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中新社·華輿訊 據泰國網報導在泰生活的中國人,一定都遇上過這樣的事兒。
有些地方,只準泰國人進,不準外國人進。
還有些地方,泰國人入內50銖,外國人入內200銖。
多年來,我們在泰中國人似乎對此都已經習以為常,絲毫不覺得有啥不對。
但是,仔細想一想,從來如此,便對麼?
內外有別:是規矩,還是歧視?
最近,美國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當街「跪殺」的事情,在全球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美國人民憤怒地走上街頭,圍困白宮,搗毀雕像,下架《亂世佳人》。
這一點兒也不奇怪,畢竟它美國的事兒,美國自家人憤怒一下也是理所當然。
接著,英國,以及許多其他西方國家,也燃起了反對種族主義的烈火。
殖民主義帝國時代的很多東西都被清算,後來連邱吉爾的雕像都給砸了。
這也不算太意外,畢竟「殖民主義」在輩分上算是「種族主義」它親爹,歐洲人民反省一下也是應該。
再後來,就有點出乎意料了。
這股反種族主義的風潮,居然神乎其技地刮到了全世界。
連日本、韓國這種老牌單一民族國家,都開始發生反種族主義示威,舉著「黑人命也是命」的牌子往美國大使館跟前罵。
你可以說,公義無國界,正道在人心。
也可以說,西方世界的影響力實在太牛,西方一反思,全世界就要跟著一塊兒入戲呀。
泰國,同樣也沒跑掉。
這段時間,#黑人命也是命#同樣也成了泰國的熱搜,主要有兩種聲音。
一種是「普通泰國民眾」,一般會說哈哈哈你美國種族矛盾那麼嚴重,好好反省慢慢折騰吧,就別整天管泰國的閒事兒了。
另一種是「政確」泰國民眾,不大願意跟著群嘲美國,而是話鋒一轉——「咱們泰國人別光顧著笑話美國,自己也該反思反思,泰國其實也有種族歧視思想……」
在這林林總總的觀點中,其他的我們都不細說了。
倒是有一條,引起了老漢的注意和思考。
有一部分泰國網友(不排除是混入泰國人當中的外國網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寺廟只準泰國人進,門票多收外國人錢,這難道不也是一種種族歧視嗎?」
圖片來自「阿莫走天涯」
「只準泰國人進」主要發生在最近。
新冠疫情期間,泰國公園、寺廟、公交系統大規模停擺。到了六月第三輪解禁之後,公交重啟,寺廟公園啥的也開放了。
但是,外國人除外。
一部分長途客運車輛,謝絕接待外國人乘車,尤其是金髮碧眼的歐美人,受到的排斥最甚。
洋人憤憤不平地問為啥,回答是:「為了防疫」
一些著名寺廟(比如臥佛寺),同樣只接待泰國民眾入內參拜,外國人一律謝絕。
至於給出的解釋,同樣是:「預防境外輸入,保護民眾健康」
再往前,在疫情開始之前,泰國雖然極少出現「外國人不得入內」的情況,但是「外國人多交錢」、「菜單陰陽兩本帳」、「外國人專享奢華價格」的事情,由來已久,層出不窮。
不但在私營店鋪裡司空見慣,甚至也一直是許多公立機構的一貫標準。
在泰中國人,誰沒有買過「外國人特價」的旅遊紀念品?
著名的大皇宮,泰人免費,外人收費的規矩有誰沒體驗過?
中英文菜單比泰文菜單貴一截的飯館子,有誰沒吃過?
但是,久而久之,我們都習慣了。
中國人,是一個特別好說話的民族。
我們可以接受「中泰有別」的區別待遇,可以接受進門票價貴一點。
甚至同一塊佛牌,賣給泰國人500銖,賣給中國人5000銖,我們都不覺得有啥不對。甚至有點「宰我們是看得起我們有錢」的阿Q精神。
在泰國華人圈,「入鄉隨俗,遵紀守法」是超越一切的共識,哪個中國人要是假裝泰國人,去公園逃票,我們中國人罵他罵得比泰國人還兇。
在泰中國人也是有底線的——底線就是你決不能把「中國人」和「其他外國人」區別對待。
某小區,遊泳池只準泰國人和「其他外國人」用,偏不給中國人用。這就讓中國人群情激奮,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是,如果某個地方,只準泰國人進,中國人和「其他外國人」一樣不讓進,這個就似乎可以接受。
內外有別,入鄉隨俗,只要中國人和「法郎」們得而等同視之,中國人沒意見,甚至會站在泰國人的立場上加以支持。
老漢自己,從前也是如此的。
要不是美國黑人死亡事件,炸出了這個「泰外有別是否歧視」的討論,連我自己都完全意識不到這回事。
是啊,這算是歧視嗎?
仔細琢磨一下,這從來如此,便是對的嗎?
「本國人特權」:哪些是合理,哪些是歪理?
公交系統和寺廟不讓外國人進,理由是「防止境外輸入」。
說難聽一點,就是:生怕你外國人把我們泰國人給傳染了。
老實講,從道理上說這樣的擔心不能說人家不對,畢竟當今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哪怕他再自由平等政治正確,都以本國人民健康為第一要務,嚴防死守境外疫情輸入。
但是,你講道理啊,泰國從3月開始階段性封國,到了4月徹底封國——在至少90天的時間裡,哪裡還有半個外國人入境泰國?
現在還待在泰國境內的,我們這幫「外國人」,哪個不是在泰國待了幾個月的。
我們就算想要「境外輸入」,我們也沒那個本事啊?
倒是從境外回國的「滯外泰民」,比我們這幫「滯泰洋人」要更危險,可是只要隔離夠了時間,泰國也沒有對他們進行額外的限制啊?
如果在科學上站不住腳,這種「外國人禁止入內」就成了一種心理暗示和價值判斷。
你可以說,泰國乘客看見我們外國人,腿肚子打顫,為了不嚇到人家因此不讓老外上車。
可是,這不就是赤裸裸的歧視嗎?
1960年的美國白人,看見黑人也發慌不是?
更別提那佛寺不讓外國人進了,這我佛慈悲,眾生平等,佛祖爺爺的店裡,你還搞得這麼有「分別心」,這恐怕有違貴教宗旨吧?
好了,防疫目的不成立,那麼就進入第二個層面——「國籍貢獻」。
無論是不讓外國人進去,還是多收外國人幾百塊錢門票,這裡面有一個根本性的依據——泰國是泰國人建設的,泰國人為國家納稅了,理應享有泰國境內的公民特權。
但是,我們外國人也納稅了啊?
在泰國長期居住的外國人,無非就是工作、留學、經商、養老。
其在泰工作者,經商者,都為泰國繳納了相應的稅款,甚至稅率比泰國本國人還高。
而免稅或者享受退稅的外國人,實際上也為泰國帶來了足夠的回報。尤其留學和養老,純屬給泰國送錢,應當同等享受泰國基本的公共服務。
進個公園還要多收幾百塊,這個其實說白了就是價格歧視,和餐廳裡的「陰陽菜單」沒有本質的區別。
你可以說,宰你,是價格歧視,不是種族歧視,不要上綱上線。
但是,所謂歧視,不就是「以體制或文化的手段對某一特定族群進行額外限制,使其被迫比其他群體付出更大的社會約束和經濟代價」嗎?
以國別為劃分,多收錢,你要是按照歐美標準,這可不就是歧視麼。
不是每一種歧視,都多收錢。
但是多收錢,很難說不是一種歧視。
只是,用一種冠冕堂皇的說辭去包裝,並且得到被歧視者的「習以為常式諒解」罷了。
收錢未必真歧視,但是內心的歧視比收錢還遭
其實,咱也並不是當真要借著弗洛伊德的光,和泰國人民較這個真。
中國人有中國人樸素而寬厚的道德觀念,我們自知身是客,為客之道,理應在東家的屋簷下多貢獻點,多擔待點。
進店吃飯,太過糾結「市場價」與「員工價」的差價,其實也沒那個必要。
並不是出不起那點錢,只是想要得到更公平,更友善,更理性的對待罷了。
泰國人心目中,其實還是有一些「國族歧視」的苗頭,但是不必太過苛責,因為沒有哪個國家和民族,有資格說自己心裡一點種族歧視都沒有。
但是,相比於那些「進門多交幾百銖」之類的灰色歧視,中國人更在意的,是一些文化和輿論上對中國人的汙名化和妖魔化。
泰國媒體上,一說到中國遊客,就各種橫挑鼻子豎挑眼。
以至於許多捕風捉影,無中生有的事情,也賴在中國人的頭上。
把旅遊接待能力不足造成的擁擠和狼狽,扭曲為中國遊客的素質問題。
把在海裡裸泳的日本公司職員當成中國人,把在唐人街上大便的泰國低智兒童當成中國遊客。
乃至於中國人在泰國出了意外,遭了海難,也會被解讀為中國人自作的死——這些赤裸裸的歧視與污衊,抵消了無數的友好,對衝了天量的善意,比多收我們中國人幾個億的門票錢,更讓人心寒齒冷。
歐美人、印度人、非洲人、東南亞鄰國的弟兄們,何嘗又不是如此。
並不是心疼那一兩毛錢,而是不想被無禮地拒之門外,不想被粗暴地肆意侮辱。
什麼昂髒法郎不洗澡,先打印度再打蛇,以及柬埔寨勞工愛鬧事,緬甸難民窮折騰——像這些公然的敵意與蔑視,才是最讓外國人憤憤不平的所在。
平心而論,泰國人民並不是種族歧視的重症患者。
他們對大多數外國人還是平等而友善的,對歐美人和東亞人也談不上什麼根深蒂固的歧視。
甚至對於「泰式宰客」,我們採訪過的所有泰國人,也都義憤填膺,深以為恥。
但是,畢竟還是有改善的空間,有進步的必要。
趁著全球反思種族歧視的時節,就讓我們好好審視一下自己,改變一下方式,革新那些並無多少道理,也沒幾分收益的沉痾惡例。
讓大家都舒坦些,也一定會為泰國帶來更大的聲望與利益的。
這,難道不也是美事兒一樁嗎?
(原標題:「泰國人免費,外國人交錢」,這算不算種族歧視啊?)
來源: 泰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