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芯視野】大眾「缺芯停產」敲響汽車半導體警鐘,「晶片一哥」MCU狀況如何?
2、集邦:Q3全球前十大IC設計廠商營收排名出爐
3、被動元件供需吃緊,業內人士預計國巨明年二季度漲價5%
4、華為與奇瑞籤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深度布局智能汽車領域
5、三星與IBM合作開發5G「邊緣計算」
6、日經亞洲評論:瑞薩與長春一汽建立聯合實驗室
7、BNEF:電池成本首次低於100美元/千瓦時,具有裡程碑式意義
1、【芯視野】大眾「缺芯停產」敲響汽車半導體警鐘,「晶片一哥」MCU狀況如何?
集微網報導 最近,大眾汽車因為「關鍵晶片」缺貨導致汽車停產的消息引發熱議。中國是汽車生產大國,隨著汽車向新能源、智能互聯發展,車載半導體的使用量急劇增加,缺芯導致停產亦為國內汽車行業敲響了警鐘。其中,作為車載半導體最重要的晶片之一MCU,狀況又是如何?國產MCU能否加快替代以解燃眉之急?
汽車晶片水漲船高
隨著汽車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汽車的創新也越來越體現在所使用的半導體器件上。
汽車中的半導體器件(來自Databeans)
據統計,2020年,全球汽車晶片市場規模預計為3000億元,佔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約10%。據測算,未來單車晶片價值將從約2800元提升到12000元左右。
從一些具體器件的所需數量,可以看出未來汽車中的半導體電子元器件的重要性。如MCU,一般平均每輛汽車大約需要70顆,而一輛新能源汽車大約需要300多顆。
以MLCC(多層陶瓷電容)為例,據村田預計,單車MLCC有望從目前的1000~3000顆增長到3000~6000顆。
在圖像傳感器方面,據悉達到自動駕駛級別L4級時,需要圖像傳感器10個以上。
而隨著汽車聯網和電動化、智能化的提升,毫米波雷達、紅外線雷達、雷射雷達、5G通信射頻器件、超高速DRAM、大容量NAND、高性能AI晶片都會出現在汽車半導體器件之列。
簡言之,現代汽車就是一部裝有輪子的高性能計算機,而且對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因此,這些半導體電子元器件還要通過AEC-Q 100/101、ISO26262等汽車標準和規範認證。相比消費市場,對供應商的要求更加嚴苛。
「晶片一哥」MCU遭遇調漲風波
在眾多的汽車半導體器件中,MCU地位堪稱一哥,它在汽車上的應用甚廣,車身動力總成、車身控制、通信娛樂系統、安全輔助駕駛等都離不開MCU。一輛汽車中平均裝備的MCU數量動輒上百顆,甚至數百顆。據統計,在一輛燃油汽車使用的所有半導體器件中,MCU成本佔比接近30%。
疊加新冠疫情、需求大漲等諸多因素讓今年的晶片供應出現吃緊狀況,MCU也不能倖免。在國內市場上,MCU的主要供應商有恩智浦、ST、英飛凌、瑞薩、Silicon Lab、Microchip等歐美日大廠。
早在今年3月份歐洲病毒爆發之時,MCU大廠ST公司就宣布將其法國工廠減產50%,而就在上個月,ST法國工廠又因為工人工資問題發生了罷工事件,這讓其本已緊張的產品供應更加雪上加霜。國內一位一線STM32 MCU銷售人員黃生(化名)告訴集微網記者,ST MCU缺貨漲價已有一段時間了,他們也很無奈,因為晶圓產能不足,他們現在幾乎是無貨可賣。
接著在6月份時,Microchip公司向客戶發函,告知旗下部分產品於7月15日調漲售價7%。此次調價產品包含了基於AVR架構的ATTINY、ATMEGA和ATXMEGA系列和8051系列產品。
就在最近,車用MCU大廠恩智浦也宣布全線產品調價,在發給用戶的漲價函中,恩智浦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恩智浦面臨產品嚴重緊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雙重影響,決定全線調漲產品價格!有業內人士分析,恩智浦的調價或以5%起步。
恩智浦(NXP)最近發給用戶的漲價函(截圖來自NXP)
至於另外一家在國內MCU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英飛凌,到目前還沒有聽到官宣調價MCU的消息。
瑞薩11月30日發布的漲價通知顯示,由於原材料和包裝(基板)成本的增加,將上調部分模擬和電源產品價格,但並未包含MCU產品。據接近瑞薩的業內人士向集微網記者透露,瑞薩目前並沒有擴大產能的打算,他認為,國內MCU漲聲一片,一定程度上是代理商在漲價,很多原廠並沒有調價。
除這幾家歐美大廠之外,我國臺灣的幾家MCU廠商最近則紛紛宣布漲價。據臺媒消息,盛群(合泰)、凌通、松翰、閎康、新唐這五大臺灣MCU廠近期因成本上漲,同步調升產品報價,部分品項調幅超過10%,且產品交期甚至拉長至10個月。
在此之前,晶圓代工大廠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對外表示,由於需求成長率大於產能成長率,且包括5G及AI等應用帶動更多需求,使得晶圓代工市場出現了產能緊缺,而新建晶圓廠 「遠水」難救「近火」。晶圓廠產能緊缺導致代工價格攀升,這或許也是臺灣多家MCU廠商喊漲價的原因之一。
國產MCU能否解燃眉之急?
在歐美MCU大廠遭遇產能緊張、紛紛調漲之際,國內廠商又有何動態?面向車載應用的國產MCU能否解燃眉之急?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MCU廠商中進入車載領域的廠商有上海芯旺微、比亞迪、靈動微、傑發科技等廠商。
比亞迪率先搶鏡。就在大眾出現缺芯停產危機之時,比亞迪卻對外界回應稱,公司在新能源電池、晶片等方面打造了一整套產業鏈,不僅可以充分自給,還有餘量外供。
據悉,比亞迪早在2007年就進入了MCU領域,不僅可以提供工業級MCU,也能提供車規級MCU和電源管理MCU,比亞迪的車規級MCU已經裝車突破500萬顆。
上海芯旺微、靈動微電子和傑發科技則是國內MCU廠商中在車載領域做得較好的幾家,芯旺微已推出多款車規MCU,成功打入頭部車企,例如上汽等。靈動微電子和傑發科技也都推出了多款面向車載應用的MCU。
另一家國產MCU大廠兆易創新,憑藉在國內ARM Cortex MCU市場排名領先的地位,力求打造GD32 MCU「百貨公司」,提供全系列產品。集微網記者查詢兆易創新官網發現,其GD32 MCU的目標應用中包括多種車載系統,例如汽車顯示屏背光碟機動、泊車位置檢測等應用。兆易創新一位資深員工向記者透露:「面向汽車應用已開始著手準備,但目前兆易創新的MCU還沒有進入車載市場。」
正如比亞迪在針對缺貨的回應中指出,比亞迪的晶片產品並不排除外供,言下之意,如大眾之類等缺芯廠家可以尋求換用比亞迪的晶片。不過,集微網記者採訪業內人士表示,汽車廠商更換晶片供應商需要一個周期,並不能說換就換,這牽涉到軟體設計\系統集成等,可靠性很關鍵,尤其是涉及汽車安全、動力控制等前裝市場應用。
此外,國內MCU廠商的產品在性能上多居於中低端,在汽車中需要高性能MCU的系統模塊上,還難以與國外大廠產品抗衡。
可喜的是,像比亞迪這樣注重全產業鏈,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國內廠商已初露鋒芒,而上海芯旺微、靈動微電子、傑發科技、兆易創新等國產MCU廠商後來居上,汽車MCU晶片的產業鏈自主可控,未來已可期矣!
2、集邦:Q3全球前十大IC設計廠商營收排名出爐
集微網消息,調研機構集邦諮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的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前十大IC設計廠商營收排名出爐。
圖源:拓墣產業研究院
其中,高通以49.67億美元的營收排名第一,同比增長37.6%。拓撲指出受惠於蘋果發表新機iPhone12系列,且廣受消費市場青睞,使高通5G Modem與無線射頻晶片需求大幅上升。
博通以46.26億美元的營收位居第二,同比增長3.1%,擺脫了連續六季的年衰退態勢。原因在於雲端、無線與網通等應用的需求拉抬,同時博通也是蘋果新機的晶片供應商之一,因此抵消了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衝擊。
排名第三的是英偉達,營收為42.61億美元,同比大增55.7%。
接下來依次為聯發科(33億美元)、超微(28.01億美元)、賽靈思(7.67億美元)、瑞昱半導體(7.6億美元)、聯詠科技(7.46億美元)、美滿(7.42億美元)和戴洛格半導體(3.02億美元)。
展望2021年,拓撲分析師姚嘉洋認為,中美貿易摩擦與疫情發展存在變量,加上全球晶圓產能供給也嚴重不足,IC設計業者勢必會適度漲價,以確保上遊晶圓產能正常供給,綜觀來看,預計明年全球IC設計產業仍會持續成長。
3、被動元件供需吃緊,業內人士預計國巨明年二季度漲價5%
圖片來源: 網絡
集微網消息,據中央社報導,被動元件供需吃緊,業內人士預計國巨標準品MLCC和晶片電阻價格可能在明年第2季各漲5%。
業內人士表示,導致明年首季供需進一步吃緊,主要原因有4點,包括製造商與通路存貨天數低於45天,低於正常水準;明年農曆年前中國大陸勞工短缺情況加劇;此外部分規格產品交貨期延長;以及個人電腦和筆記本與雲端需求強勁,5G手機需求成長、汽車需求復甦。
展望明年被動元件市況,業內人士日前指出受惠5G手機滲透率提升、電動車(EV)及汽車電子等應用帶動,預期明年全球被動元件產值可望年成長約11.1%。明年全球被動元件產能有序擴充,預計擴充幅度約10%。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昨此前表示,集團產能利用率約八成,會緩慢爬升,目前看來明年農曆年前訂單無虞。不過長期來看沒辦法預估,明年狀況還看不清楚,但集團有些訂單較長期,會儘量趕工符合客戶需求;庫存天數目前仍低於60天,大概在明年農曆年前沒有機會補上來。
4、華為與奇瑞籤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深度布局智能汽車領域
集微網消息,12月16日,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奇瑞」)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在蕪湖籤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雲計算、大數據、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共同推動雙方業務的發展。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智能汽車電子電器架構、智能網聯、智能座艙、車載計算及自動駕駛、智能能源、智能車雲服務等領域全面合作,共同打造智能出行新體驗,讓出行更智慧。
從協議內容來看,奇瑞與華為的合作主要圍繞智能汽車、5G和大數據三大核心領域展開。在智能汽車領域,雙方將在電器架構、智能網聯、智能座艙、車載計算及自動駕駛、智能能源、智能車雲服務等方面通力合作;在5G領域,雙方將共同研究探索5G創新應用場景,在5G+V2X、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等方面開展合作;在大數據領域,雙方將在大數據基礎設施、存儲、分析、高性能計算、信息化等方面進行合作。
截至目前,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合作方已包括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長城汽車、北汽集團、比亞迪等眾多國內車企,並在軟體、「5G汽車聯盟」等領域與沃達豐、諾基亞、英特爾、戴姆勒等達成合作。而此次加入華為「車友圈」的奇瑞,在蟄伏多年後剛剛重回乘用車車企銷量前十的位置。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1月8日,是我國通過自主創新成長起來的最具代表性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之一。天眼查顯示,奇瑞汽車成立以來,始終堅持自主創新,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技術和產品研發體系,並打造了艾瑞澤、瑞虎、風雲、QQ和東方之子等一系列在國內家喩戶曉的知名產品品牌,而且產品出口到海外80餘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範圍內具備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據奇瑞發布的銷量快報,11月份銷售汽車10.19萬輛,同比增長36.4%,單月銷量和增速都創下近年新高。其中,國內銷售8.85萬輛,同比增長31.7%;出口1.34萬輛,同比增長近八成。
5、三星與IBM合作開發5G「邊緣計算」
集微網消息,據外媒12月16日報導,韓國三星電子與IBM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發展「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和私有5G網絡結合技術。
「邊緣計算」使用機器學習來研究收集到的大量數據(工廠車間,辦公室空間或石油鑽井平臺),然後再將其移至遠程雲伺服器。為了使邊緣計算能夠提供所需的結果,它需要快速的數據傳輸,而這只能使用5G信號來完成。
圖源:網絡
三星電子美國總經理Taher Behbehani表示:「使用邊緣計算為企業運行快速處理應用程式非常有意義,尤其是在實時或半實時的情況下。」
兩個月前,美國電信巨頭Verizon與微軟和諾基亞也籤署了類似的協議。
三星的5G設備涵蓋5G頻譜的多個頻段,將與IBM的雲技術一起使用,包括其邊緣平臺、集成服務和AI產品。
上個月,IBM啟動了一個旨在與電信運營商合作雲平臺,該平臺部署使用了其軟體子公司Red Hat的技術構建的5G。它已經與35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包括網絡設備供應商和軟體供應商,以加強其5G生態系統。
6、日經亞洲評論:瑞薩與長春一汽建立聯合實驗室
集微網消息,據日經亞洲評論12月17日報導,日本晶片製造商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已與中國一汽集團在長春建立了一個聯合研究中心,目標開發電動和自動駕駛汽車技術。
瑞薩電子中國董事長真岡朋光表示:「瑞薩自2006年起就與中國代表性自主品牌一汽集團建立起長期的技術合作關係,是最早與中國進行技術合作、IP共享的全球半導體解決方案供應商。此次,雙方在長期互信合作的基礎上建立聯合實驗室,我感到非常榮幸。我相信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合作,並共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技術的創新發展。」
圖源:長春一汽
瑞薩將在合作中發揮他們擅長的高性能汽車處理器以及系統晶片和軟體技術,雙方的首批合作成果將在一汽的旗艦紅旗汽車品牌中得到展示。
中國目標到2035年將所有新車出售升級為全電動、混合動力或燃料電池汽車。瑞薩一直著眼於中國市場的發展,去年,瑞薩與上汽集團汽車共同成立了另一個研究中心。瑞薩營收的一半來自汽車業務,其股東包括豐田汽車。
2013年瑞薩曾一度陷入財務困境,豐田向其施以援手,幫助企業度過了難關。
中國一汽研發總院副院長、智能網聯開發院院長李丹表示:「一汽致力於強化新型智能網聯車的自主研發。此次與擁有卓越技術積累的瑞薩進行深度合作,無疑將豐富我們智能駕駛開發平臺的選型空間,加強我們針對中國汽車消費場景定義汽車架構及需求的能力。希望聯合實驗室擔負起控制器開發領域的技術研究與成果轉化任務,力求為用戶帶來極致駕乘體驗。」
7、BNEF:電池成本首次低於100美元/千瓦時,具有裡程碑式意義
圖片來源: 網絡
集微網消息,彭博新能源財經宣布,電池成本首次低於每千瓦時100美元,雖然這是指中國電動巴士的電池組,但仍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在汽車行業,電動汽車想要在成本上與汽油動力汽車競爭,電池組每千瓦時100美元是一個公認的價格點。由於燃料成本低得多,根據許多人的使用情況,電動汽車的總擁有成本已經比汽油汽車更划算。
然而,每千瓦時100美元的電池成本對電動汽車的廣泛普及至關重要,因為它使電動汽車的標價具有成本競爭力,這是許多買家的一個重要心理障礙。
BNEF能源存儲研究主管、該報告的主要作者詹姆斯·弗裡斯(James Frith)對這一裡程碑式事件發表了評論: 我們的分析顯示,即使原材料價格回到2018年的高點,也只能讓平均價格達到100美元/千瓦時的時間推遲兩年,而不會徹底擾亂行業。隨著領先電池製造商向價值鏈上遊移動,並投資於陰極材料生產,甚至是礦山,該行業對原材料價格變化的適應能力正變得越來越強。
雖然這不是乘用電動汽車,但這個細分市場也沒有落後。BNEF估計,2020年平均電池成本為137美元/千瓦時,到2023年將達到100美元/千瓦時。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許多電動公交車使用的是LFP電池化學材料,這種材料現在正被應用到電動汽車中。比如,特斯拉最近在中國生產的Model 3 standard Range Plus上改用了LFP電池。
*此內容為集微網原創,著作權歸集微網所有。未經集微網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