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人是從哪裡來的?(圖+文)

2021-02-23 老漠有話說
      陝北人是從哪裡來的?

         郭峰(書房記特約作者)

漢化是歷史式的漸進過程。

老郭的少年時代是在陝西最北邊的橫山度過,那是個被稱作「二性韃子」的地方。「韃子」是內地對蒙人的稱呼,沒有貶義,但也不褒。「二性韃子」是和韃子差不多,是半個韃子的意思。

那時老郭沒認為自己是「二性韃子」,和別人沒什麼區別啊。後來離開橫山,吃驚地發現平日說的「腦害」「圐圙(kuō liē音若「闊列」)」「忽了」是蒙語時,才意識到可能有「韃子」的味道。

成年後,來到祖國的禮儀之邦,發現何止陝西最北邊的橫山是「二性韃子」,整個陝北都是「二性韃子」,不過韃子的濃度從北往南遞減。

公元394年,高車門領導稽胡起義時,稽胡還是個地地道道的主體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服裝,「語類夷狄,有譯乃通。」(《周書·稽胡傳》)

「北方之人,鞨巾而裘。」(《列子·湯問》)

「鞨巾而裘」, 頭扎白巾、身穿白板羊皮襖,一副典型的陝北人裝束。後來,上層貴族開始漢化,「其渠帥頗識文字」,但廣大群眾仍「語類夷狄,有譯乃通。」。

到了隋朝,「其狀似胡,而語類中夏。」「其丈夫衣服及死亡殯葬,與中夏略同。」邊緣地區漢化加快,「丹州白窒,胡頭漢舌」。

丹州是現在的宜川縣,宜川處在中原關中官話與陝北話的過度帶,語言、風俗、性格都半關中、半陝北。「白窒」就是白狄,也就是稽胡。「胡頭漢舌」,說的是胡人打扮,漢人說話,有點像現在的西南少數民族。

延安南邊富縣、洛川、黃陵等5縣說的是關中官話,這是從隋唐起關中話逐漸侵蝕滲透的結果?還是1860年代陝甘回亂的結果?不得而知,也許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隋唐時,陝北的漢人是從哪裡來的?是稽胡漢化而來的,還是中原遷徙而來的?

我估計是遷徙而來的。這就像今天的內蒙、東北,蒙人、滿人還有,但亦有更多的漢人,這些漢人都是從內地遷過去的。

到了唐,稽胡估計都說漢語了。「至中唐(武則天)以後,則史書未見。」估計大部分漢化,小部分融入到突厥、吐谷渾、党項中了。這時稽胡爆發了幾次規模較大的起義,史書專門指出是稽胡起事,說明還是保留了一些民族特性,中原王朝還認為你是個異族。

到了晚唐,稽胡仍沒有完成全部漢化。「白翟故俗,與羌渾雜居。撫之則懷安,擾之則易動,自古然也。」明確說稽胡是白翟(狄),並把稽胡與羌和吐谷渾並稱,混為一談。

一群人,要成為一個民族,需要具備6大特徵,但沒有明確的鑑定標準。就像滿族,50年代政府已不承認他是個民族,你普通話說得比我還溜啊,戶口本上就寫了「漢」。後來又讓「民族自決」,可以填寫「滿」。民國時期,中國只5個民族,漢、滿、蒙、回、藏,紅、黃、藍、白、黑,「五族共和」,舉「五色旗」。解放後細化,成了56個民族,56朵花。

龜茲(qiū『cí)是塞種人,肯定是個獨立的民族。漢時內附,被安置在米脂、榆林一帶。龜茲人能歌善舞,給我們帶來了音樂。老郭說過,由於某些原因,中原音樂細胞不發達,一直沒有自己的樂譜。

龜茲人的到來,給陝北帶來了藝術的彩虹,你看信天遊、陝北秧歌、嗩吶、腰鼓、說書,太「足勁」了,很有特色。

這些年,陝北人在西安生活的不少了,西安街頭,陝北人扭兩下,感覺不一樣,那怕10歲小孩隨意扭達兩下,說不上哪達兒有那麼一股子韻味,有股子靈氣,是骨子裡帶的,學不來。

「聽見鑼鼓響,飯碗撂不辦。」一聽見秧歌來了,「渾身就篩了」,忙得鞋也趿拉不辦,就礆畔裡颺(gàng,快跑)下去了。關中人你讓他上臺唱支歌,進圈扭兩下,他肯定得推辭謙讓一番。人家還在謙讓中,陝北人早奔上去了,還謙讓?沒那意識。

這就是龜茲人帶來的。

龜茲人還給陝北帶來了「板腦」。說來有點意思,陝北有讓嬰兒睡「板腦」的風俗,特別是男娃,讓他枕黑豆布袋子,甚至枕木板,追求後腦勺扁平的效果。

扁平了,像平板磚一樣,就是「板腦」,是美的象徵,會得到誇獎。串門子婆姨說,「睡好了,板菜菜價的個好小子。」不然,成了「前崩顱,後馬勺」,大裡媳婦子也問不過。這風俗是龜茲人帶來的。

唐時,生活在西北青海湖附近的吐谷渾(谷yù,音若「玉」)受党項擠壓,內附,被安置在陝北清澗河流域。今天,你看清澗河流域這3個縣,說話z、c、s較多,可能與吐谷渾有關。吐谷渾還一有支安置在「禿尾河」流域,府州威震一方的折氏就是吐谷渾。「尾巴」,發音是「yǐ巴」,你發「wěi巴」,老師要打叉的。「禿尾(yǐ)」其實是「吐谷渾」的諧音。

有一部分吐谷渾過了山西,在今天石樓的地方安頓下來,漢朝在此設「吐軍縣」,其實是「吐谷渾縣」。

後來,同樣生活在青海、甘肅的党項受不了吐蕃的擠壓,也開始內附,被安置在「定難五州」,即綏、銀、夏、宥、靜,大部分在陝北,小部分在內蒙。「定難五州」被譽為党項的「龍興之地」。

吐蕃是強悍民族,唐朝牛×成那樣了,長安都讓吐蕃攻破3次,逼得唐王朝把妹妹送給「松贊幹部」。吐蕃擠壓党項,党項擠壓吐谷渾,這有點像歐洲的「上帝之鞭」。

漢唐時眾多新疆少數民族被安置在陝北,有的又跨過黃河到了山西,這也是稽胡「西域諸胡說」的主要原因。

這些西域諸胡畢竟人數較少,他們雖然融進了當地民族,給稽胡帶了曹、白、穆等西域胡性,帶來了一些西域胡語,但改變不了稽胡的根本民族屬性。

「五胡亂華」,眾多北方少數民族殺進內地,漢人成了「二腳羊」,華北殺得剩下100萬漢人,中國北方人口從2500萬降到500萬,那是真正的人間地獄。稽胡人雖深居山間,估計人口也大為減少。

說一個極端的個例,高歡。高歡是北齊的開國皇帝,是地道的漢人。一次他大宴群臣,吃燒烤。這是好事啊,大夥高高興興地來了,圍坐在餐桌旁,但桌上空無一物。

高歡款款地請夫人出場,夫人就是皇后啊,一陣珠璉玉佩響後,美豔絕倫的皇后來到大家面前,大臣們眼睛都直了,直流哈喇子。

高歡皇帝把纖妙、嬌柔的皇后放在大餐桌上,掏出小刀,開始從容地庖丁解牛,一會兒工夫,美麗的皇后就剩一副骨架了。高歡皇帝好身手,給大臣們每人一份鮮肉,請大家自便。

這還沒完,高皇帝把心愛的皇后的腿骨做成一把琴,用筋做弦,這就是一把標準的「骨弦琴」。每天黃昏,在夕陽的餘暉裡,高皇帝坐在山楂樹下,彈著動人的「骨弦琴」,唱著哀傷的歌,思念遠去的皇后。

這還是漢人嗎?

這還是人嗎?

你看看,「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歷史上最黑暗的地獄,人都成了野獸,沒有半點人性。

寫到這裡,老郭想說說文藝。2012年,中國有個不愛說話的人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許多人不以為然,還給臉色看。可別小看這文藝,盛世文藝才發達,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且不說,魏晉天下大亂了,還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賢」呢。只要有文藝,社會就有希望。

「五胡亂華」、南北朝時,中國有什麼文學大家?有什麼藝術成就?你搜腸刮肚,想半天也想不出來,因為根本就沒有。太黑暗了,社會沒希望了。

西方是怎麼走在世界前列的?

是從「文藝復興」開始的。有了「文藝復興」,才有了大航海,緊接著英國光榮革命、《大憲章》、工業革命都來了,各國有了議會,開始限制王權,世界進入近代史。你看文藝的威力大不?

經過「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北中國「胡化」得很厲害。

隋唐皇家,雖姓楊、姓李,身上流淌著3/4的鮮卑血液。比如李家,李淵本姓「大野」,李淵母親獨孤氏,鮮卑人;李世民母親竇皇后,鮮卑人;李治母親長孫皇后,鮮卑人。你再看李世民,溫文爾雅的人,玄武門兵變之後,跪在地上吸父皇的乳,大哭不已。

這是什麼造型?

唐朝,大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我們熟悉的安祿山、史思明,一個是粟特人,一個是突厥人。五代的多數皇帝,比如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劉知遠,都是沙陀人。

稽胡人默默無聞,偶爾造個反,在歷史上沒留下重要一筆,也沒出驚天動地的人物。而人數只有十來萬的匈奴人,一口氣出了三個皇帝,一個是建立「匈奴夏」的赫連勃勃,一個是建立「匈奴漢」的劉淵,還有一個是建立「前趙」的劉曜。匈奴人就是那麼能折騰,那麼高調張揚,他們完全掩蓋了黃土高原真正的主人的光彩,以至於人們以為稽胡就是匈奴。

有人說,近500年來,我們大中華給世界的科技貢獻幾乎為「0」。稽胡對中華文明的貢獻看來也很少。

在中國,很少有地方歷史上像陝北這樣民族繁雜,像走馬燈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

從商周起,先後有鬼方、獫狁、葷粥、白狄、鮮虞、匈奴、林胡、樓煩、稽胡、盧水胡、鮮卑、氐、吐谷渾、突厥、党項羌、女真、蒙古等30多個民族以戰勝者的雄姿,走上這塊歷史舞臺,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壯劇。陝北成為華族和少數民族融合與交流的「繩結區域」。

「天下匈奴遍地劉。」劉姓的重要來源就是匈奴。匈奴在遷入內地後,賀賴改姓賀,獨孤改姓劉,須卜改姓卜,丘林改姓丘或林。另外,呼延(有時簡稱呼或延)、赫連、喬、白、郝也是匈奴姓。

郝姓在陝北較多,從延安的黃陵、子長、延川到榆林的清澗、府谷,有大量郝姓分布。清澗縣有郝家灣、郝家礆、郝家溝、郝家畔,府谷有郝家畔塌、郝家寨等村莊均以郝姓命名。《周書•稽胡傳》載,公元559年,延州稽胡郝阿保、郝狼皮帥其種人起事,阿保自封丞相,狼皮自封柱國。

陝北的拓跋(簡稱拓)、宇文、慕容、尉遲是鮮卑姓。鮮卑貴族改姓元,叱幹改姓薛,費連改姓費,若干改姓苟,口引改姓侯,去斤改姓艾,賀拔改何。

從漢起至南北朝,中亞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的粟特人東移,並逐漸向陝北遷徙。隋唐時,中亞的康、安、曹、石、米、史、何等「昭武九姓」之國歸附唐朝,先居河西走廊,後逐漸內遷。

他們以國為姓,如康姓即康國人,米姓源於米國,安、曹、石、何、史亦然,這些姓都與西域諸胡有關。

陝北的員姓(今改為貟)、廉姓有的來自蒙古。

當歷史進入隋唐時,陝北的土著稽胡已不單純是狄的繼承,已摻進了太多的外族血液。在這個大背景下,稽胡「匈奴說」「西域胡說」,一點也唐突。

你看看,陝北歷史上就是個民族混雜之地,「胡攪胡,漢攪漢」,是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過度地帶。「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說的是陝北人身材高大,長得好看,或與此有直接關係。

杜甫有個《羌村三首》,我們看:

父老四五人,

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

傾榼濁復清。

羌村在富縣城北15公裡處,現名大申號村。除了詩名有「羌」外,通篇看不到半點「羌」,杜甫沒有對父老的語言、衣著進行描寫,說明這時的羌已完全漢化了。詩中的陝北人就像今天的陝北人,是那麼的實在、善良、樸實、厚道,非親非故,但提著酒來看杜甫。

再晚些,唐詩人李益寫《登夏州城觀送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其中有:

六州胡兒六蕃語,

十歲騎羊逐沙鼠。

……

無定河邊數株柳,

共送行人一杯酒。

胡兒起作本蕃歌,

齊唱嗚嗚盡垂手。

心知舊國西州遠,

西向胡天望鄉久。

回身忽作異方聲,

一聲回盡徵人首。

蕃音虜曲一難分,

似說邊情向塞雲。

夏州城是今靖邊縣的「統萬城」。詩中描寫的邊塞風景,完全是一幅異域風情,詩中甚至有「信天遊」的影子,對研究唐時的陝北很有價值。

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唐時的夏州城生活的是「胡兒」,他們說的是「六蕃語」,唱的是「異方聲」。還不是一個民族,除了龜茲、粟特、吐谷渾,還有其他西域民族。詩歌描寫了「胡兒」對家鄉的思念。

到了北宋,陝北來了位「文正公」,就是大名鼎鼎的範文正範仲淹,他寫了《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髮徵夫淚。

這首詩是在延州寫的,詩中描寫了與中原均異的塞下風光,其中有「羌管悠悠」詩句,說明那時的延安或有羌人。

北宋末年,稽胡大體完成漢化,稽胡後裔當中出了不少能臣武將,比如呼家將。

明時,榆林是九邊重鎮。《明史》記載:「榆林為天下雄鎮,兵最精,將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餉又最乏」。

當時的大同、宣府、遼東,經常被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但蒙古人一到榆林,榆林守軍便主動出擊,把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還經常攻入草原,對蒙古人進行「搗巢」和「趕馬」行動。榆林雖然孤懸塞外,但「士馬健鬥」,固若金湯。

《明朝那些事兒》這樣寫榆林:「我曾查閱明代兵部資料,驚奇地發現,秦兵的主力,大都來自同一個地方——陝西榆林。」

「榆林,是個非常奇特的地方,據說每次打仗的時候,壓根不用動員,只要喊兩嗓子,無論男女老幼,抄起傢伙就上,而且說砍就砍,絕無廢話。」

明末,陝北出了個李自成、張獻忠,且不說這兩人歷史貢獻如果,但勇猛好戰是肯定的。明末陝北農民起義軍除了李張,還有高迎祥、羅汝才、賀一龍等,是「十三家七十二營」。

以上材料可看出,明時稽胡作為一個主體民族已不復存在,但他們的後裔還在,保留了稽胡、匈奴人尚勇鬥狠的特性。在陝北,劉、白、卜、喬、郝、呼延等稽胡姓、匈奴姓,在人口構成中佔相當比例,約10%,明顯多於外地。

清時陝北人的特性從王沛棻(fēn)的《七筆勾》中可看出一些端倪。我們單看《第七勾》:

塞外沙丘,

韃靼回番族類稠,

形容如豬狗,

性心似馬牛,

語出不離毬,

……

王沛棻是光緒年進士,浙江杭州人。他來到陝北,看到的是與江南反差極大景象。這一勾中有「韃靼回番族類稠」,在這位南方人眼中,陝北人與異族無異。

稽胡,這個最後的狄人,作為一個民族,不存在了,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作為生命體,基因和血脈肯定留了下來啦。

他們在哪裡呢?

今天,你走在陝北的原野上,走在黃土高原的溝溝坬坬,走在毛烏素沙漠的圪梁梁上,見到一個頭扎白羊肚子手巾,反穿白板羊皮襖,唱著信天遊的人,他或許是個放羊的老漢,或許是趕腳的後生,或許是俊俏的婆姨女子,或許是蹦蹦達達的娃娃,他就是你要找的人,身上流淌著五千年前黃帝血液的那個人。


相關焦點

  • 陝北人是從哪裡來的?
    陝北人是從哪裡來的?         郭峰(書房記特約作者)漢化是歷史式的漸進過程。老郭的少年時代是在陝西最北邊的橫山度過,那是個被稱作「二性韃子」的地方。「韃子」是內地對蒙人的稱呼,沒有貶義,但也不褒。「二性韃子」是和韃子差不多,是半個韃子的意思。
  • 陝北人
    近幾年,我的鏡頭始終對著陝北的大山、天地、山川、河流,對著陝北人,尤其是陝北最底層的平民百姓,反映陝北的今日變化,反映百姓生活現狀。    陝北的山,山連著山;陝北的水,筋連著筋;陝北的人,親套著親。
  • 陝北影像•年俗
    窯洞陝北人的精神支柱。陝北人過去結婚的場面陝北人敬酒的場面。陝北人舊時迎親的隊伍。      正月的陝北年味濃濃,陝北人對過年還是那麼講究,舞起長龍,祈求風調雨順,來年有個好收成。
  • 陝北民歌總是情——記陝北民歌新秀蘇文
    ■文/張娜 廣袤厚重的陝北黃土地,生發出優美的陝北民歌,滋養著優秀的民歌手。如果說七十年前陝北民歌曾經輝煌,那麼今天的陝北民歌又是一番新景象。陝北民歌與陝北民歌歌手,相輔相成,層出不窮,星光燦爛。蘇文,就是陝北民歌繁星中的一顆耀眼的新星。
  • 強世國丨陝北土坑
    陝北土炕夏天涼而不潮,冬天暖而不燥,睡在上面十分舒服,也能解乏。陝北人離得了女人,離不得土炕。寧睡陝北土炕,都不願作皇上。土炕和鍋頭中間有一個過渡地帶,用一尺來寬二三十公分高的小土牆隔開,俗稱鍋橋。這樣把鍋頭和土炕就隔開了,既能衛生一點,也能很好的保護小孩子的安全,免得動不動做飯把小孩子給燙著。小的時候,每頓做飯,我給都像燕子一樣,爬在鍋橋上,看母親忙忙碌碌做飯的樣子。一大家子人就母親一個人做飯,到飯時幹活的,念書的都要回來吃飯,尤其是念書娃不敢誤了時間。燒火,揉饃,切菜………常常把母親段得手忙腳亂的。
  • 王克明:陝北話裡傳承的遠古聲音丨今日頭條
    《舊雜譬喻經》上:「龍王明日人現,來與王相見,語王:王有大恩在,我許女昨行,為人所捶,得王往解之。」這裡說,龍王第二天變成個人樣兒,來與王相見,對王說:大王有大恩啊,「我許女」夜兒(昨天)出門兒,被人壓住打了,幸虧大王去給救出來了。這龍王說的「我許女」,就是「我夥女」,「我們家女子(zi)」。為什麼「許」這個詞陝北說成「夥」呢?或是「喝(hě)」呢?
  • 【陝北】陝北漢畫像石圖案藝術鑑賞丨紀玉蓮
    如綏德延家岔二號畫像石墓出土的一門楣石中有一幅《放牧圖》,在有限的畫面中繪出了車馬人物、勞作場面及牛、馬、羊、狗、雞、鴨、豬、鵝以及鶴、猴等動物:羊群在頭羊的率領下走在牧群的前面,其後有牛群、馬群,動物們款步向前,浴夕陽,踏碎步,在牧人的驅使下悠然歸來,再現陝北黃土高原「牛馬銜尾,群羊塞道」的自然景觀。
  • 【國慶】來一次別開生面的陝北農村考察體驗!
    如今這裡有800左右人口,而留守的只有不到200人。和爸媽一起用餄餎床子打一碗筋滑利口的餄餎面,倍兒爽!」登臨古城,凝眸環顧,四面來風,近可聽黃河濤聲、登凌雲雁塔、遊石窟香爐、尋古寨遺風;遠可聞白雲晨鐘、睹呂梁雄峰、賞日出扶桑、覽大漠闊野,一領「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之意境。
  • 陝北人是如何說 「心花花」的?
    「色蘊」,籠統說就是世上運行的萬千東西;「受蘊」,指得到了感受;「想蘊」根據這個感受內心產生相應的想法;「行蘊」又是由引出的想法來激發的動作和行為,而「識蘊」則是心王,是前頭所有心動、意動、身動總的摟攬。
  • 陝北「士紳頭子」
    作者丨魯翰「士紳頭子」這是個有年頭的老詞,陝北人都是貶義來用,過去常常用來指代和譏諷那些每在「事林林」裡穿梭、交涉、評斷或鼓譟、慫恿、推動等喜歡哪裡也少短不下,斡旋,「祹絞」,一面做著運籌帷幄,「搖鵝毛扇」的幕僚,一面扮演「煽火蓖蓖」、「杵事圪捅」。然後綜合權衡公共權益和自己的切身利益,上下制衡當「火燒兒」,最後又是「稀泥抹光牆」的「泥水匠」;以此兩頭賣好,從中漁利。自然也免不了兩頭受氣,兩擔風險,出力不討好的事也是家常便飯。
  • 朱恆:論陝北的喪葬禮儀與陝北文化丨今日頭條
    文  朱恆我國是人類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沒有發生過斷裂,像黃河、長江一樣從遠古流到現在,並波濤洶湧地流向永久。在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民間風俗中,仍然保存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地處黃土高原的陝北,曾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曾產生過輝煌燦爛的氏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得到較完整的傳承,特別是生婚嫁娶、喪葬禮儀等民俗活動中可以看到豐富的中國文化,令人讚嘆不已。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最後的歸宿,無論你生前偉大還是渺小,終歸難免一死。正因為人終有一死,所以才有了喪葬習俗。所謂喪俗,就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禮儀活動。
  • 陝北羊道!佳縣人都應該看看
    陝北人從古到今養羊子、吃羊肉、穿羊皮、鋪毛氈、唱羊歌,玩羊骨頭,羊道文化歷史悠久……隨從御廚會同當地名廚費盡心思,烹製以陝北羊肉為主料的宴席,奉侍武宗皇帝,武宗皇帝連食數日、龍顏大悅,御賜「羊道」二字,以作表彰。至此「羊道」聲名顯赫,為歷代政要、名人、雅士來榆必食之宴。「羊道」流傳至近代。
  • 王克明:體會陝北民歌的傳承過程丨回顧
    文  王克明(2017年12月31日史鐵生逝世七年紀念會)大家好!謝謝,我不是語言專家,只是對方言有興趣。這個歌是這樣的:(唱)正月裡來鑼鼓響,想起妻兒好恓惶,年年月月同床睡,不曉妻兒在哪裡?孩兒的媽媽喲!這歌正是攔牛的破老漢那種光棍唱的。這樣的民歌傳承年代不好確定。陝北民歌裡有些可以確定,現在知道最早的,是宋代的,比如陝北民歌裡傳到現在的《浪淘沙》。那是個山歌,但用那旋律,可以唱所有宋詞《浪淘沙》,也可以唱在座各位填詞的《浪淘沙》,唱起來工整古雅,古韻悠悠。
  • 【陝北】段雙印:陝北古代的生態環境
    如洛河中遊的富縣、洛川、黃陵、延河兩岸的延安、延長以及黃河峽谷南段的宜川、延川,因距明軍長城防線較遠,還有大小不等的林區。各處的森林皆以松柏為多,間以雜木。黃河以西至黃龍山,林區相當廣大。極目長林,使山行的人難以辯其所至的遠近。環黃龍山的洛川、黃龍一些支峰深谷,也有不少森林。與黃龍山東西對峙的子午嶺,森林茂密。
  • 《舌尖上的中國》陝北的黃饃饃!舌尖上的陝北年味鄉情!
    把糜子泡軟,撈出來在碾子上碾,碾的時候,撒一些玉米面,用籮子把面塞下,趁溼在燒開的蒸籠上灑面,哪裡透氣就撒在那裡,一直到滿,然後蓋蓋蒸一會,趁熱挖在面板上,藉助稈仗把羔揉成長條。剛出鍋的甜糕,又香又軟,孩子們聚在旁邊,讓大人給切一塊糕頭,盡情地享受著吃的快樂,所有的案板都放滿了一卷卷金燦燦的、香噴噴的黃米糕。
  • 2、石峁人從哪裡來?
    石峁人南下與夏朝滅亡之二石峁人從哪裡來?勇猛好戰的西戎人,也就是F117,吃得飽,穿得暖,趕著牛羊開始徵戰了。 世界還有一規律,農耕的打不過遊牧的,遊牧的打不過強盜。你看歐洲,農耕的羅馬人打不過北方遊牧的日爾曼人,日爾曼人打不過更北方的維京海盜。
  • 陝北人說的「周赧王」是何許人也?
    誰是陝北的「周赧王」?作者:陸涵(研究團隊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歷史上有一個真實的人,但他們被稱為「周南王」,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過去的遺蹟不僅僅是圖像。據說陝北的人們可能已經失去了他們的聲音。這個「周赧王」是誰?
  • 陝北延州十三誇之三:安塞人
    2我對安塞的最初印象,是通過一個人和一句順口溜得來的。這個人叫高增耀,是我小學老師。大約四年級的時候,原來的老師轉正吃了皇糧,從安塞調來了高老師。此人個頭中等偏高,麵皮白淨,一雙杏核大眼,眼皮很薄。這個人的到來,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一生。
  • 《詩經》文化與陝北民歌丨閱讀
    點擊↑上方藍字可關注「陝北民歌」合作郵箱:1955194963@qq.com文 常耀
  • 【吃在陝北】陝北麵食