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永遇樂:詞牌名,又名「永遇樂慢」「消息」。雙調一百四字,前後段各十一句四仄韻。另有變體。
2、彭城:今江蘇徐州。
3、燕子樓:唐徐州尚書張建封(一說張建封之子張愔)為其愛妓盼盼在宅邸所築小樓。
4、紞[dǎn]如:擊鼓聲。
5、鏗然:清越的音響。
6、夢云:夜夢神女朝雲。雲,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賦》楚王夢見神女:「朝為行雲,暮為行雨」。驚斷:驚醒。
7、心眼:心願。
8、黃樓:徐州東門上的大樓,蘇軾任徐州知州時建造。
【譯文】
月光皎皎如霜,秋風送爽猶如流水一般清涼,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環曲的港灣魚兒跳出了水面,圓圓的荷葉露珠兒晶瑩流轉,這景致夜夜可有,終是無人見的時候多。三更鼓響,秋夜深沉;一片葉落,鏗然作聲,竟把我的夢驚斷。夜色茫茫,再無處重尋夢裡悲歡,醒來後走遍小園心中多惆悵。
我是漂泊天涯的遊子,已經感到十分疲倦。看那山中的歸路,對著故鄉家園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樓空空蕩蕩,佳人已不在,樓中的畫堂裡空留著那呢喃雙燕。古今萬事皆成空,還有幾人能從夢中醒來,有的只是難了的舊歡新怨。後世有人,面對著這黃樓夜色,定會為我深深長嘆。
【淺賞】
這首詞寫於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蘇軾任徐州知州時。其創作背景據詞前小序,已可略知端倪,是一首記夢詞。他的靈魂從夢境中得到了淨化和升華。醒來後十分感慨,寫下這首別具意境的佳作。
上片寫清幽夢境及夢醒後的悵然若失之感。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此拍總寫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風,並小結以「清景無限」,賞愛之心已溢於言外。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三句接寫夢境,靜中見動,仍是著力刻畫「清景」,只是視點相對集中而已。景由大入小,由靜變動:曲港跳魚,圓荷瀉露。魚跳向上,露瀉向下,一上一下,錯落有致。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紞如」和「鏗然」寫出了聲之清晰,以聲點靜,更加重加濃了夜之清絕和幽絕。悠然如雲的夢境倏地被鼓聲葉聲驚斷,不免感到黯然。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寫夢斷後之茫然心情。
下片乃醒後述懷,語意沉鬱而超然獨悟。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三句是實寫心境,寫在天涯漂泊感到厭倦的遊子,想念山中的歸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園一直到望斷,極言思鄉之切。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此三句由自己寫到燕子樓的滄桑和佳人盼盼的杳無蹤影,由人亡樓空悟得萬物本體的瞬息生滅,然後以空靈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夢未醒,只因歡怨之情未斷。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由古時的盼盼聯繫到此時的自己,由盼盼的舊歡新怨,聯繫到自己的舊歡新怨,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慨嘆,表達了作者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從燕子樓想到黃樓,從當日又思及未來。
全詞將景、情、理熔於一爐,傳達了一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隱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意境清曠,餘味悠然。
【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附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落日熔金》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綠陰》
宋代:蔣捷
清逼池亭,潤侵山閣,雪氣凝聚。未有蟬前,已無蝶後,花事隨逝水。西園支徑,今朝重到,半礙醉筇吟袂。除非是、鶯身瘦小,暗中引雛穿去。
梅簷溜滴,風來吹斷,放得斜陽一縷。玉子敲枰,香綃落翦,聲度深幾許。層層離恨,悽迷如此,點破謾煩輕絮。應難認、爭春舊館,倚紅杏處。
查看合集,請在公眾號回復「白香詞譜」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間風月如塵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國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