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拉撒睡,幾乎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人生大事」。如果有一天其中一件事情沒有痛快地完成,很多人就會覺得這一天過得像缺點兒什麼似的。然而,從生理角度上講,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每天排便的。一天三便到三天一便都屬於正常範圍,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實質性的傷害。當然了,每天一便,並且都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那將是最有利於健康的。#百裡挑一#
有些朋友因為飲食不均衡或作息不規律,導致了排便習慣的改變,特別是長期間不排便,卻是要引起高度重視的。所謂的排便習慣改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排便頻率每周不到3次;大便性狀改變,特別是糞便乾結;排便困難,有不盡感或阻塞感;長時間無明顯的便意,或必須使用瀉藥等輔助手段排便等。如果連續3個月經常被這些問題困擾,就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重大的傷害,比如:
1、形成頑固性便秘,糞便長期在腸道中停留,有害物質會被二次吸收,產生一系列健康隱患。
2、誘發痔瘡和肛裂,糞便堆積引起的腹壓增加,會造成直腸靜脈血流不暢,容易誘發痔瘡;用力排便很容易傷及肛門管,形成創傷和潰瘍,容易導致肛裂的發生。
3、盆底症候群,長時間不排便,腸道對內容物刺激的敏感性會下降,出現所謂的盆底症候群的表現,如大便失禁,盆腔壓迫感強烈等。
4、誘發心梗或腦梗的發生,用力排便以及對排便的焦慮,都會引起心血管病患者的血壓驟升,誘使心肌梗死、腦梗死或腦出血的急性發作。
5、長時間的排便不暢,還會導致患者的情緒改變,使人變得更加焦慮和抑鬱,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導致人際關係緊張等。
另一些專家認為,長期便秘還與結直腸癌的發生有關,這種說法還沒有得到醫學界的一致認可。儘管如此,長時間不排便和排便困難問題總是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的發生。如何才能破解這個困擾很多人的問題呢?關鍵在於,不要刻意壓制便意,而要培養按時排便的好習慣。有人指出,晨起或餐後30分鐘,是形成排便條件反射的最佳時刻,大家可以嘗試在這段時間採取行動。與此同時,排便時還需專心致志、排除幹擾,努力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
此外,飲食生活的調整也是非常重要的。飲食上要多補充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新鮮的蔬菜、水果、菌類和全穀物食品;還要保證每天的飲水充足,不要用其他飲料代替喝水;增加體育鍛鍊,可以提高腸道蠕動頻率,大家要堅持適當的運動;運動條件受限的老年人,可以通過按摩腹部促進腸道蠕動。有時候,長時間不排便可能是某些重大疾病造成的。如果連續1周以上不排便,或者合併出血、發熱、乏力和體重下降等症狀,或者嚴重不適影響到了正常工作生活,就要及時就醫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