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車人士最關心的車企「月考成績單」又來了,今天說說車市的兩個「老大」:合資品牌老大哥豐田汽車率先發布銷量成績,以16.56萬輛佔領日系品牌第一位;國產自主品牌銷量第一的吉利汽車,以7月總銷量105218輛繼續蟬聯自主品牌第一的寶座。把這兩個品牌放到一起來說,一是因為二者都是老大,二是因為自主品牌吉利始終把豐田作為對標對象,力爭做「中國的豐田」。今天從客觀角度來談一談,成為「中國的豐田」,吉利到底是空喊口號還是真的有這個資本?我的觀點是:想做中國的豐田,吉利並不是吹牛皮,國產一哥是真的有些東西的。
首先,「中國的豐田」背後其實就是企業實力的體現,那體現一個車企實力的首要因素無疑就是銷量數據。銷量越高,反應的是基礎受眾越多,用戶對品牌的信任越強。同時從銷量數據上可以折射出很多事情,車企的研發能力,造車的質量,用戶的使用感受等等......回到吉利,吉利汽車7月銷量公布後,有這樣三大亮點:第一,7月總銷量105218輛,下半年可以算得上開門紅;第二,同比增長約15%,並且已經連續四個月銷量破10W,在疫情還未完全消散之際,取得這樣的數據也實屬不易;第三,穩居上半年自主品牌銷量排名第一,尤其是SUV位列全品類第一。在公布7月銷量數據後,吉利汽車累計銷量已超過960萬輛,連續三年蟬聯中國汽車品牌銷量冠軍。從銷量數據上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吉利想做「中國的豐田」並不過分。
但是包括汽車市場在內的各種市場數據的取得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對吉利而言,這麼亮眼的數據背後靠的是什麼?解決了這一問題,也就同時弄懂了吉利想做「中國的豐田」的第二個資本。
我認為960萬這個大數據的背後、這第二個資本靠的是吉利的用戶思維。有這麼幾件外部人眼中的「小事」,很好的體現了吉利的用戶思維。比如吉利汽車六月開展的好車節,狂撒20億人民幣優惠來回饋960萬吉利用戶;比如7月的成都車展上,連續10天不間斷的全天直播,每天一款吉利車型的全方位介紹,讓用戶不出門就能通過直播了解到車輛具體信息;再比如車型的完善,做細分市場的背後還是對消費者心理需要的滿足,6月底上市的豪越、前幾天剛剛上市的全新博瑞以及純電動汽車幾何C,都表明吉利力求抓住特定用戶人群的特定需求。這些看似是小事情,但其實都是直擊用戶心中痛點、爽點和利益點的舉動,當然效果全都在訂單中了。
最後,吉利敢說做「中國的豐田」,除亮眼的銷量和用戶思維之外,我想這最主要的底氣一定還是來自技術。說到吉利的技術,很多人可能對吉利的世界級模塊化架構孕育體系CMA超級母體都不陌生了,在宣布進入「科技吉利4.0時代」後,吉利在成都車展上官宣了CMA超級母體,在此架構下孕育的車型,不僅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購車需求,且每一款車型都具備和TNGA車型一樣的世界級性能、安全、品質。讓用戶花更少的錢買到更高價值,更具性能的產品就是CMA超級母體為大家帶來的切身利益。就像TNGA成就了豐田一樣,CMA超級母體也終將成就吉利。而這個世界級模塊架構孕育體系CMA超級母體,也正是成就吉利下一個千萬輛時代的有力武器,更是吉利汽車成為「中國的豐田」的最有力資本。
領軍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吉利已經做到。但想成為豐田一樣的世界級汽車企業,全面參與全球競爭甚至成為全球汽車行業的領頭羊,對現在的吉利來說,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目前吉利能做好的就是一步一個腳印,打實地基,而吉利CMA超級母體也將為吉利下一個「千萬輛」時代賦能,我還是相信吉利要成為「中國的豐田」不僅是說說而已,我們大可等待時間的驗證,如果真的有那一天,這也算是民族汽車品牌的一大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