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延州十三誇之三:安塞人

2020-12-22 鏡頭說事

白屋|延州十三誇之三:安塞人

原創 白屋

1

今天寫安塞,我準備抖剝開寫。

抖開來寫,就會有些個散漫,不似前面的文章,緊湊圓潤。

第一篇寫吳起,我燉了一鍋豬肉熬酸菜;第二篇寫志丹,我做的是羊肉搓圪坨。這一篇想煮個豆腐湯,用漫談式,跟諸位拉家常。一個好寫手,就如同一個好廚師,要會煲不同的湯菜。對,我只是個寫手,不是作家,至今沒入任何一級作家協會。我是那狗肉,上不得席面子。

2

我對安塞的最初印象,是通過一個人和一句順口溜得來的。

這個人叫高增耀,是我小學老師。大約四年級的時候,原來的老師轉正吃了皇糧,從安塞調來了高老師。此人個頭中等偏高,麵皮白淨,一雙杏核大眼,眼皮很薄。這個人的到來,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一生。我無意貶低以前的老師,但高老師的授課方式、講課內容,讓我知道原來課是這樣教的,知識是這樣學的。他確實是給我的人生開了一扇天窗,讓我能走到一個相對高的境界裡來。若沒有他的出現,我這輩子怕就不會坐在電腦前敲這些文字,只能戳牛屁股。高老師講的文化知識,我都忘記了,都被我消化到肚子裡了。這一生只記住他一句話:星期三,饃饃好吃作文難。高老師延安師範畢業,那時灶上天天吃玉米面饃,只有周三才吃白饃,但這一天也是寫作文的時間,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句校園謠諺。一個老師一輩子能讓學生記住一句話,大約就很夠了。我當了三十幾年老師,期許的也就是這一點。

小學時代,自行車開始在民間普及。於是坊間就流行了這麼一句順口溜:紅旗車子飛鴿胎,帶著婆姨走安塞。

這句話當時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很深的印象,就是安塞可好了。不然,為什麼要騎上車子走安塞呢?還帶著婆姨。安塞一定有美不勝收的景致,將來一定要去看一下。

高老師會彈三弦,卻不會說書。不久從米脂逃荒過來的一個張姓人,當了我們村的上門女婿,此人肚子裡有墨水,會說書卻不會彈。兩人一配對,成了說書匠。每天晚上,夜暮降臨,一對書匠就在村小學的教室裡開始拍檔。一個彈,一個說,說到月明星稀,說到風靜天高,我的文化啟蒙,大約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由此我就感覺,安塞人可能行了。

3

第一次去安塞縣城,已經是工作以後了,騎著自行車去的,是不是紅旗車子,已是不記得了,但卻沒有帶婆姨。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個男學生看上了一個安塞的女學生,就想去她家轉轉,為了給他壯膽,還要拉上我。那時年輕,還沒到三十歲,說去哪裡直接就走。彼時還沒有私家車,延塞高速未建,要去只能坐班車。可班車只能通到縣上,到鄉鎮還得再坐車,於是就決定騎行。那天天公不作美,偏偏就來了場沙塵暴。頂著黃風,一路向北,揉著沙眼欣賞著沿途美景。

安塞,你從這兩個字就能曉得,為古代邊塞重地。

陝北,處在關中平原乃至中原與少數民族衝突的拉鋸地帶。少數民族要進入中原,要以這裡為跳板;中原人要反擊入侵,要以這裡為依憑。由此,這裡就成了軍事要地。傅斯年說,統治階級總會把烙印打在地名上。是啊!看看陝北大地上的這些地名:延安、定邊、靖邊,以及以前的保安、安定、安邊,你就很明白了。

每走一段,我就能看到山上時不時地豎著幾道土城牆。這些土牆都是從順山劈削下來的,不似吳起長城一帶的城牆,有夯土痕跡。三道土牆每間隔五米左右,隨山就勢,順坡而下,想必是古代的重要防禦工事。這些城牆,歷經歲月淘洗,卻不掩舊時風華,隱隱地,有殺伐聲從中傳來。

由此我想到了杜甫的一句詩:焉得一萬人,疾驅塞蘆子?

而它的前兩句是:延州秦北戶,關防猶可倚。

這說明延安是秦陝的北大門。而安塞,又是延州的北大門。蘆子關遠在安塞以北的150裡外,我這次是去不了的,於心便有戚戚焉。

這一趟去安塞,沒看出什麼好。城市依河而建,兩綹街道不甚寬,房屋也都低矮。此時恰是冬天,一律的灰暗。倒是縣城的名字,引起了我許多聯想,叫真武洞。這樣一個道教的名字,很有些奇妙的。想想古代的一個邊關,怎麼會有人於此傳道呢?由縣城北驅十五裡,是我要去的目的地建華寺。建華,乃劍華也,道教的香火,彼時一定旺盛。天下名山道佔盡。能被道教修煉之士先中的地方,當年一定是藏風聚氣、隱秀得鐘的。

建華寺,

延水寒,

多少英雄,

用武此間。

據說這是安塞縣誌中一個清朝文人的詩,沒查到原文,只引此句,以發幽古之思。

4

在建華寺的學生家,我吃了有生以來第一次印象深刻的飯,蕎面餄餎。我這一生,吃過兩次終生難忘的餄餎,一次在這裡,一次在延長縣的安河。要說陝北最有名的餄餎,當屬志丹旦八。我兒子小的時候跟我老婆去旦八行門戶,油餄餎吃的放不下碗,說他解不下飽了。我在學生家也這樣,飯量不大的我,竟然吃了六碗,讓做飯的學生嫂子沒啥可吃了。

寫完志丹後,有讀者說我應該寫寫西川餄餎,是啊,陝北餄餎最有名的還是在旦八。如果到了陝北,不得錯過。這裡順便補記一筆。

5

第二次去安塞,也是冬天,去另一個學生家,在化子坪。化,是一個絕妙的詞,從甲骨造字來看,是兩個背對著的人,表示變化。子一般謂第二人稱,你。化蝶成繭,想想這變化有多大。這中間道教的味兒還是很濃。

從延安坐上去靖邊的班車,坐到化子坪鎮,然後要翻一座大山,才能到學生家。此時才下過一場大雪,爬上峁梁,呈現於眼前的,就是毛偉人筆下的惟餘莽莽、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景致。那時沒有相機,沒法把當時的情景記錄下來,但於心靈,是一次人生的大衝擊。在陝北,人們一般都是生活在川道裡的,兩邊大山的夾擊,讓人總有種壓迫感,總想釋放卻找不到突破口,只有站到山峁上,俯視千溝萬壑,看塬峁縱橫,觀山河破碎,你才會有一種高大感,才會覺著自己的偉岸。這時候,兩句信天遊就會不由地從你的嗓子裡冒了出來。

於是就想起了賀玉堂,陝北民歌大王。陝北民歌大王很多,但最早出了名的,非賀玉堂莫屬。在以後的日子裡,作為政協委員,與他有過些交往,但並不深,只是他的嗓子,那叫個沒的說。據說賀玉堂以前嗓子沒這麼亮,一次從一個石崖下經過,從頂上掉下來一塊三角石頭,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他腦門上。送到醫院去,腦門缺了一塊,無奈只好給他安裝了一個有機玻璃的。這個腦門一安,他的嗓子就更亮了。老漢原來比較灰,自從當上了民歌大王后,人比較張,後來聽說被封殺了。如今,我面對的是一片廣漠無垠的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山川連綿,於蒼茫、雄宏中深藏著悽然、悲壯。那信天遊歌聲的曲調,也是那般的清峻、剛毅而又飽含著沉鬱和頓挫。

一碗穀子兩碗米,

只想和你搭對對。

鍘刀剁腦也不後悔,

騎上個毛驢狗咬腿。

半夜裡來了你這勾命鬼,

摟著你這親人親了個嘴,

肚子裡的疙瘩化成了水。

陝北民歌基本內容都比較葷,人稱酸曲。苦中作樂,貧裡尋歡,真的是有點個酸。

6

寫到這裡,諸位看官大約想知道我給安塞總結的那個字了。請你嫑急,把心款款揣在肚肚裡。遲飯是好飯,遲婆姨嫁好漢。這個字我準備在最後揭曉。

延安人喜歡把安塞人叫成「安灰」人。安徽是一個省,灰和徽諧音。這個灰字,我查遍各種字典,也沒有找到一個跟本意相匹配的字。硬尋得一個字:硘。石頭做偏旁的,應該差不多,但字典上只有字形字音,偏偏就沒有對這個字的解釋。想來想去,還是灰好。灰就是眼前的沙暴,是槓起的黃塵,沒有其他字可以代替。

灰,有傻、瓜、憨、呆、愣、瓷、半腦子、不靈醒等意思,卻又不全對。它還有冒失、二桿子、做事不把邊的意思。基本上就是說這人沒心眼,不夠精明,還常捅婁子。陝北人常戲稱自己為灰漢,一方面是說灰頭土臉不洋氣,一方面就說自己不長心眼。

說灰也真灰。前幾年流行個段子,說延安的服裝店老闆,見有顧客說你這衣服太貴了,就瞪著眼窩說,嫌貴你嫑買,安塞人會買。你說安塞人灰不灰。安塞人有時候也自稱為實灰灰,意思是心眼眼上連一點縫縫都不開,瓷的跟當地的石頭一樣。

7

前些年,搗在吳起志丹人腦上的大元寶,同樣也搗過安塞人。地下的石油愣慫地往上竄,捂也捂不住,當地人一下就富了起來。有了錢的安塞人,一下就揚眉吐氣了起來。於是坊間就又有了一個新段子。

不行的婆姨三個漢,

不行的男人三個罐。

老母豬吃的方便麵,

牛角樓掛著金耳環,

攔羊娃娃抽的是紅塔山。

有錢了不知道省的花,真灰。

8

可你說他灰吧,卻又心靈得跟延河水一樣。

安塞的民間藝術,在陝北大地是傲視群雄的。說到民間藝術,有人就會現出鄙夷的神色來,認為那是下裡巴人。但任何藝術都是從民間來的,譬如《詩經》,就是古代民歌。這中間有圖騰、巫術、宗教、生殖崇拜的影子。它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結晶,忽略了它,一切藝術就都沒有了根。

讓我們先看看剪紙和農民畫。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中央美院教授、文化學者靳之林先生,徒步來到安塞縣,一呆就是幾個月,從剪紙中尋找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文化發祥符號。在為數眾多,形態各異的民間剪紙中,他認為「抓髻娃娃」與民族的生殖、圖騰崇拜緊密相關,承襲了原始人類生態繁衍的群體意識,是考古學中考證出來的黃帝族徽。他還將民間剪紙、刺繡與出土文物、民間傳說相印證,破譯了二十多個原始文化符號,從中揭示出陝北民間剪紙、刺繡、農民畫等手工藝品,正是新、舊石器文化,漢代石刻畫,唐宋雕繪的傳承與再現,是中華民族的遠古記憶。靳先生還帶了十幾個老婆婆,去法國辦展覽,一下子讓安塞民間藝術火了起來。

安塞的農民畫,古樸、稚拙,不講構圖法,不尋焦點透視,但那種原始的雄曠與野性,可謂撲面而來,其色彩的華麗、其構圖的誇張,一下子像是能把你的靈魂給抓了去。

你說他們是真灰?

9

1984年,由陳凱歌執導、張藝謀攝影的電影《黃土地》劇組,來到了封閉落後的安塞縣,想尋找一種與黃土地相契合的、充溢著生命原動力的民間舞蹈,無意間他們發現了腰鼓。那是一個朗晴的下午,150名身穿一色黑襖黑褲、頭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紅布帶、著圖騰背心的精壯的後生,踏著牛皮大鼓的節奏,在黃土地上,齊刷刷地舞了起來。前跨、後撤、揚踢、旋轉,如下山之猛虎,似翻卷之蛟龍,激情飛揚,動作酣暢,將攝製組的人給驚呆了。電影播放後,那鼓聲摧濤、黃塵滾滾,人影恍惚、恰似仙臨的場面,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從此一發不可收,安塞腰鼓打出了黃土地,打向了全世界。安塞腰長、腿長,長相英俊的二不愣子後生,一個個成了年輕女子的追求對象。

10

近年來火爆全國的星光大道,讓安塞人更是大吸人睛。王二妮、賀東、劉妍、野強強、劉軍等一個個年輕人,引爆了舞臺,更讓安塞人聞名於天下。

寫到這裡,就順手查了一下王二妮的簡歷,上面寫的籍貫是榆林,藝校在榆林上,把她在安塞的經歷剔得一乾二淨。我們都知道,她曾是安塞歌舞團的演員,從安塞走到了北京城的。要沒有安塞的歷練成長,沒有安塞政府的包裝助推,她說不定火的不會有這麼快。當然,這只是我一種猜測。

11

寫到這裡,我給安塞人總結的那個字,基本就出來了。

前面我曾想用一個「質」來歸納。質有本質、素質、玉質、氣質、質樸等意,就像安塞的後生,一個個都是原生態人。但反轉一想,這和他們的民間藝術不相符。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樸的安塞人,其實是很文氣的。這時,忽然想起了陸機《文賦》中的話: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安塞人,不就可以用一個「朗」來概括麼?朗為明亮清澈之意,有朗敞、朗澈、朗然、明朗、晴朗、開朗、爽朗等詞。飛揚的黃土掩蓋不住安塞人矯健的舞姿,表面的灰氣透出的滿是藝術的靈光。安塞人的性格,就像這陝北的天,藍格哇哇的,晶明透亮。

12

最後還要補上一筆。

蘆子關,以後我去過多次,一千多年的沙掩土埋,已經沒有了大雄關的味道了。

安塞於2016年撤縣設區,現為延安的三大區之一。

安塞的女人嗓門大,內心卻無比善良。

安塞王家灣的羊肉,據說是堪比天上的龍肉。

相關焦點

  • 【品讀安塞】塞北名關——蘆子關
    蘆子關烽火臺的位置修建了網絡發射塔       詩的前四句寫嚴峻之形勢。五城,指朔方節度使所轄定遠(今寧夏平羅)、豐安(今寧夏中衛)及東、中、西三受降城(均在河套一帶黃河北)。(帝閽,為天帝守門之人,此喻肅宗。)       當時,在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等的全力徵討下,安史之亂最終得以平定,沒有出現「迴略大荒」的危險局面。然而出現危險的可能性確曾存在,因而杜甫提出的「塞蘆子」之策言之有理。正如清人浦起龍《讀杜心解》評此詩云:「此杜氏籌邊之策也。酌形勢,切事情,以韻語為奏議,成一家之言矣。」
  • 雙建文攝影•安塞腰鼓
    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的安塞人由榆林橫山遷過來,也把橫山的腰鼓帶到了安塞。
  • 夜老虎三連安塞腰鼓隊河西留芳影
    我來自安塞文藝宣傳隊,在這個節骨眼上,自然是連裡要尋找的對象。果然副指導員崔志良(68年入伍,陝北神木人)『傳令』叫我到連部『約談』,決定由我和連裡的文藝骨幹沈田澤(73年入伍,陝北神木人)負責組織大家學打安塞腰鼓,搞一個陝北大秧歌節目,參加團裡的廣場節目活動。當時的連長:時有龍 ,山西人,61 年入伍。副連長:劉連成,陝南人 ,65 年入伍。指導員:  張曉發,山西人,61年入伍。
  • 安塞腰鼓「鼓動」南投燈會
    16日晚間,在臺灣南投燈會的演出廣場,嗩吶聲、腰鼓聲、陝北民歌的嘹亮聲音……把黃土高原的豪邁氣概搬進了臺灣的山水間
  • 党項和陝北拓姓┃文化論壇
    2010年開始子洲退休教師拓仰成主持,於2012年問世的《拓氏族譜》,計1400餘頁,耗資56.9萬餘元,裝幀精美,錄入拓姓28700人。這部家譜比較全面的記載了陝北拓氏的狀況。從拓仰成主編的《拓氏族譜》可知,陝北是拓姓的主要聚居區域。而子洲、安塞、子長、清澗、橫山拓姓更比較多。
  • 延安安塞腰鼓再次「鼓動」臺灣南投燈會
    陝西延安安塞腰鼓演出團隊在臺灣南頭燈會一展陝北風採   當晚,陝西延安安塞腰鼓演出團隊的表演以一場熱鬧的陝北大秧歌開場,豪邁的舞姿、多樣的動作、瀟灑的氣概,充分體現陝北人民淳樸憨厚、開朗樂觀的性情。安塞腰鼓壓軸出場,100多人上場齊舞,動作整齊劃一,氣勢磅礴,讓現場民眾大呼精彩。今天的演出是陝西延安安塞腰鼓演出團隊今年春節在臺灣南投的第四場演出。當腰鼓演出每到精彩處,現場數千名觀眾就「點亮」手機和演員一起舞動。和丈夫一起來看演出的南投本地人簡女士告訴記者:以前。只在電視上看過安塞腰鼓的表演,漫天黃土,鼓聲震天,覺得很有氣魄。
  • 陝北人
    陝北無定河流域一帶出土了大量東漢墓葬畫像石,畫像石的製作極耗工時與財力,它在反映當時陝北社會生產、社會精神風貌以及人們對生存與死亡的社會觀念的同時,也證明了當時厚葬習俗之普遍。近代,厚葬之俗雖日漸式微,但遺風猶存,特別是在經濟貧困地區,薄養厚葬的陋習還頗為深固。陝北地區各家族一般都有家族墓地(俗稱祖墳),按血緣輩份從上到下依次豎排,同輩則橫排,至少滿三代以上方可新立墳地。
  • 安塞腰鼓:1984年張藝謀拍攝《黃土地》,被安塞腰鼓深深地震撼了
    腰鼓舞表演方式 腰鼓舞是流行於陝北地帶的傳統民間舞蹈,往往都是幾十人,甚至是幾百人齊聚表演,表演者都是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 文鼓風格瀟灑活潑,舞蹈的動作幅度小,整個表演過程輕鬆娛樂,讓人賞心悅目。 武鼓則粗狂奔放,節奏激烈,在舞蹈的同時還伴有踢打、旋轉動作,整個表演過程給人一種激越、雄偉的感覺,讓人嘆為觀止。
  • 陝北人是從哪裡來的?
    而人數只有十來萬的匈奴人,一口氣出了三個皇帝,一個是建立「匈奴夏」的赫連勃勃,一個是建立「匈奴漢」的劉淵,還有一個是建立「前趙」的劉曜。匈奴人就是那麼能折騰,那麼高調張揚,他們完全掩蓋了黃土高原真正的主人的光彩,以至於人們以為稽胡就是匈奴。
  • 陝西安塞腰鼓在南投 氣勢磅礡
    陝西安塞腰鼓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傳在秦漢時期,戌邊守塞士卒,打仗時用腰鼓助威,勝利後用它來歡慶。中共建政後,安塞腰鼓也被稱作「勝利腰鼓」,紅色根據地的人民在歡迎毛澤東和工農紅軍,歡慶勝利的時候就曾跳起氣勢磅礴的腰鼓。1990年北京亞運會上,安塞腰鼓的表演成為開幕式上的一大亮點,至今為人稱道。
  • 陝北的蕎麥花
    晚上,玉智給我們安排住宿在紫金民俗賓館,是在安塞著名標誌,安塞腰鼓山下,是緊挨延河的一座山,當年,安塞人民用腰鼓舞迎來了中央紅軍,用腰鼓舞舞出了時代的讚歌,用腰鼓舞表現出了陝北漢子的豪邁與悲壯。用腰鼓舞出了民族精神,用腰鼓詮釋了黃土高坡一種經久不息的民族鼓魂。安塞腰鼓是很有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朱恆:論陝北的喪葬禮儀與陝北文化丨今日頭條
    地處黃土高原的陝北,曾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曾產生過輝煌燦爛的氏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得到較完整的傳承,特別是生婚嫁娶、喪葬禮儀等民俗活動中可以看到豐富的中國文化,令人讚嘆不已。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最後的歸宿,無論你生前偉大還是渺小,終歸難免一死。正因為人終有一死,所以才有了喪葬習俗。所謂喪俗,就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禮儀活動。
  • 【西部風情】黃土高原的奇葩——安塞腰鼓
    黃土高原的奇葩——安塞腰鼓作者//朱寶琦在陝北這塊黃土高原上,有群熱騰騰的漢子,熱騰騰的漢子能讓這塊黃土地剎那間沸騰。你聽!嗨,嗨,嗨,嗨,嗨,隆隆,隆隆,隆隆……你看!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慄在濃烈的藝術氛圍中嘆為觀止。這就是「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歷史悠久,是寶貴的文化遺存,是黃土高原上一種獨特的民間鼓樂表演藝術形式。有「中華民族之鼓魂」、「天下第一鼓」、「地上活化石」之美譽。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飆,洶湧地席捲著整個大西北,展示出黃土高原農民樸實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 【陝北】段雙印:陝北古代的生態環境
    他們的活動範圍很廣,力量十分強大,曾一度成為商周王朝北邊的勁敵,發生過長期的戰爭。良好的生態環境、廣闊的草地密林,自然是他們賴以生存並發展壯大的基礎。春秋戰國時代,陝北高原還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出於戰國人之手的《尚書·禹貢篇》中有「既修大原」之句。這個大原所在,顧炎武《日知錄·三》中說,在今陝北毗鄰的隴東。
  • 陝北人是從哪裡來的?(圖+文)
    而人數只有十來萬的匈奴人,一口氣出了三個皇帝,一個是建立「匈奴夏」的赫連勃勃,一個是建立「匈奴漢」的劉淵,還有一個是建立「前趙」的劉曜。匈奴人就是那麼能折騰,那麼高調張揚,他們完全掩蓋了黃土高原真正的主人的光彩,以至於人們以為稽胡就是匈奴。
  • 【陝北說書】首屆「安塞杯」優秀節目《水漫金鐘銀瓶瓶》,表演:孟成祥 王雪梅等
    首屆「安塞杯」陝北說書優秀節目展演
  • 孫喜玲:陝北印象—蘆子關
    這首詩歌是杜甫當年因「安史之亂」背井離鄉,路過蘆子關時寫下的。蘆子關也稱蘆關和蘆關嶺,位于靖邊縣天賜灣鄉池河村與安塞縣接壤之處,蘆子關北控河套,南制延州,東扼綏州,西抵靈武。蘆子關主峰大墩山、小墩山海拔均約一千七百米以上,其四周崖高險阻,東西兩邊崖立如門,深迎開闊,形似葫蘆,故稱蘆子關。秦漢以後一直是兵家必爭的邊塞重地。
  • 「我覺得陝北遍地土豪...」「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範仲淹曾在延安(古稱延州)鎮守,親筆題寫「嘉陵山」陝北人崇尚坦誠忠義,「人性急公好義,有無常貸,不以貧富相耀。」少了儒家的恭謹禮讓之風,與人共事,肝膽相照,不拘小節甚至會被詬病為「沒素質」。聖地河谷·金延安復原延州風貌,夢回大宋我有一個朋友,陝北人,但自高中就去了西安,戶籍一併也落了省城,此人生活小資,優雅非常,被戲稱「陝北榮光」。
  • 百鳥翔飛朝鳳 鳳戲牡丹富貴 陝北民間藝術家創作巨幅農民畫和彩色...
    「《百鳥朝鳳》這件作品,從開始創作到完成,總共花了一年的時間,整幅畫作長2.6米、寬1.2米,以玫紅為底色,鳳居其中逐日,百鳥翔飛朝鳳,寓意萬眾矚目,安樂太平……」1月7日,記者剛走進陝北民間藝術家餘澤玲的剪紙繪畫工作室,她就向記者介紹起自己潛心創作的農民畫作品《百鳥朝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