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通州:三代傳人授藝「熊氏琺瑯」,600年宮廷藝術精美華貴

2020-12-23 北京通州官方發布

選料、制胎、掐絲、點藍、打磨、焊接……守「藝」通州之琺瑯,較傳統20多步工藝銅胎材質,「熊氏琺瑯」用的是銀胎、精益求精到56步,讓有600多年歷史的這門宮廷手藝大放異彩,每一件作品更顯彌足珍貴。更加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方寸之間的一塊錶盤竟也能做出藝術品般的琺瑯錶盤,真是技藝超絕!

現如今,很多人喜歡名車、名表、名牌包包等奢侈品,其實古人也有奢侈品,尤其是明清時期的皇族,琺瑯器就是最受歡迎的之一。 這一宮廷藝術裡包攬了全國的能工巧匠,不但從用料上講究,更從工藝技巧上達到了巔峰,它精美、華貴,一看就知道是宮廷的瑰寶,可以說從出生就是帶著貴氣。 後來,這種藝術流落民間,時至今日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現在,會這門絕藝的人不多了,而在咱們人傑地靈的通州就有這麼一家三代傳人熊松濤的「熊氏琺瑯」。

那麼,就讓我們走進第16期,「雲遊通州」推送了守「藝」通州之琺瑯,關注區文旅局官方微信公眾號「通州八大遊」後,通過一組圖片展示以及文字說明,就可讓宅在家的你欣賞、體驗、學習「熊氏琺瑯」的魅力和基本製作過程。

據了解,熊松濤——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傳承人、熊氏琺瑯掌門人。去年年底,剛剛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項百花杯金獎。從祖父開始到他三代傳承宮廷琺瑯藝術,而且到他這裡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並與現代結合,十多年前的琺瑯錶盤更是名震世界。

來到位於通州宋莊小堡東軸斜街的熊氏琺瑯,在熊松濤眼中,琺瑯是很精細的藝術,選料、制胎、掐絲、點藍、打磨、焊接,各種各樣的工序,而且每一步都是只有一次機會,如果哪裡出了錯幾乎不能彌補,則更加顯得珍貴。說是只有這幾步,其實在傳統工藝中有20多步,而在他手中更是已經精進到56步,可以說是精品中的精品了。

熟悉熊氏琺瑯的人幾乎可以一眼認出,首先是器型不是很大,熊先生說這是因為他只想做精品琺瑯器,可以有利於拿在手上把玩。這樣更方便傳於後世,讓琺瑯藝術一直傳承下去。從材料上來說,熊氏琺瑯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平常市面上景泰藍用的幾乎都是銅胎,而熊氏琺瑯用的是銀胎,這樣做更加細膩,但也增加了難度和成本。

除了傳承,在創新方面,熊松濤幹了一件名震世界的大事。在2000年左右,他看到一本雜誌,上面記錄了琺瑯錶盤的工藝,說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水平。他看到了覺得很不服氣,我家三代傳人,他們外國人能做,我也能做!

但是過程確實十分艱難,琺瑯本身就屬於精細工藝,錶盤那個大小更是很難施展開。而且從材質到技藝,都需要全面的自我摸索。周圍人都勸他算了,可他偏不服,這一幹就是5年!

終於,熊松濤做出了藝術品般的琺瑯錶盤,這個做好了之後拿去瑞士向展會的人員尋求合作,可誰曾想對方壓根不相信這是琺瑯材質,硬說是樹脂的。熊先生也是性情中人,竟把這麼名貴的琺瑯錶盤當場掰斷,這一舉動震驚了瑞士人。對方這次戴上高倍琺瑯鏡反覆觀察後確信這是真的琺瑯錶盤,並且讚不絕口,當場籤下大單。

「這門手藝600多年了,怎麼也不能從我手上斷了,肯定要繼續傳承下去。而且任何藝術的修煉都是要潛心幾十年或者是一輩子,這輩子我就把精力放在這上面了!」熊松濤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如今,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便是最好的答案。

「熊氏琺瑯」製作基本步驟:

制胎

先將紫銅片(熊氏琺瑯用的是銀)按照圖紙要求剪出各種不同形狀,並用鐵錘敲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銀胎),然後將其各部位銜接上好焊藥,經高溫焊接後便成為器皿銅胎(銀胎)造型。

掐絲

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銀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銀胎上,然後篩上銀焊藥粉,經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銀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銀胎)上。

點藍

在銅絲(銀絲)之間填色料,一般以藍色為主(熊氏琺瑯顏色多達600多種)。

燒藍

將做好的花瓶,放到爐子裡燒,至少要燒制5遍以上。隨後打磨,先用磨刀石水磨,再用椴木炭水磨。最後鍍金。金鍍在全部銅絲(銀絲)上,方法用電鍍(銀胎省去了電鍍步驟)。

由此,可以看出這一系列的工藝十分精美且難度係數極高,一不小心就會影響最後的成品效果。而熊先生作為一個細節控又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所以他的成品根本不允許有什麼瑕疵,每次動手時都多麼認真。

小貼士—— 景泰藍

景泰藍(Cloisonne),中國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類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峰,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故後人稱這種金屬器稱為「景泰藍」。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記者 代金光 通訊員 趙京

編輯 耿海燕

責任編輯 杜婧

相關焦點

  • 雲遊通州:玉雕大師45年如一日磨鍊功夫與藝術,鑄就玉雕佳作
    巨型玉雕大象、世界之最「九龍玉海」、一帶一路俏色玉雕……守「藝」通州之玉雕,通州區文藝之家、中華傳統工藝大師張玉成45年如一日,磨鍊功夫與藝術,鑄就巧奪天工、獨具魅力的玉雕精品佳作。第六期,「雲遊通州」推送了守「藝」通州之玉雕,邀您盡賞通州區文藝之家,用45年時間精心雕琢,磨鍊功夫與藝術的玉雕大師——張玉成巧奪天工的玉雕作品和精心製作歷程。關注區文旅局官方微信公眾號「通州八大遊」後,通過觀看小視頻,以及文字說明和圖片展示,就可欣賞、體會精美玉雕藝術作品和「出爐」記……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
  • 雲遊通州:通州著名面花大師親自授藝,宅家學做「花樣餑餑」
    向日葵棗餑餑、福袋餑餑、蝴蝶餑餑……守「藝」通州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麵塑,由咱通州的著名面花大師親自教您如何製作花樣餑餑,讓您的廚藝作品在朋友圈廚藝界稱王稱霸!第五期,「雲遊通州」推送了守「藝」通州之面花,特邀咱通州著名的面花大師——楊帆老師,為宅在家的您親自教學,讓您的廚藝作品成為朋友圈裡最靚的「仔」。關注區文旅局官方微信公眾號「通州八大遊」後,通過觀看小視頻,以及文字說明和圖片展示,就可製作並吃上花樣餑餑!面花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
  • 雲遊通州:老酒蟲恢復漕運燒鍋釀酒工藝,曾是京城風向標
    黃金有價酒無價,酒不醉人人自醉——守「藝」通州之釀酒,三代釀酒傳人帶您走進運河漕運燒鍋釀酒工藝傳奇,一「品」通州神奇老窖酒。「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想必大家都聽過這一著名的對聯。
  • 鳳凰老江專訪:宮廷琺瑯彩國寶守護人王輝
    據悉,我國燒造彩瓷的歷史有1700多年,在明清時期達到歷史的巔峰,呈現五彩繽紛百花爭豔的新局面,其中有一株美麗典雅,血統高貴的奇葩——清宮琺瑯彩,被譽為「彩瓷皇后」。琺瑯彩因是康乾盛世專為清宮皇帝及宮中之用燒造的御用珍品,又稱宮廷琺瑯彩,因釉料昂貴,燒制數量有限,故彌足珍貴。宮廷琺瑯彩的生產歷史很短,流傳下來的作品更是十分稀少。
  • 老西安的年味之宮廷焰火
    民國時期,以「封大炮」焰火第三代傳人封學森為首的封氏焰火作坊達到了鼎盛時期,封家焰火在年節、廟會、民間喜慶等多種場合廣泛燃放,很受老百姓歡迎,其絕活較多,杆架花已達12樓。此時,洋縣焰火作坊就有30餘家,從業者達300餘人,焰花產品除在本縣銷售外,還暢銷漢中、西鄉、石泉、漢陰等地。
  • 【雅昌專稿】貝利尼家族第21代傳人路易吉·貝利尼:追溯藝術傳承600年
    ▲貝利尼家族第21代傳人路易吉·貝利尼屆時,459件傳承600年之久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將悉數展出。展覽名中的「貝利尼家族」歷經21代,傳承600年,是著名的美蒂奇家族的表親。貝利尼家族的祖先是藝術大師吉奧瓦尼·貝利尼,他有兩個更著名的學生:提香、喬爾喬內。如今,貝利尼家族擁有超過2萬件藏品。此次展覽的部分作品正是貝利尼家族收藏。
  • 紫禁城600年,六桂福「福韻·故宮」系列再出宮廷新品
    2019年,六桂福珠寶首度聯合故宮文創出品的「福韻·故宮古法黃金」系列一經推出就受到大眾的關注和喜愛。2020正值紫禁城建成600年,六桂福珠寶攜手故宮文創再出宮廷新品,每一款故飾都經過精心製作,獨具特色又蘊含著來自宮廷的美好祝福,完美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
  • 藝術瑰寶之畫琺瑯
    八寶紋捧盒/網絡畫琺瑯最初起源於15世紀的西歐法國,於16世紀由歐洲商人及傳教士經廣東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當時廣東稱作「燒青」或「洋瓷」,宮廷稱為「廣琺瑯」。康熙五十六年(1717),歐洲傳教士馬國賢的一封信中提到康熙皇帝十分喜歡歐洲畫琺瑯,讓歐洲畫家製作畫琺瑯,但由於畫得其劣無比,康熙便下旨作罷。於是康熙將目光轉向畫琺瑯最先傳入的廣州地區,找到了兩位相關工匠潘淳與楊士章,並聘請了法蘭西畫琺瑯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琺瑯處指導燒造畫琺瑯器。
  • 掐絲琺瑯遇到敦煌 藝術與生活呈現極致之美
    掐絲琺瑯壁畫,脫胎於古老的景泰藍工藝,是將宮廷御用技法移植到畫板上的一種獨特創新繪畫。走進李海明琺瑯藝術館,牆壁上掛滿了各種題材的掐絲琺瑯壁畫。高級工藝美術大師李海明正專注於自己的指尖藝術,而未察覺有人造訪。  暫停了創作,李海明向記者介紹了自己與掐絲琺瑯的一段淵源。「說起掐絲琺瑯,還要從我8歲說起。我伯父是製作景泰藍的老手藝人,8歲時,看到伯父製作景泰藍,我就特別感興趣。
  • 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碗「天價」背後的秘密
    康熙二十年(1681),督陶官臧應選奉命到景德鎮駐廠督造瓷器。他選擇最好的瓷土,經過多次淘洗、提煉和搓揉後,開始做瓷器的胎質。製成後晾乾,入窯燒制,再將進口琺瑯顏料與景德鎮瓷胎相結合。經過無數次的失敗與經驗總結,最後才生產出瓷胎畫琺瑯新品種——琺瑯彩瓷,又稱瓷胎畫琺瑯。
  • 【泓茂首拍】觀道——古董珍玩專場|琺瑯|瓷器|青花|青釉|壽字紋...
    參閱:《故宮琺瑯圖典》第42頁,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H:12 cm.  RMB: 400,000-600,000  此貫耳瓶立身,長頸,頸部設三道鎏金弦紋,上部弦紋間兩側置貫耳,以深藍為地,其他腹外壁以湖藍色為地,通體滿飾纏枝蓮紋,紋飾極盡妍麗,掐絲流暢,下承鎏金圈足,底亦鎏金,鏨刻「景泰年制」四字款。景泰年間因掐絲琺瑯工藝精絕自成特色,故而多以景泰年號名之。此瓶造型小巧,用色妍麗,設色準確,符合宮廷審美標準。
  • 滿族家具丨滿族王朝統治時期的宮廷特色
    宮廷家具,整體造型雄宏大氣,外觀裝飾鑲嵌華貴,給人秀麗典雅的感覺。處於這兩者之間的官商使用的家具,雖注重華貴的裝飾,仍有別於皇室家具。因為莊重複雜的雕飾,可以顯示出他們追求闊氣和情感藝術的特點,所以當時達官貴人家使用的家具尺度上稍有加寬,簡潔形式中又不乏獨特的造作。
  • 「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
    他們生長於這片充滿生機的沃土,感悟著大自然無私饋贈的自然之美,激發出人天同構的藝術想像力,將靈動的刻刀舞出一片絢麗的色彩,從質樸走向成熟,為中華文明鑲嵌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壽山石雕刻藝術就是這顆耀眼的明珠,隨著這門藝術的發展,壽山石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符號傾倒了無數愛好者,其石質晶瑩、脂潤,色彩斑斕,色界分明,是中華瑰寶,2003年被確定為「國石」。
  • 琺瑯之美
    琺瑯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瑯。1918~1956年,琺瑯與搪瓷同義合用。1956年中國制訂搪瓷製品標準,琺瑯改定為琺瑯,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
  • 景泰藍: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1958年,清華畢業的錢美華主動要求到新成立的北京市琺瑯廠工作。,誓將景泰藍藝術發揚光大。爐內溫度高達600度,極易灼傷琺瑯廠安靜的設計室裡,年輕的小曾,她給景泰藍注入年輕的血液,讓宮廷珍品走向尋常百姓家。
  • 宮廷正骨傳人劉壽山
    劉壽山,名泉,字壽山,生於1904,卒於1980,北京市人。他又令鄭祿山走兩步,看了看,囑咐說:「你是腎臟離了位,我已用復位法治好,只要靜養半月就沒事了。」然後茶水不擾便帶年輕人徑直走了出去。這位老者就是劉壽山先生。 劉老於1959年,受聘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任東直門醫院骨科副主任、主任。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骨傷學院的創辦人之一。
  • 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
    近日,由福建博物院、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首開集團主辦,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承辦的「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在福建博物院舉辦,展覽將持續至12月20日。
  • 「通武廊」非遺體驗三條旅遊線路14個項目公布
    日前,由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天津市武清區文化和旅遊局、河北省廊坊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聯合主辦的「通武廊」非遺體驗旅遊線路公布,三條線路共14個非遺項目與公眾見面。本次活動圍繞「非遺+旅遊」,邀請三地非遺傳承人、行業協會、特色景區代表共同參與,向市民及廣大網友推薦了三條極具「通武廊」文化特色的非遺體驗旅遊線路,共涉及14個非遺項目,包括花絲鑲嵌、景泰藍、絹人、家具修復、金漆百寶嵌等。
  • 臺北故宮新展放大招,清三代「最奢侈藝術品」,乾隆為何偏愛它?
    藝直通,讓藝術走進生活臺北故宮2021年度大展之一「風格故事:乾隆年制琺瑯彩瓷」近日已於北部院區開幕,展覽分為「雙彩聯乘」、「集錦新樣」、「收納典藏」三個單元,分別呈現乾隆並重洋彩和琺瑯彩瓷、自乾隆朝開始出現的新式紋樣、當時盤整清宮舊藏的經過等內容,完整且系統地呈現乾隆時期琺瑯彩瓷的發展與特色。
  • 雲遊通州:漫遊迄今為止世界最大最全的收音機和電影機私人博物館
    規模第一、數量第一、種類第一、藏品「年紀」最大……VR逛通州之360全景漫遊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最全的收音機和電影機私人博物館。館內藏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不同年代的收音機一萬餘件,電影機2000餘件,讓您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找回曾經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