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枝
【詞調介紹】《詞譜》
卷一:「唐教坊曲名。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云:『《竹枝》本出於巴渝,唐貞元中,劉禹錫在沅湘,以裡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調九章,教裡中兒歌之,由是盛於貞元、元和之間。』按劉禹錫集,與白居易倡和《竹枝》甚多,其自序云:『《竹枝》,巴歈也。巴兒聯歌,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音協黃鐘羽。』但劉、白詞俱無和聲。今以皇甫松、孫光憲詞作譜,以有和聲也。」《填詞名解》卷一:「《竹枝》,唐樂府名,有蜀《竹枝》,有江南《竹枝》,有漁家《竹枝》。徐士俊云:泛言《竹枝》者,蜀詞居多。」《唐聲詩》下編,收七言二句體(亦即《詞譜》所採者),云:「二辭均錄《尊前集》。原作六首,五平一仄,每句皆以平起;四字後有和聲曰『竹枝』,句末又有和聲曰『女兒』、『枝』、『兒』自葉,與本辭或葉(如別體)或否(如常體)。葉平韻之五首中,三首平仄如常體,另二首微拗。此因當時之民歌而作,非對古樂府之擬作。近人或認皇甫松仿隋曲《女兒子》作(見劉毓盤《詞史》一),或從此調和聲『女兒』淵源於《女兒子》(見王運熙《六朝樂府與民歌》),說皆有隔。」又云:此體「始見於憲宗時皇甫松辭。其始歌舞時手執竹枝。黃鐘羽。」同書375頁,收七言四句體三首,前二首無和聲分初體和常體,後一首有和聲,稱別體(即《詞譜》所採者),以為此三體「盛唐以前已行,中唐劉禹錫倡為民歌體。別名《竹枝曲》、《竹枝辭》、《竹枝歌》、《竹歌》。民歌合黃鐘羽。」劉禹錫《竹枝》自序云:「四方之歌,音異而同樂。歲正月(卞孝萱《劉禹錫年譜》定為穆宗長慶四年甲辰,公元824年),餘來建平。裡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豔音。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辭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於今,荊楚歌舞之。故餘亦有《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颺之,附於末,後之聆巴歈,知變風之自焉。」
【調略】單調14字2句2平韻。
【詞譜·例詞】 皇甫松
芙蓉並蒂竹枝一心連女兒,花侵隔子竹枝眼應穿女兒。
【要點】《詞譜》:「《尊前集》載皇甫松《竹枝》詞六首,皆兩句體。平韻者五,仄韻者一。每句第二字俱用平聲,餘字平仄不拘,所注『竹枝』、『女兒』,叶韻,乃歌時群相隨和之聲。『枝』、『兒』,猶《採蓮》之有『舉棹』、『年少』也。按古樂府《江南弄》等曲,皆有和聲。如《江南曲》和云:『陽春路,時使佳人度』;《龍笛》和云:『江南弄,真能下翔鳳』;《採蓮曲》和云:『採蓮居,淥水好沾衣』,亦各叶韻,此其遺意耳。」此詞乃唐聲詩,平起平韻七言絕詩之兩句。
註:選自《中華詞律辭典》
秋 楓 原名李書文。大學學歷,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華《詩詞月刊》雜誌社社長兼主編,已出版個人詩文專集五卷,編撰出版了《中華實用詩韻》《中華詞律辭典》兩部詩詞專業工具書。有詩詞作品入編《中小學生誦讀精華》,個人實績入編《天下營口人》、《營口名人館》、《百孝故事》。
郵箱:shiciyue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