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料、制胎、掐絲、點藍、打磨、焊接……守「藝」通州之琺瑯,較傳統20多步工藝銅胎材質,「熊氏琺瑯」用的是銀胎、精益求精到56步,讓有600多年歷史的這門宮廷手藝大放異彩,每一件作品更顯彌足珍貴。更加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方寸之間的一塊錶盤竟也能做出藝術品般的琺瑯錶盤,真是技藝超絕!
現如今,很多人喜歡名車、名表、名牌包包等奢侈品,其實古人也有奢侈品,尤其是明清時期的皇族,琺瑯器就是最受歡迎的之一。 這一宮廷藝術裡包攬了全國的能工巧匠,不但從用料上講究,更從工藝技巧上達到了巔峰,它精美、華貴,一看就知道是宮廷的瑰寶,可以說從出生就是帶著貴氣。 後來,這種藝術流落民間,時至今日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現在,會這門絕藝的人不多了,而在咱們人傑地靈的通州就有這麼一家三代傳人熊松濤的「熊氏琺瑯」。
那麼,就讓我們走進第16期,「雲遊通州」推送了守「藝」通州之琺瑯,關注區文旅局官方微信公眾號「通州八大遊」後,通過一組圖片展示以及文字說明,就可讓宅在家的你欣賞、體驗、學習「熊氏琺瑯」的魅力和基本製作過程。
據了解,熊松濤——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傳承人、熊氏琺瑯掌門人。去年年底,剛剛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項百花杯金獎。從祖父開始到他三代傳承宮廷琺瑯藝術,而且到他這裡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並與現代結合,十多年前的琺瑯錶盤更是名震世界。
來到位於通州宋莊小堡東軸斜街的熊氏琺瑯,在熊松濤眼中,琺瑯是很精細的藝術,選料、制胎、掐絲、點藍、打磨、焊接,各種各樣的工序,而且每一步都是只有一次機會,如果哪裡出了錯幾乎不能彌補,則更加顯得珍貴。說是只有這幾步,其實在傳統工藝中有20多步,而在他手中更是已經精進到56步,可以說是精品中的精品了。
熟悉熊氏琺瑯的人幾乎可以一眼認出,首先是器型不是很大,熊先生說這是因為他只想做精品琺瑯器,可以有利於拿在手上把玩。這樣更方便傳於後世,讓琺瑯藝術一直傳承下去。從材料上來說,熊氏琺瑯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平常市面上景泰藍用的幾乎都是銅胎,而熊氏琺瑯用的是銀胎,這樣做更加細膩,但也增加了難度和成本。
除了傳承,在創新方面,熊松濤幹了一件名震世界的大事。在2000年左右,他看到一本雜誌,上面記錄了琺瑯錶盤的工藝,說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水平。他看到了覺得很不服氣,我家三代傳人,他們外國人能做,我也能做!
但是過程確實十分艱難,琺瑯本身就屬於精細工藝,錶盤那個大小更是很難施展開。而且從材質到技藝,都需要全面的自我摸索。周圍人都勸他算了,可他偏不服,這一幹就是5年!
終於,熊松濤做出了藝術品般的琺瑯錶盤,這個做好了之後拿去瑞士向展會的人員尋求合作,可誰曾想對方壓根不相信這是琺瑯材質,硬說是樹脂的。熊先生也是性情中人,竟把這麼名貴的琺瑯錶盤當場掰斷,這一舉動震驚了瑞士人。對方這次戴上高倍琺瑯鏡反覆觀察後確信這是真的琺瑯錶盤,並且讚不絕口,當場籤下大單。
「這門手藝600多年了,怎麼也不能從我手上斷了,肯定要繼續傳承下去。而且任何藝術的修煉都是要潛心幾十年或者是一輩子,這輩子我就把精力放在這上面了!」熊松濤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如今,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便是最好的答案。
「熊氏琺瑯」製作基本步驟:
制胎
先將紫銅片(熊氏琺瑯用的是銀)按照圖紙要求剪出各種不同形狀,並用鐵錘敲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銀胎),然後將其各部位銜接上好焊藥,經高溫焊接後便成為器皿銅胎(銀胎)造型。
掐絲
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銀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銀胎上,然後篩上銀焊藥粉,經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銀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銀胎)上。
點藍
在銅絲(銀絲)之間填色料,一般以藍色為主(熊氏琺瑯顏色多達600多種)。
燒藍
將做好的花瓶,放到爐子裡燒,至少要燒制5遍以上。隨後打磨,先用磨刀石水磨,再用椴木炭水磨。最後鍍金。金鍍在全部銅絲(銀絲)上,方法用電鍍(銀胎省去了電鍍步驟)。
由此,可以看出這一系列的工藝十分精美且難度係數極高,一不小心就會影響最後的成品效果。而熊先生作為一個細節控又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所以他的成品根本不允許有什麼瑕疵,每次動手時都多麼認真。
小貼士—— 景泰藍
景泰藍(Cloisonne),中國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類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峰,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故後人稱這種金屬器稱為「景泰藍」。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記者 代金光 通訊員 趙京
編輯 耿海燕
責任編輯 杜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