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糖尿病#
前幾天,也就是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其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聯合國糖尿病日的主題是「護士與糖尿病」(The Nurse and Diabetes),目的是讓大家了解糖尿病患者需要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並且明白護士在幫助患者控糖、預防、治療併發症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01我國糖尿病發病率約10%,併發症對人損傷嚴重
糖尿病情況有多嚴重,可能大家平時感覺不出來,但想想身邊的人有多少或多或少有高血糖、糖尿病的情況就明白了,根據統計1980年以來,全球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增加了一倍,對於我國來說大約有1.1億人患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患者更多,基本上每十個人中有一個可能患病。高血糖對於人體的影響較大,其主要影響到人體的血管,導致血糖損傷、硬化,也因此導致各種併發症,比如慢性的併發症有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以及糖尿病足等,急性的併發症主要有酮症酸中毒,中風,心血管疾病等。
所以,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併發症才是其健康的大敵,一旦出現併發症,急性的可能有生命危險,慢性的後期可能會導致失能、殘疾,讓人痛不欲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控制血糖是避免出現併發症,並且防止患者過早死亡的重要措施,另外,也有證據表明,2型糖尿病病患面臨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更高。
02糖尿病被稱為富貴病,與日常習慣相關,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如何?
糖尿病說白了就是一種人體無法產生胰島素或者胰島素相對、絕對不足導致的疾病,一般分為兩種,分別是胰腺無法分泌胰島素的1型糖尿病(胰腺分泌功能降低也有過程,有的人快,有的人慢),這類糖尿病多在兒童期就可以發現,也有在成人發現的;另一種就是胰腺分泌的胰島素相對或者絕對不足的2型糖尿病,前期多是胰島素抵抗讓人體胰島素相對不足,隨著病情發展,最終導致胰腺功能喪失,胰島素出現絕對不足,這類病程一般較長,多在成年人40歲後出現。
其中2型糖尿病佔整體患病的九成以上,在古時候被稱為富貴病,原因在於這種糖尿病與不良飲食習慣、肥胖、不運動等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或者其前期患者,可以通過飲食、減肥、以及規律運動達到較好的控糖效果,當然,如果這些日常方法效果有限的話,我們還可以通過口服藥物,以及注射胰島素等方法來進行血糖管控。
那麼糖尿病如何診斷,用家用血糖儀可以測量嗎?診斷標準如何呢?
很多人會說不就是用血糖儀測指尖血就可以看是不是糖尿病了嗎?其實並不是如此,糖尿病不是靠家用血糖儀就能診斷的,因為我們測量的指尖血糖和在醫院測量的血漿血糖是有一定區別的。用血糖儀測的血糖是全血血糖,而在醫院測量的血漿血糖,這是指去除紅細胞等細胞成分後查的血糖,更加精準。
這時候有人問,那是不是說血糖儀測量的就不準確呢?也不能這麼說,血糖儀是有嚴格標準的,尤其是大牌的血糖儀是有誤差率的,一般不會超過15%,而且有一些大牌血糖儀跟醫院合作較多,其對於數據進行後期調校,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差距,但由於有誤差率的緣故,家用血糖儀是不能作為診斷使用的。
03常用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有三個:
第一個是空腹血糖,是人在空腹八小時後抽血檢查,正常狀況血糖值應小於6.1mmol/L,如果血糖值高於7.0mmol/L,並且兩次檢查均如此(非連續兩天),可以診斷為糖尿病。但目前有機構認為正常人的血糖應該在5.6mmol/L以內,如果高於就應該進行管控,否則容易進入糖尿病前期,並且發展為糖尿病。
第二個是隨機血糖值,當然很多地方也會檢測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的情況下一般會在7.8mmol/L,但如果超過11.1mmol/L且有較為明顯的三多一少症狀(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體重減輕)時,應該考慮是糖尿病。這時候可以進行糖耐量測試,進一步觀察診斷,以便排除糖尿病問題。
第三個是糖化血紅蛋白,國外用的較多,不過近幾年我國一些醫療機構也在逐漸使用,其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標準,糖化血紅蛋白代表患者三個月內的平均血糖值,正常的標準是在6%以下,一般人都會在5.7%以下,如果發現數值超過6.5%,則可能患糖尿病。不過由於糖化血紅蛋白是平均血糖值,會受多種因素影響,所以儘量也應該在測量糖化血紅蛋白的同時,進行其他兩項檢測,以便準確診斷。
04糖尿病發病呈年輕化趨勢,血糖控制目標實現較差,做好自我管控
根據我國有關部門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糖尿病發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而且很多人在診斷糖尿病之前可能已經患病,這個比例達到了2:1的狀態,就是每兩個糖尿病患者可能就有一個人未被確診,所以這些人的血糖很難達到管控的目標。
血糖不穩定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患併發症的危險很高,很多人體檢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可能有高血壓,高血脂,眼底有病變,甚至出現腎損傷有蛋白尿,或者出現周圍腎病病變等等,這些問題可能都源於血糖的不穩定,尤其是有些人空腹血糖可能檢查正常,但餐後血糖偏高,出現餐前餐後血糖大幅波動的情況,很容易導致併發症,一般來講餐前餐後血糖應該儘量控制在3.33mmol/L,如果超過了考慮調整飲食或者用藥。
而且2型糖尿病控糖有一個現象,就是隨著病情或者年齡增長,胰腺功能進一步下降,可能原來有效控制血糖的方法或者習慣,沒有效果了,而且這種情況受體重、活動、其他藥物影響以及生活方面的變化都有關係,這時候可能就需要進一步調整控糖的方法,包括增加運動量,減輕體重以及更嚴格的控制飲食,或者使用藥物,調整藥物,甚至使用胰島素。
所以說,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要做好一輩子與糖尿病相伴的心理準備,而且要跟醫生保持緊密的聯繫,注意健康的微小變化,尤其是要做到自我控糖,這樣才有可能實現控糖目標。
05遵從醫囑注射胰島素,勿信傳言,降低併發症風險
說到控糖,不能迴避的一個話題就是用藥,尤其是注射胰島素,很多人會排斥使用胰島素,認為這會讓病情進一步加重。
其實,胰島素是一種激素,可幫助人體細胞吸收和處理葡萄糖,不過使用胰島素有可能會讓人發胖的副作用,可能會進一步增加胰島素抵抗,但可以通過飲食控制以及運動來改善。
有些患者抗拒使用胰島素,有的人擔心注射胰島素會讓人病情加重,也有人擔心每天都需要注射,自己把握不好,或者恐懼打針等等,而這些問題最終導致患者控糖出現問題。
首先注射胰島素並不會讓病情加重,胰島素注射可以減輕胰腺的負擔,讓胰腺有休息的時間,因為本身糖尿病跟胰腺功能受損有關,為了達到血糖控制目標,胰腺不得不超負荷運轉,這就形成惡性循環,而胰島素的注射就起到了減負的作用,延緩胰腺功能減弱。有研究發現,糖尿病早期或者前期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有可能暫時逆轉病情,有患者甚至多年內保持正常血糖水平。
其次,根據用餐時間正確注射胰島素很重要,一般來說常規的胰島素選擇在餐前半個小時注射,讓胰島素能夠處理進入血流中的葡萄糖,但如果時間不對,可能會導致血糖過低,而低血糖更加危險,有可能導致頭暈、意識喪失等。
再次,有時候在某些情況下,就算開始使用胰島素,依然有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主要原因也較多,一方面跟人體適應有關,另一方面一些患者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沒有耐心,缺乏對胰島素的認知,導致治療計劃失敗,這就可能需要患者跟醫生再次溝通,必須聽從醫囑,制定更理想的治療方案。
糖尿病管理極具挑戰性,需多方面配合。既需要患者自律、長期控制飲食、規律運動、定時監測血糖水平,也需要醫生有針對性制定治療計劃,醫生和患者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管理糖尿病,通過保持個體化的糖尿病控制,降低嚴重併發症的風險,確保患者更長壽和健康。
06儘早發現糖尿病前期,把握治療黃金期
正常人到2型糖尿病並不是直接出現問題,而是有一個中間階段,就是糖尿病前期,也就是是血糖水平高於正常水平,但仍未達到診斷糖尿病的情況。比如空腹血糖超過了6.1mmol/L,低於7.0mmol/L,這種情況在醫學上也被稱為空腹血糖受損。
糖尿病前期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身體會有這方面的健康問題,而且「三多一少」的症狀,往往前期不明顯,或者跟其他疾病相似,只有通過血液檢查才能診斷出現血糖水平較高。
所以,臨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幾乎是在確診糖尿病後才開始採取治療及管理措施,最大的原因是患者們可能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之前已經處於糖尿病前期,或低估了它的重要性,根據資料顯示,糖尿病前期患者在未來3-5年內,有一半可能進入糖尿病階段,比例很高,等到確診時一切都太晚了,這時候可能通過飲食和運動已經無法做到很好的控制血糖,必須終生服用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所以,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儘量每年定期體檢,或者在家中通過血糖儀了解自己的血糖情況,提前發現問題,儘早治療,以防病情惡化,充分利用這個可逆轉情況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