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香詞譜丨69:蘇軾​《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

2021-02-08 每日一首古詩詞

【注釋】

1、永遇樂:詞牌名,又名「永遇樂慢」「消息」。雙調一百四字,前後段各十一句四仄韻。另有變體。

2、彭城:今江蘇徐州。

3、燕子樓:唐徐州尚書張建封(一說張建封之子張愔)為其愛妓盼盼在宅邸所築小樓。

4、紞[dǎn]如:擊鼓聲。

5、鏗然:清越的音響。

6、夢云:夜夢神女朝雲。雲,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賦》楚王夢見神女:「朝為行雲,暮為行雨」。驚斷:驚醒。

7、心眼:心願。

8、黃樓:徐州東門上的大樓,蘇軾任徐州知州時建造。

【譯文】

月光皎皎如霜,秋風送爽猶如流水一般清涼,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環曲的港灣魚兒跳出了水面,圓圓的荷葉露珠兒晶瑩流轉,這景致夜夜可有,終是無人見的時候多。三更鼓響,秋夜深沉;一片葉落,鏗然作聲,竟把我的夢驚斷。夜色茫茫,再無處重尋夢裡悲歡,醒來後走遍小園心中多惆悵。

  

我是漂泊天涯的遊子,已經感到十分疲倦。看那山中的歸路,對著故鄉家園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樓空空蕩蕩,佳人已不在,樓中的畫堂裡空留著那呢喃雙燕。古今萬事皆成空,還有幾人能從夢中醒來,有的只是難了的舊歡新怨。後世有人,面對著這黃樓夜色,定會為我深深長嘆。

【淺賞】

這首詞寫於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蘇軾任徐州知州時。其創作背景據詞前小序,已可略知端倪,是一首記夢詞。他的靈魂從夢境中得到了淨化和升華。醒來後十分感慨,寫下這首別具意境的佳作。

上片寫清幽夢境及夢醒後的悵然若失之感。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此拍總寫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風,並小結以「清景無限」,賞愛之心已溢於言外。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三句接寫夢境,靜中見動,仍是著力刻畫「清景」,只是視點相對集中而已。景由大入小,由靜變動:曲港跳魚,圓荷瀉露。魚跳向上,露瀉向下,一上一下,錯落有致。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紞如」和「鏗然」寫出了聲之清晰,以聲點靜,更加重加濃了夜之清絕和幽絕。悠然如雲的夢境倏地被鼓聲葉聲驚斷,不免感到黯然。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寫夢斷後之茫然心情。

下片乃醒後述懷,語意沉鬱而超然獨悟。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三句是實寫心境,寫在天涯漂泊感到厭倦的遊子,想念山中的歸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園一直到望斷,極言思鄉之切。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此三句由自己寫到燕子樓的滄桑和佳人盼盼的杳無蹤影,由人亡樓空悟得萬物本體的瞬息生滅,然後以空靈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夢未醒,只因歡怨之情未斷。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由古時的盼盼聯繫到此時的自己,由盼盼的舊歡新怨,聯繫到自己的舊歡新怨,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慨嘆,表達了作者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從燕子樓想到黃樓,從當日又思及未來。

全詞將景、情、理熔於一爐,傳達了一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隱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意境清曠,餘味悠然。

【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附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落日熔金》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綠陰》

宋代:蔣捷

清逼池亭,潤侵山閣,雪氣凝聚。未有蟬前,已無蝶後,花事隨逝水。西園支徑,今朝重到,半礙醉筇吟袂。除非是、鶯身瘦小,暗中引雛穿去。 

梅簷溜滴,風來吹斷,放得斜陽一縷。玉子敲枰,香綃落翦,聲度深幾許。層層離恨,悽迷如此,點破謾煩輕絮。應難認、爭春舊館,倚紅杏處。

查看合集,請在公眾號回復「白香詞譜」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間風月如塵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國學經典

相關焦點

  • 蘇軾賞月懷古,這首詞充滿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雖然言情詞和詠物詞是蘇軾婉約詞的主體,但蘇軾的婉約詞遠不止這些內容。他的許多懷古、贈人、寫景和紀行詞也以婉約見長。下面介紹的是蘇軾賞月懷古,這首詞充滿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宋代:蘇軾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 《白香詞譜》之一、之二、之三
    《白香詞譜》 之一一、菩薩蠻·閨情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  ⊙○⊙●○○▲  寒山一帶傷心碧。  ⊙●○△《白香詞譜》 之二  十一、虞美人·感舊 李煜 (南唐後主)⊙●⊙○○▲    《白香詞譜》 之三  二一、訴衷情·眉意 歐陽修
  • 白香詞譜丨66:辛棄疾​《瑞鶴仙·賦梅》
    玉肌瘦弱: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此寫瘦梅。更重重:寫梅花瓣。趙佶《宴山亭》:「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6、龍綃:即鮫綃,傳說裏海中鮫人所織的一種細潔名貴的紗。查看合集,請在公眾號回復「白香詞譜」
  • 蘇軾詩詞30句,一睹蘇仙風採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 蘇軾到底有多厲害? 蘇軾不僅是詩人還是書法家、文學家、畫家、美食家。除此,他還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等方面都取得過不俗成就。 他心繫天下,悲憫蒼生。無論境遇如何,都能泰然處之。多讀蘇軾,你會變得豁達!
  • 白香詞譜丨89:史達祖《東風第一枝·詠春雪》
    似恁地、標格無雙,鎮鎖畫樓深處。曾被風、容易送去。曾被月、等閒留住。似花翻使花羞,似柳任從柳妒。不教歌舞。恐化作、彩雲輕舉。信下蔡、陽城俱迷,看取宋玉詞賦。《東風第一枝·癸亥元旦喜雪,邀紉蘭同作》清代:楊芸鳳蠟燒殘,鵝笙炙罷,豔雪瓏瓏催曙。畫闌玉戲爭妍,粉鏡梅妝添嫵。
  • 蘇軾被嚴重忽視的經典,如行雲流水般一氣呵成,最後7個字夠驚豔
    要用一個標籤來形容蘇軾,其實是件很難的事。畢竟這是一個書、畫、詩、詞、散文都精通的集大成者,再加上美食家、造酒師、發明家等多重身份的加入,讓蘇軾成為了在朝堂民間都風靡的文人。這種風靡的集中體現就是每次東坡有所作,一不小心就會傳遍全城,這也給他帶來了不少苦惱。
  • 大美中國古建築樓閣篇:江蘇徐州燕子樓,唐代才女關盼盼的閨樓
    位於雲龍公園的知春島上,是在1985年由徐州市人民政府進行重建的,樓為雙層,上下迴廊環繞,秀麗典雅,古樸美觀,富有民族傳統風格。關於這座樓的由來,是在唐貞元年間,朝廷重臣武寧軍節度使張愔鎮守徐州時,在其府第中為愛妾關盼盼特建了一座小樓,因其飛簷挑角,形如飛燕,且年年春天南來燕子多棲息於此,因此而被命名為「燕子樓」。關盼盼,是唐代彭城人,約生活於唐代貞元、元和年間,是一位能歌善舞、精通管弦、工詩擅詞的才女,她能舞唐代著名的《霓裳曲》,舞姿輕盈柔美,婀娜動人。
  • 一睹詩神的風採:蘇軾的30句經典詩詞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 18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有關東坡居士,則是此外的一則小故事了,蘇軾的官運非常的不成功,它是大家都知道的,蘇軾的第一次貶官,就是外放進為黃州做官,在黃州時,蘇軾的住址就是在東坡處,之後蘇軾從政愈發的煩悶,他因此寫出了許多感人至深的詩文,可以說蘇軾是在東坡處出名的,因此他又稱東坡居士。
  • 蘇軾: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放下我執,隨遇而安
    公元1057—1066年,不到十年的時間,蘇軾分別喪母、失妻、喪父。他的至親之人相繼離他而去。蘇軾和蘇轍兩兄弟從此相依為命,相互扶持,友愛一生。蘇軾曾給蘇轍寫到: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祈願兄弟二人不再分離。蘇轍在烏臺詩案中,用自己的官職求換哥哥一命。《宋史》裡評價兄弟二人: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 白香詞譜丨27:張先《天仙子·送春》
    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遊。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附詞】《天仙子·走馬探花花發未》宋代:蘇軾
  • 重溫蘇軾詩詞100句,感受無法忘懷的經典詩神之作
    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今天,就讓詩詞君帶領大家一起重溫蘇軾詩詞,感受人生的種種滋味。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永遇樂》書法創作,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小編這首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書法作品創作於庚子年秋月的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全詞採用行草書的手法書寫,此作品的書寫規格為60×100cm的半熟宣紙,從右至左豎寫橫式排列。採取整件作品和作品局部兩種不同的展示風格,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能讓粉絲們看清每個字的書寫筆法和結字規律。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白香詞譜33》
    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3、達旦:到天亮。4、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5、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6、天上宮闕: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牆後的石臺。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怎樣解讀詞譜?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萬樹的《詞律》問世,成為詞譜的集大成之著,繼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王奕清等奉朝廷之命而編的《詞譜》完成,對《詞律》作了補訂,成為近三百年間詞體格律的法式。        現在我們談論詞譜並非唐宋時的涵義,而是以《詞律》和《詞譜》為標準。雖然近世有種種簡易詞譜流行,它們皆是從《詞律》和《詞譜》裡摘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