裡我祝大家一臂之力……
先來了解彈抖勁的幾個特點:
特點一:「梢節勁」儘管參與運動的肌肉依然是全身的,但大肌肉群的運動幅度小,所以欲動小。這點類似於永春「寸勁」。
特點二:身體其它部位被制約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發出乾脆凌厲的勁。
特點三:彈抖勁需要在肢體對拔的條件下發出,對蹬地的需求小,對身體重心的影響小。
缺點:
連續性差,連續發出彈抖勁的間隙時間長。
發力前要身體極度的放鬆,因此對訓練水平要求高,練習都還需要一定的身體條件。
彈抖勁是一種「短勁」。他可以瞬間發放,也可瞬間停止。
基本原則是「沉而不僵,輕而不浮,松而不丟」
「彈」
是指一種彈性的力
例如:
射箭是靠弓的彈性力;
跳水是靠跳板的彈性力;
太極拳是靠身軀這張弓的彈性力(兩臂,兩腿,身弓)
。
但是這一切都源於「松活彈抖」的前提下。
也就是說它對習練是有要求的,需要學員有一定的「功底」才能掌握這一動作的要求。
練習的過程中
必須遵循太極拳發勁的基本原則:「去僵求柔,周身放鬆」。按照「勁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發於捎」的運勁技巧。
「抖」
是一種快速的震蕩,螺旋脈衝式的勁。仿佛一下子清全身的力量抖擻出來似的。
例如:
發勁的拳頭「不要了」把它拋出去。
發勁胳膊「不要了」把它抖出去。
所以,「抖勁」包括全部道出,全部放出的意思。
再如:
狗抖毛,一下把身體上的水抖出來抖幹。
拳論中也有描述:「周身柔軟似無骨,忽然放開都是手」
形容的就是彈抖勁的特點。
針對網友提出的要求,對太極拳更「高一級」功夫的追求。
我整理了太極拳「彈抖勁」的訓練方法。
如下:
彈抖勁為太極拳的一種技法,陳氏太極拳用的比較多,本人習練太極拳數年沒有真正的把它練習到位,今示範不好敬請諒解。
我將其作為習拳重點,通過學習觀察研究,並在老師的指導下逐步有所感悟。
現在把它分享給大家做個參考
訓練方法一
雙手固定在胸前,利用腰胯的旋轉來帶動。
訓練方法二
雙手在胸前利用腰胯的旋轉小幅度的打出。
訓練方法三
雙手在胸前利用腰胯的旋轉在中線打出
三種彈抖勁訓練方法:
一、「左右迴旋」
代表動作:掩手肱拳。
練習方式:可以用白蠟幹雙手握住保持不動,利用胯的前後旋轉。
二、「前後摺疊」這裡指骨盆的前後摺疊
代表動作:裹鞭炮;前膛坳步接掩手肱拳過度動作。
訓練方法:雙腳一前一後與肩同寬,做端盆的動作向外潑水。
手隨腰動跟隨身體往前甩,熟練之後手掌變拳。
剛開始可以慢做動作,到熟練了以後再發勁。
三、「上下側擊」,左右往下坐胯的發力
代表動作:「連珠炮」
建議:
如果深入研究彈抖勁,就去研究丹田的發力;把和身體化開似練習區別開來!
以上練一方法每天半小時,一周就能感受到彈抖勁。
總之練習彈抖勁是對一種突如其來爆發力量的追求。需要很多前期的經驗及基本功。
比如要先弄懂腰胯勁,纏絲勁,短勁。
因為「彈抖勁」是這些勁的聯動結果。
這一切的要求必須在身肢放長,松活彈抖的要求下進行。
練習彈抖勁的時候,說明自己的對拳藝的認識已經到達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最後
我是太極路上只講乾貨的包包太極
如果大家喜歡這篇文章
請關注,點讚,轉發!
另外:此篇文章不日將配有視頻解說,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