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激烈的「九王奪嫡」落幕的標誌性事件,實際上就是發生在康熙五十三年的「斃鷹事件」。
老八胤禩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卻在一夕之間成為一個被淘汰的失敗者,也是因為這次斃鷹事件。
倘若沒有發生斃鷹事件的話,能夠在九王奪嫡中笑到最後的人,最可能的就是老八胤禩,而不是老四胤禛。
可是,真要好好深入地理一理斃鷹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的話,實際上卻能夠找到一些不合常理之處。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要去熱河巡視,老八胤禩原本應該隨駕一同前往,可好巧不巧的是碰上了胤禩生母的祭日。
這時候胤禩就面臨一個選擇了,要麼放棄隨駕而去祭奠自己的生母,要麼置生母祭日於不顧而隨駕。
如果胤禩拋開生母的祭日不管的話,康熙會怎麼看他?康熙肯定會認為胤禩是一個冷血無情的人。
可他如果去祭奠生母了,就不能跟在康熙身邊了,這樣一來他對很多事就會失控,也無法趁機博康熙的歡心。
不過,對於當時的胤禩來說,顯然還是選擇祭奠生母更為合適,因為康熙兩次廢黜胤礽的太子之位時都曾說過胤礽不仁不孝。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初次廢黜胤礽太子之位的時候,痛責胤礽對「皇十八子抱病,諸臣以朕年高,無不為朕憂,允礽乃親兄,絕無友愛之意」,「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締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付此人」!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再度廢黜胤礽太子之位的時候,仍然痛責胤礽「不仁不孝,徒以言語貨財囑此輩貪得諂媚之人,潛通消息,尤無恥之甚」。
所以,即便是放棄陪康熙巡視到熱河的機會,放棄在路上討好康熙的機會,胤禩也必須得表現出自己的仁孝之心。
所以,胤禩最後還是選擇了去祭奠自己的生母,沒有隨駕,只是派人去告知康熙為何沒去的緣由。
對於這樣的事,康熙當然給予了足夠的理解和支持,自然不會為了這件事去為難老八胤禩。
胤禩雖然選擇了去祭奠自己的生母,可是又想讓康熙看到自己對皇帝父親的掛念,所以就想出了給康熙送海東青這個辦法。
胤禩精心挑選了兩隻海東青,讓人送去康熙,只可惜送到康熙手上的時候,這兩隻海東青卻死了。
康熙頓時怒了,好個老八,送兩隻死鷹過來給我,是巴不得我早登極樂,好讓他來當這個皇帝是吧?
於是,憤怒的康熙叫來了隨駕的諸多兒子,狠狠地訓了胤禩一頓,然後拋出了一個重磅消息:「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康熙說出了這句話,實際上也就等於宣布胤禩從此再也沒有爭奪儲君之位的資格了,他之前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
太子胤礽倒了,老八胤禩也倒了,那麼剩下的最有機會成為康熙的繼承人的人,就只有老四胤禛了。
可是回過頭再去看斃鷹事件的話,這次直接影響了九王奪嫡結果的事件,實際上存在一個很關鍵的疑點。
那就是為什麼兩隻海東青送到康熙所在之地的時候,明明已經奄奄一息了,可胤禩派去的人卻仍然執意要將海東青交到康熙的手上?
這兩隻海東青之所以會變得奄奄一息,可以認為是被派去送鷹的人不懂得照顧海東青,可以認為是胤禩的失誤。
可是當看到了海東青已經奄奄一息了,卻還要將海東青交到康熙的手上,那就明擺著是要擺胤禩一道了。
能被派去送鷹,即便不是胤禩的心腹,也應該是值得信任之人,哪怕這個人再傻,也應該知道不能送斃鷹給皇帝吧?
況且能夠被胤禩派去給皇帝送鷹,這個人再傻又能傻到哪裡去呢?所以,最可能的就是這個人是故意為之。
送鷹之人之所以要將斃鷹交到康熙的手上,就是為了陷害胤禩,從而讓胤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惹怒康熙。
而且胤禩又不在康熙身邊,這樣的情況下,胤禩就連一個向康熙解釋的機會都沒有了,只能任由康熙處置。
胤禩就這樣在九王奪嫡即將落下帷幕的時候,因為這次斃鷹事件,被排除在了奪嫡的序列之外。
胤禩是整個斃鷹事件的失利者,誰又是這次事件的受益者呢?毫無疑問這個受益者就是老四胤禛。
所以,康熙五十三年發生的斃鷹事件,很有可能就是由老四胤禛在背後指使、操縱和推動,從而打敗了胤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